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慧慧
“新主流”這一概念最早出現在電影領域,隨著市場發展,電視劇領域也呈現出新主流傾向。新主流電視劇以新生代媒體為主要傳播途徑,目的在于展現時代主流價值觀,積極擁抱網生用戶新媒體,打開年輕新市場。新主流劇與主旋律的概念區別之處主要在于:主旋律影視劇以傳承主流價值為主,沒有過多考慮市場接受度,不夠重視市場反應,因此新主流=主流價值+主流市場。
新主流電視劇擺脫了以往一些電視劇題材單一、內容貧瘠、形式老套的模式,日益呈現出內容多元、形式創新、取材豐富、制作精美的新主流模式。新主流藝術影視作品的“新”符合人民群眾的主流價值觀。對于容易從宏大敘事中找“答題思路”的“獻禮劇”來說,近年在敘事視角和敘事手法上,都有了明顯的變化。
《我們這十年》聚焦2012—2022 十年間的輝煌成就,題材包括政治、經濟、演藝、科技、農業、國際商貿、綠色能源、國防、軍隊建設、外交等多方面,描繪了新時代人民群眾的精神面貌,展示了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取得的輝煌成績,體現了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的美好歷程,真情歌頌了新時代人民群眾的新風貌、新奮斗,完美地詮釋了“新主流”這一理念。講好故事是第一步,關于表達創新,新主流劇不僅要“講政治”,也要“談生活”。在敘事結構、人物語態等方面的創作中,新主流劇需要更多地展現“煙火氣”。
羅伯特·麥基在其著作《故事》中提到:“文化的進化離不開誠實而強有力的故事,如果不斷地耳濡目染于浮華、空洞和虛假的故事,社會必定會走向墮落。”有些獻禮劇的制作方致力于還原重大歷史事件,但缺陷于僵化的創作套路。
而近幾年,獻禮劇題材更加多元化,突破了創作題材的“瓶頸期”。《我們這十年》以時代報告的單元形式展示,分為不同的小板塊,每一個段落服務一個主題,涉及演藝、體育教育、科技、餐飲、農業、國際商貿、綠色能源、法治、軍事、智慧城市、抗疫等領域,呈現出中國十年間的社會景觀,從而體現出題材多樣豐富、敘事集中緊湊、人物形象飽滿鮮明的美學特色。
《唐宮夜宴》單元展現的是這十年里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煥發新生的歷程。這個單元證明了文藝創作可以連接古今、傳承經典,可以著眼當下、放眼未來,亦可以實現藝術價值和社會效益“雙豐收“。其不僅體現了國風國潮的文化自信,更找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表達。《熱愛》單元是青春題材的體育勵志內容類型,這樣的內容類型自帶“看點”“淚點”與“燃點”,容易引起受眾內心深處的共鳴。同時也將新疆壯美的自然風光與各族同胞熱情好客的人文景觀呈現出來。
新主流劇本身是影視作品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遵循一般創作規律的同時,需要傳遞主流價值觀,使受眾產生共鳴,這就要讓創作深入生活,從生活中挖掘素材,把思想、道理變成樸實、生動、真切的中國故事。只有做到了這些,新主流劇才能成為受眾喜聞樂見的作品,真正實現主流價值觀的傳播。
青年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當代中國青年要有所作為,就必須投身人民的偉大奮斗。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1919年后,青年在歷史舞臺發揮越來越重要作用,被賦予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新主流影視劇從當代青年視角出發,傾聽和解析青年話語方式,并將其作為敘事的基本方式進行創作。因此敘事視角更加適于對社會主流價值的傳播,更加凸顯青年群體的力量。
在媒體融合時代,影視受眾呈現出年輕化發展趨勢,新一代青年正逐漸成為主要觀看人群。他們在支持影視產業發展的同時,也潛移默化地影響敘事藝術的發展,因此越來越多的影視劇抓住年輕受眾的心理,制作符合當下時代潮流的影視劇。敘事視角的年輕化表達使得青年在觀看此類型影視劇時表現出對該劇價值的認同感,引起內心深處的共鳴。
《前海》篇章將創業青年的成長、彷徨、糾結、艱辛和成功的喜悅淋漓盡致地展現在受眾眾眼前,抓住點滴小事與細節,讓受眾體會青年們的幸福感、獲得感,呈現煙火氣與時代感,與整個單元的基調“向陽生長的力量”相吻合。黨的十八大以來,農業農村不斷發展,科技越來越多地參與到農業生產中,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進來,把農業當成事業在奮斗,《心之所向》的故事就是一個縮影。正是因為有學成歸來的青年人回歸田野、回饋家鄉,才有了日新月異的新農村,也更加凸顯新時代青年群體的力量和價值。以小人物展現大時代,小切口展現大世界,新主流劇特點之一就是把視角對準平凡的生活、平凡的人,這些人的日常才是最貼近受眾、最能產生共鳴的故事。
意識形態決定文化前進方向和發展道路。必須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使全體人民在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上緊緊團結在一起。
主流價值觀念指的就是在一個時代下的社會中,被絕大部分的人民大眾所認同的、追尋的價值觀念,在人民群眾交流互動中所形成的具有共通之處的價值觀念。在這個過程當中大眾作為主體,通過大眾的共識以及認同來推動主流價值觀念的形成。藝術來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影視也是社會生活的反映, 能以形象、直觀的方式,在潛移默化中讓受眾接受影視片傳達的主題思想、價值觀念。
主流價值觀是主流社會的思想形態和價值偏好,軍事題材劇是當代“主旋律”影視片的重頭戲之一,在影視界中占有一席之地。軍事題材劇大多表現中國人民革命斗爭的歷史,關乎國家和民族命運的重大軍事事件,承擔愛國主義教育的重任,反映中國軍人的英雄主義精神,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我們這十年》中的軍事篇章《礪劍》直面部隊改革,以小見大,講述了十年強軍背景下一場波瀾壯闊的軍改。通過“猛虎團”涅槃重生的小切口體現國防和軍隊建設的大主題,以小人物陳劍鋒跌宕起伏的個人命運描繪改革強軍宏偉畫卷。軍改是黨中央領導下中國軍事發展的主調,該劇牢牢把握軍旅劇題材創作方向,堅定軍魂價值引領,生動詮釋習近平強軍思想。通過表現軍改后部隊勇于轉型、敢于亮劍的堅韌精神與時代風采,回答了“打什么仗,怎么打勝仗”的問題,指出了現實題材軍旅劇創作的全新方向,同時也體現了軍人精神的偉大傳承:上一代軍人保家衛國,這一代軍人守邊疆、衛和平、護人民。
《西鄉明月》篇章聚焦中國鄉村法治建設,講述基層民警在復雜的形勢中不忘初心,堅定信念,在掃黑除惡專項行動中逐步瓦解鄉村黑惡勢力的故事。借由基層民警視角傳達“正義永遠不會缺席”的鐵律,正如該劇的臺詞“烏云是遮不住太陽的,陽光和正義一定會到來。如果說,陽光和正義就像太陽的光芒,那么,人心的正直和善良就像月亮的光輝”。
這部劇采取實中有虛的敘事范式,即以紀實為主而略加虛構、概括或提煉,達到了實中有虛、以虛補實的美學效果。全劇共有11 個單元,每4 集組成一個單元,各有獨立完整的故事,并且都取材于真實的原型人物。這證明,在紀實性或非虛構性的敘事框架中略加局部虛構、概括或提煉的技法,可以帶給受眾強烈的真實感。
《唐宮夜宴》取材于河南衛視2021年春晚舞蹈節目《唐宮夜宴》的創作過程,并以真實人物案例為基礎進行藝術加工渲染。劇中的《水月洛神》在2022下半年巡演,并且一票難求。由此可見該單元對真實故事的還原力度較大。在《心之所向》的結尾,以字幕方式說明本故事中的“農創客”李心遙、方新桅、饒成芳、嚴瑾、路波等人的原型人物的真實姓名。這些人都是現實生活中的種糧大戶,正是因為以原型人物真實事跡為基礎,故事講出來才更具號召力和感染力。
《我們這十年》也做到了從國際交往視角表現普通人的作為。《理想生活》單元講述了浙江義烏阿香姑娘的故事,展示出中外國際貿易給中國的一處小地方帶來的大變化,同時也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概念嵌入在故事建構中,體現中國與世界共享發展機遇的誠意和熱情。義烏代表中國,義烏也代表世界,義烏的故事就是中國的故事。
《沙漠之光》也將人類命運共同體嵌入在故事建構之中,是對新時代中國“一帶一路”發展成就的一次集中巡禮。這部劇沒有直接去展現“一帶一路”的宏偉成就,而是選擇以小見大,聚焦援外建設者和當地留守少年等普通人,從生活中淬煉原型人物的奮斗經歷,借助當地留守少年胡尼的視角,展現光伏電站建設給他們的生活和命運帶來的巨大改變。以小人物的故事講述大成就,以小切口大視角的方式打開社會畫卷。每個人都是主角,共同見證、創造了中國的光輝成就。
站在現實主義的藝術理論層面,可以說,現實主義藝術的核心在于藝術的真實性。就像著名的現實主義作家巴爾扎克所說的那樣,藝術之所以能夠舉世聞名,它的關鍵在于真實,藝術作品只有具備了一定的真實性,才能具備相應的藝術價值。所以,影視創作者必須思考一個重要問題,怎樣才能讓虛構的電視劇產生貼切生活的真實感。
《一日三餐》采取紀實的敘事模式,構建出一種具備很大程度真實性的紀實感,讓受眾感同身受。《一日三餐》里人物的日常生活片段貼切大眾的真實生活情境。盡管電視劇的真實并非一定是真真正正發生過的事,但是也需要符合現實生活中的各種邏輯。《一日三餐》將人民大眾的生活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構建出十分真實的情境,不但能夠展現在那個時代大眾的生活,同時貼合受眾對電視劇中人物的想象。
獻禮劇《我們這十年》敘述了比較完整的故事。11個單元似乎沒有關聯,但在敘事上存在高度的共通之處,11 個單元都是通過不同時代的一個小片段來展現每個年代的主流觀念。與過去的電視劇敘事方式不同的是,《我們這十年》無論是在敘事空間還是在情感表達上都有著更加寬廣的含義,這種敘事方式能夠將一個時間段的歷史展現得淋漓盡致。
《我們這十年》采用的是多元化藝術理念與風格,無論是在電視劇的劇情上,還是在畫面、音樂等美學上都有較好的藝術效果。比如,《唐宮夜宴》主要聚焦的對象是文藝工作者,目的在于促進文藝工作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弘揚。《我們這十年》的11 個故事取材于不同行業的人物,和全國受眾在感情上達到了共鳴。
《我們這十年》以平民為主角,以“人民是自己史詩的書寫者”為主題,以民眾生活為切入點,展示了創新性與創造力,表現了十年來我國社會的偉大成就,是新時代主題創作的優秀實踐。這是一次重要的創新,可以為將來的同題材電視劇創作提供有益的示范。但從更高要求看,本部劇還存在一些改進和提升的空間。
例如,假如能夠適當減少“報告”的言說成分而增強“劇”的戲劇性特色,讓情節和場面本身去呈現思想而不是讓思想自己說話,應當會取得更高的藝術成就,實現更好的宣傳效果。電視劇藝術畢竟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同時更應當相信當代中國觀眾日益提升的審美能力和藝術鑒賞水平。
總之,重大主題獻禮劇作為重要的影視劇類型之一,緊扣時代主題和歷史脈搏,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力和傳播力。從近期熱播的《我們這十年》等作品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對“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敘事創新”的追求,已經成為創作團隊的共識,在實踐上亦已呈現出一些新向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