鄧林,胡興福
(四川建筑職業技術學院,四川德陽 618000)
2021年3月,教育部發布了《職業教育專業目錄(2021年)》(以下簡稱《目錄》),本次專業目錄是按全面貫徹《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體現專業動態調整、轉型升級和數字化改造的要求完成修(訂)工作的。根據《教育部關于印發〈職業教育專業目錄(2021年)〉的通知》的要求,各學校要對照《目錄》和專業簡介,全面修(制)訂并發布實施相應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推進專業升級和數字化改造。為促進職業教育專業升級和數字化改造,政府必須對專業實訓教學條件進行升級改造,以加強職業教育國家教學標準體系的建設。
受教育部職成司委托,四川建筑職業技術學院作為第六批專業實訓教學條件建設標準的編寫單位,主持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實訓教學條件建設標準編寫工作。為保證專業與產業需求對接、教學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筆者對行業、企業、研究機構及院校、畢業生等進行了調研,并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確定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實訓教學條件建設的基本要求,為專業的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筆者對行業的調研主要采用網絡調研的方式,如分析國家政府部門發布的文件、通知,機構或平臺發布的信息、數據,相關學者發表的論文及研究報告等。筆者對企業的調研主要以問卷方式進行。為保證數據具有代表性,筆者綜合企業地域、企業性質、企業規模等因素,向不少于2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120家不同性質、規模的企業發布問卷,問卷統計分析按東北、華北、華東、中南、西南、西北六個大的區域進行。筆者對學校的調研也主要以問卷的方式進行。為了更全面地了解全國各地區、各類院校的實際情況,筆者向不少于2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80余所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學校發布問卷,問卷統計分析按東北、華北、華東、中南、西南、西北六個大的區域進行。
筆者進行行業調研主要是為了了解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對本行業人才需求的影響情況,了解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5G等技術應用于建筑業的情況,以及建筑業向工業化、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轉變的情況。在數字經濟時代背景下,出現了哪些新職業?出現的新職業有什么新的要求?就業崗位(群)對核心能力的要求有哪些變化?這些都需要我們去了解。
企業調研主要是從企業的性質、企業的規模、企業的分布區域、企業的人才招聘條件、企業的崗位設置情況、崗位職責、崗位素質、崗位能力要求等方面進行。
院校調研主要是從學校的性質、類型、層次、生源、在校生數、專任教師數及結構、院系教研室設置情況等方面進行。筆者了解了實驗室名稱、實訓室總面積、主要設備及臺數、開設實驗數、專職實驗管理人員人數,實訓室電力、照明、安全、網絡環境,以及實驗教學實施與管理的情況。此外,筆者還了解了各類課程開設的實訓項目、實訓教材選用情況、理實一體化課程教學設計、課程思政的具體做法、畢業設計等。
1.行業發展趨勢
據《2021年建筑業發展統計分析》[1],自2012年以來,建筑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始終保持在6.85%以上,2021年全年國內生產總值1 143 670億元,建筑業支柱產業的地位依然穩固。因區域經濟發展情況不同,建筑業的發展也呈現出較大差異,江蘇省以絕對優勢領跑全國,浙江省緊隨其后,總產值超萬億的還有廣東、湖北、四川、山東、福建、河南、北京、湖南、安徽9個省市。一個現象是建筑企業數量還在增加,截至2021年底,全國共有建筑業企業128 746個,比2020年增加12 030個,但是建筑業從業人數不斷減少。勞動生產率在不斷提高,按建筑業總產值計算的勞動生產率高達473 191元/人,比上年增長11.89%,建筑業工業化趨勢越發明顯。建筑信息化賦能于建筑工業化,而建筑工業化推動了建筑信息化的發展。在數字化中國建設大背景下,建筑業數字化已成必然。當前數字化突出的問題是項目級BIM、企業級ERP,建筑業數字化主要體現在智慧城市、物聯網、數字孿生、智慧建造上[2]。建筑工業化、信息化、綠色化、智能化的發展又催生出建筑信息模型技術員、裝配式建筑施工員、數字孿生應用技術員、綠色建筑咨詢師等新職業[3-4]。
2.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的就業崗位分布
根據回收到的70余家企業反饋結果,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的畢業生主要從事施工技術與管理工作,以施工員、質量員、安全員等九大員為主,后期逐漸成長為數字孿生應用技術員、BIM工程師、責任工長、副經理、技術負責人、項目經理等。
3.建筑工程技術人員的崗位能力分析
調研顯示,企業對建筑工程技術人員的崗位能力要求主要集中在建筑結構與構造認知能力、建筑材料認知及驗證能力、建筑工程測量能力、識圖能力、建筑施工技術實施能力、建筑施工管理能力、裝配式建筑施工技術、建筑信息模型應用能力、建筑工程質量檢測能力上,也有少量企業提出了與智能建造相關的建筑機器人應用。根據反饋的結果,筆者對專業崗位能力要求進行了統計,結果如圖1所示。

圖1 專業核心能力需求統計分析
從圖1中我們可以看出,企業對于本專業學生的能力需求中,建筑施工技術實施能力及建筑施工管理能力的需求比較大,分別占22%和20%;識圖制圖能力和建筑信息模型應用能力次之,分別10%和11%;建筑結構與構造認知能力占5%;建筑材料認知及驗證能力占6%;建筑工程測量能力占5%;力學實驗操作與分析能力占4%;裝配式建筑施工操作能力占4%;建筑工程質量檢測能力占6%;智能化施工的其他相關能力占比6%。因此,建筑構造認知、建筑材料認知及驗證、建筑工程測量、識圖制圖、力學實驗操作與分析、建筑施工技術實施、建筑施工管理、裝配式建筑施工操作、建筑信息模型應用、建筑工程質量檢測應當作為必開的實訓項目。
筆者收集到的64家院校反饋信息顯示,各學校建設的實訓室名稱不一,但主要開展的實訓項目基本一致,90%以上的學校都開設了水泥性能實驗、砂漿性能實驗、混凝土性能實驗、鋼筋性能實驗、高程測量、角度測量、距離測量、建筑定位放線、軸線引測、建筑工程施工圖手工繪制、建筑工程施工圖計算機輔助繪制、建筑構造認知、結構構造認知、建筑施工圖識讀、結構施工圖識讀、鋼筋施工工藝實訓、模板施工工藝實訓、砌筑施工工藝實訓、架子施工工藝實訓、抹灰施工工藝實訓、工程量清單編制、投標報價編制、單位工程施工組織設計等實訓項目。有50%以上的學校還開設了BIM建模實訓、建筑工程質量管理方案編制與實施、建筑工程質量檢查、建筑實物測繪、建筑設備認知、設備施工圖識讀、標準構件的拉伸性能實驗、標準構件的壓縮性能實驗、標準構件的彎曲性能實驗、標準構件的扭轉性能實驗等實訓項目。有30%以上的學校開設了施工圖鋼筋翻樣實訓、深基坑支護與降水工程專項方案編制、高大模板工程專項方案編制、高層腳手架工程專項方案編制等實訓項目。
部分學校的實訓室建設在應對建筑業數字化轉型方面響應不夠,實訓室的信息化程度不高。對于具有一定危險性且不易完成的實訓項目,部分學校并沒有建設相應的實訓室。究其原因,一方面,地域不同,建筑業發展不平衡,建筑工業化程度低;另一方面,學生的就業主要面向地方中小企業,對這方面的能力要求不突出,學校沒有建設的動力。部分學校對施工安全管理的重視不夠高,在施工安全方面,實訓室建設相對滯后。究其原因,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的定位是施工技術與管理,學校把施工技術看得很重,對施工安全管理的要求不高,在課程體系中并未設置相關課程,更沒有相關的實訓室。部分學校建立了裝配式建筑相關實訓室,并開設了相關實訓項目,但是實訓項目還比較單一,還不能完全滿足企業對裝配式建筑施工人才的需求。基本沒有學校建設與智能化施工相關的實訓室。究其原因,很多學校對智能建造了解不多,調研不夠深入,大多把智慧工地建設看成智能建造。
第一,做好頂層設計。學校要對照人才培養方案的課程分類,將實訓教學類別分成專業基礎技能實訓、專業核心技能實訓、專業拓展技能實訓。將專業基礎課實訓對應專業基礎技能實訓,將專業核心課程實訓對應專業核心技能實訓,將行業發展出現的“四新”作為專業拓展技能實訓。
第二,實訓條件建設既要體現普適性,又要體現學校的特色。實訓條件建設標準是基本要求,因此,其要具有普遍適用性,既不能太低,也不能太高。學校要考慮地域的不同,以及由于建筑業發展差異而出現的施工技術與管理差異,把最低要求放在專業基礎技能實訓和專業核心技能實訓上,把體現學校特色的實訓放在拓展實訓上。
第三,實訓室建設要從培養專業核心能力入手。學校要先分析專業的職業面向,分析就業崗位(群)的崗位職責、崗位能力要求,在崗位能力要求的基礎上梳理出典型的工作任務,再根據典型的工作任務分析采用什么實訓項目提高學生的崗位適應能力,保證課程對接崗位能力要求。
第四,實訓室建設要對接新職業要求,實訓室建設要有超前性。學校要充分調研建筑業出現的新職業,提前做好規劃,分析新職業的能力要求,對標能力要求開發實訓項目。
第五,遵循虛實結合、校內校外結合的原則。對于一些危險性高、不好建設實訓室、不便于重復進行的實訓項目,學校要采用虛擬仿真的方式進行。對于一些只需通過觀察就可以實現目標的實訓,學校可以利用校外實習基地,而不必在校內建設。
筆者在對行業、企業、研究機構及院校進行調研統計分析的基礎上,從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的職業面向入手,梳理出了崗位能力,基于能力培養設計相應的實訓項目,并結合建筑業的發展趨勢給出了建筑工程技術專業開設實訓項目的建議,如表1所示。

表1 建筑工程技術專業開設實訓項目建議表

表1(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