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志慶
2022年底,“科技與狠活”話題席卷整個網絡,引發全網關于食品安全的討論,一時間關于食品安全的“焦慮”情緒在網民中迅速傳播。針對這一傳播現象,關于網民“媒介素養”的討論,再一次成為業界談論的熱門話題?!翱萍寂c狠活”這一網絡梗源于某網紅錄制的短視頻,其從2022年8月,陸續發布一些爭議食品制作過程的揭秘視頻,如明膠片混合糖漿制作燕窩、沒有牛肉的牛肉丸、香精蜂蜜等,在短短20 天內漲粉450 萬,引發全網關注。
食品添加劑相關問題引發眾多網民的恐慌,網絡關于這一事件的討論主要分為兩個陣營,一方贊揚該網紅是黑心商家添加劑的揭秘者,將他捧上天;另一方則認為他夸大其詞,為了流量嘩眾取寵,故意“販賣”焦慮??陀^來講,這個事件一方面確實讓不少網民更加關注食品添加劑問題,提升眾多網民食品安全意識,另外一方面,由于此次網絡事件的發酵以及不可控的發展,導致他本人遭到不小的網絡暴力,其注銷賬號并退網,同時也讓部分商家遭受巨大的損失,如某生產企業被聲討,其市值蒸發超400 億元,事后證明該企業產品的生產是按照國家相關標準執行的,并沒有違法違規。筆者認為,實際上,不管是該視頻博主還是該食品生產企業都遭受一定程度的不白之冤,究其原因,網民的“媒介素養”問題確實值得公眾反思。
針對這起網絡事件,作為主要推動者的網民,其行為模式以及信息傳播的規律都值得探究。網民如何理性對待網絡事件、如何科學分辨網絡信息、如何科學參與其中,都是值得分析的問題,這些問題涉及一個核心議題便是“媒介素養”。那么何謂媒介素養?簡單的理解就是指人們面對媒體各種信息時,如何選擇的能力(Ability to Choose)、如何理解的能力(Ability to Understand)、如何質疑的能力(Ability to Question)、判斷評估能力(Ability to Evaluate)、如何創造和生產能力(Ability to Create and Produce)以及思考和辨別的能力(Ability to Respond Thoughtfully)”。
媒介素養的核心,應該從三個方面理解:第一,受眾自我認知,受眾作為信息接收者,其自身的知識水平不同,有著各自接收信息的目標和動機;第二,媒介屬性,主要是圍繞媒介本身相關特征及認知;第三,專業技術,主要是指各種媒介的使用技能,同時也包括對信息的分析、提煉、辨析等能力。綜合來講,就是網民面對各種信息要有提煉能力、辨析能力,能夠分清楚“媒介信息”和“真實世界”,合理吸收應用信息,而不是被信息輕易地“欺騙”和“擺布”。
1.“泛娛樂化”語境下媒介素養維度變化
自從電子信息技術時代到來,信息傳播不再單純以文字為主,而是以圖片與視頻為主,將人類推向視聽時代。這種前所未有的感官刺激,將人們帶入全新的世界,現代傳播技術的發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消極影響。大眾文化充斥商業與娛樂,“全民狂歡”“娛樂至死”逐漸成為這個時代的標簽,數字技術讓全民沉迷于紙醉金迷的娛樂狂歡之中不能自拔,網絡上的信息和文化呈現出“泛娛樂化”的傾向,甚至一切皆可娛樂,“眼球經濟”“流量經濟”成為經濟社會不可忽視的一部分。
在這種背景下,需要網民具備更高的媒介素養。數字時代提供的媒介體驗,從初級視聽體驗過渡到沉浸式的智能體驗,“這個時代的媒介以社交媒體、移動媒體以及逐漸成熟的鏡像虛擬媒體為主,呈現智能化趨勢,它給人們提供所有感官體驗的虛擬復制,給人前所未有的從心理到生理的全方面體驗”,人們在這種體驗中更加難以自拔。
麥克盧漢就曾指出“媒介是萬物,萬物皆為媒介,而所有媒介都是人體某種器官功能的延伸”。當下的數字時代,深刻地印證了這一點,媒介全方位的感官體驗逐漸替代人的感官,成為人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媒介讓人看得更遠,聽到更多聲音,影響人的情緒,甚至替代人們去思考。人類活在“信息繭房”里逐漸失去思考能力、辨別能力、質疑能力,這也是當下社會謠言更容易發酵擴散的一個重要原因。“科技與狠活”事件就是在這樣一個背景下呈現病毒式傳播的,因此,網民急需提升“數字化素養”。
網民的媒介素養應該從初級的視聽維度轉變成更高級的全感官體驗維度,這種維度主要體現為“數字化素養”。較高的媒介素養要求不光從視覺、聽覺上辨析網絡信息,還要在沉浸式、智能化的體驗中學會理性分析與抽離。大量的豐富的數字化信息內容,填滿人們的頭腦漏洞,讓人無法深刻思考,久而久之人們會信以為真。各種各樣的帶有強烈主觀色彩且情緒化的視頻,影響人們的情緒,鼓動人參與到傳播謠言的隊伍中來。網民如何提升媒介素養尤其是提高“數字化素養”,如何在謠言面前保持理性與冷靜,值得探討。
2.媒介素養教育的現狀與問題
目前大學生媒介素養普遍不高,接觸媒介的時間普遍較長,也存在著使用媒介“泛娛樂化”傾向、對媒介信息的分析能力普遍不足、篩選與分辨能力普遍不高等問題,很容易受到謠言或者其他不良信息的影響,亟須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
在高校開展媒介素養教育顯然是必要的,也是最可行的,目前為止,在媒介素養教育方面,一些高校作出了表率,上海交通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復旦大學等高校都開設了媒介素養相關課程,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成果,為媒介素養教育的實踐探索和研究提供了很多經驗。2009年,南京師范大學張舒予教授甚至開始招收“媒介素養教育”的博士研究生。
媒介素養教育越來越被重視,但從整體來講,媒介素養教育仍存在一些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觀念陳舊,沒有考慮當下智媒時代媒介新的變化和特征,所以媒介素養教育往往效果不好;第二,部分高校開設媒介素養課程以興趣課、選修課為主,或者是將其放到課程思政教學里,多是“填鴨式”的理論教學,缺少實踐認知,導致學生一知半解。
2022年8月發布的《第50 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為10.51 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4.4%。網民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達99.6%。
由此可見,公眾接收信息主要渠道是互聯網,手機的普及使其獲取信息更加便捷和高效。除了獲得必要的生活信息外,大量無用的甚至有害的信息也悄無聲息地涌現出來,如各種低俗娛樂信息、獵奇的社會新聞、粗制濫造的廣告信息等,還有大量對社會有直接危害的謠言。
1.從教育抓起,提升媒介素養
現在的網民實際上生活在由信息組成的“過濾氣泡”里面,“過濾氣泡”的概念由伊萊·帕里澤提出,他認為:“網民接收到的信息,是由各種智能媒介或者APP經過計算過濾后的氣泡,人們包裹在氣泡里面,只能接收到自己感興趣的信息,每個人接收到的信息都是獨一無二的,無論是社交、購物、閱讀信息,都是過濾后的信息”,民眾被緊緊包圍在里面,以為自己接收到的信息就是全部,實際上并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怎樣的,久而久之,對事物的認知就會更加自我化、片面化。在整個網絡輿論場中,學生群體規模較大,也是將來社會的中堅力量,會在很大程度上擁有未來輿論場的話語權,如果能從學校里就開展媒介素養教育,將有利于整個信息環境的凈化。如果學生能成為網絡世界的理性發言者,就會減少網絡謠言的產生和傳播。
當下媒介環境顯然已經發生新的變化。數字時代的到來,使智能媒介成為當下的主流媒介,媒介已經從單純的視聽形式“進化”成全感官的體驗,媒介具有了更強的主導性與控制力。網民更容易被媒介的負面影響所影響,網民的媒介素養教育問題更多,面臨的挑戰更大。
高校自然要有新的方案和對策,單純依靠簡單的思政教育或者選修課進行媒介素養教育,無論是從量還是質來說都不能滿足要求。筆者認為最可行、最實用的措施就是全面提升媒介素養教育地位,將媒介素養教育打造成高校必修的通識課程,與《大學英語》《大學語文》《計算機基礎》等課程具有同等地位。智能媒介的挑戰還在繼續,元宇宙的媒介生態又摩拳擦掌地準備著下一輪的變革,未來的媒介生態將更復雜,更具挑戰性,只有讓高校等教育的重要陣地更加重視媒介素養教育,未來全體網民媒介素養的提升才成為可能。
無論是課程體系的建設還是教學目標的設定,媒介素養通識課都必須具有實用性,要從實踐出發,到實踐中去。當下的媒介素養教育不能再重復“填鴨式”的理論教學,應該從實際案例出發,解決實際問題。
在課程設計上,應該從能力層面、認知層面、參與層面三個維度建設。在內容上,積極融入課程思政的內容,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課程內容建設的根本落腳點,重點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課程里面還需要加入心理學內容,以幫助網民擺脫對數字智媒的心理依賴,這是針對當下媒介素養維度變化所作出的應對方案。
2.政府與媒體深度合作
政府機構作為具有較高公信力的組織存在,具有較高的權威性,能夠在平臺監督、信息管理、引導輿論方面發揮關鍵性作用。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應該充分了解當下媒介環境,除了做好官方的宣傳與引導工作,還要組織社會民間力量共同承擔媒介素養教育與宣傳的任務。這種社會民間力量主要是指各種媒體及相關組織。
媒體應始終把提高公眾的媒介素養作為自身的社會責任及義務,在這方面積極作出自己的努力,在傳播信息時不刻意誤導受眾,堅守媒體人的道德底線,保持客觀公正的態度,向社會傳遞正能量,面對各種謠言時要積極引導民眾,發揮“把關人”的基本職能。作為媒體平臺,應該增強自身的職業責任意識與道德意識,建立科學嚴謹的信息傳播與審核機制,從源頭上避免不良信息的傳播,營造良好的信息傳播環境。
3.不斷強化媒介素養的自我建構
作為網民同樣要有媒介素養的意識,積極提升自身的知識水平和媒介認知水平,將道德素養作為首要素質,積極參與政府部門、權威媒體、學者名人以及學校組織的媒介素養宣傳和教育活動,自覺提升媒介素養,加強認知建構。網民要有學習意識和自律意識,不斷學習與媒介素養相關的內容,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要自覺抵制不良媒體信息,對智能媒體上的信息有理性的判斷和認知,減少對網絡信息的過度依賴,勤于思考,敢于批判和質疑。
作為網民,應該建立“數字化素養”的培養意識,應該具備媒介認知素養、信息篩選與新媒體技術素養、智媒素養。
具體為:
第一,媒介認知素養。
主要是指對媒介的認知和掌控能力,能夠掌握媒介運作規律和技巧,掌握各種媒介的傳播技巧和特性,能夠熟練運用并獲取有用的信息。
第二,信息篩選與新媒體技術素養。
主要是指能夠掌握智媒時代最新的技術,比如數據挖掘、人工智能、信息歸納和檢索技術。這些技術能夠幫助我們在充斥謠言、虛假信息、詐騙信息的網絡環境中,迅速找到真相和答案。
第三,智媒素養。
當下數字時代,媒介生態越來越智能化,身處智媒生態的“擬態環境”中,應該正確認知其特性。智媒素養是指人們面對智媒生態的超感官信息沖擊,有較強的分辨能力和思考能力,面對精密算法的“氣泡過濾”“信息繭房”現象能保持清醒頭腦。
智媒時代,數字科技讓很多現代網民沉迷其中,無法自拔,大量不良信息及謠言影響了社會主流價值觀的弘揚,也擾亂了社會秩序,因此有必要形成完善的應對機制。面對不良信息和謠言,不光要及時引導和處置,更重要的是提高網民的媒介素養,幫助其正確利用網絡信息,提高對網絡不良信息的“免疫力”。
然而,數字化的智媒時代,媒介素養也由初級維度轉變成傳播媒介的視聽維度,現在又發展成為需要全感官體驗的數字維度。媒介素養的提升面臨新的問題和挑戰,需要提高全民認知,在基礎教育階段就應該重視,高??蓪⒚浇樗仞B教育提升到通識教育的高度,開設必要的專業理論課程,還要以實踐為主導,融入課程思政,輔以心理學,全面提升媒介素養教育的深度與實用性。除此之外,政府與媒體要積極合作,凈化媒介環境,宣傳普及媒介素養教育。作為網民也應該從自身做起,完成對媒介素養的自我提升與建構。如此,全方位多維度的共同努力能在一定程度提升全民的媒介素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