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鑫,吳培香,張會園,高 鶴
1.山東中醫藥大學護理學院,山東 250000;2.山東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3.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
癌癥是導致全球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世界各國提高預期壽命的重要障礙[1-2]。據相關統計,至2020 年,全球估計有1 930 萬例新發癌癥病例和近1 000 萬例癌癥死亡病例,預計到2040 年,全球癌癥病例將達到2 840 萬例,比2020 年增加47%[3]。盡管新的診療技術、干預手段和治療方案延長了癌癥病人的壽命,但診治和治療的過程會對病人造成消極情緒困擾和疾病不確定性,并產生心理壓力,嚴重影響病人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感[4-6]。笑聲療法作為一種非藥物替代療法,對心理健康和免疫功能有積極作用,改善了該群體的負性心理狀態,提高了其生活質量[7-8],但目前國內少見相關報道。現綜述笑聲療法的定義及發展、分類和作用效果,并針對當前研究現狀提出相關建議,以期為癌癥幸存者護理提供依據。
Mora-Ripoll[9]將笑聲定義為對幽默或任何其他有利的外部或內部刺激,包括積極情緒、愉快的想法、自我誘導的笑聲或其傳播帶來的心理生理反應。笑聲療法尚沒有統一的概念,總體來講,笑聲療法即基于團體的笑聲練習,指個體在團體環境中通過模擬笑聲結合有節奏的呼吸、冥想放松和肢體伸展,提升積極情緒,調節身體、心理和社會關系達到和諧狀態的一種認知行為療法[10-11]。根據美國治療性幽默協會(AATH)的定義,笑聲療法是指使用有趣的經驗和表達來改善病人健康和福利的活動[12]。笑聲療法在20 世紀中期被首次驗證了其應用效果,Norman Cousins 被稱為“笑聲療法之父”[12]。從那時起,關于笑聲有助于緩解壓力和幫助治愈疾病的論文開始被發表,笑聲療法開始在北美傳播。在40 年的研究過程中,斯坦福大學醫學院的William Fry 博士發展了笑聲療法理論,發現幽默和笑聲能夠使垂體產生天然鎮痛藥,改善血液循環和減輕壓力,增加愉快感,它在世界范圍內越來越受歡迎,現在被推廣為一種低成本、低風險的干預方法[11]。Yim[12]也闡釋了笑聲療法作為一種非藥物替代療法,與一般醫療手段不同,不需要專門的制劑且易于獲得和接受,能夠有效降低癌癥病人的焦慮、抑郁和壓力水平[13-14]。自20 世紀70 年代以來,笑聲療法已作為補充干預措施,應用于癌癥幸存者的臨床護理領域和心理領域的治療[15],其中包括一個重要部分就是癌癥幸存者的護理。
通過查閱相關文獻,笑聲可以分為5 類[9,12,16]。①真誠或自發的笑聲:與自己的自由意志無關,是由不同的外部刺激和積極情緒引發的,自發的笑聲會導致眼窩周圍肌肉的典型收縮。②模擬笑聲:由自己隨意觸發的或自我誘導的,沒有外在特定的原因,因此不會被幽默、樂趣、其他刺激或積極情緒所引發[17]。③誘發的笑聲:由特定藥物或物質如咖啡因、乙醇、大麻、安非他明等的影響結果。④刺激的笑聲:對外部刺激的反應,由于某些特定外部因素對身體產生刺激形成動作反射進而引發笑聲[18]。⑤病理性的笑聲:常繼發于各種暫時性或永久性神經系統疾病對中樞神經系統的損傷,也可能發生在某些精神疾病中,是一種病理狀態;這類笑聲是在沒有外在刺激的情況下發展起來的,與情緒變化無關,對其持續時間、強度或面部表情沒有自愿控制,有時伴隨著“病理性哭泣”。
3.1 提高生活質量 癌癥病人普遍存在身體免疫力下降、疲乏、虛弱等癌因性疲乏的癥狀[19],46%~96%的癌癥病人存在癌因性疲乏的癥狀,而且有一部分病人在治療結束后仍然存在這種癥狀,嚴重影響了病人的幸福指數和生活質量[20]。Lee 等[21]探討了以積極情緒為基礎的笑聲療法對婦科癌癥病人壓力、抑郁和健康相關生活質量的影響,將參與干預的36 例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試驗組(n=17)和對照組(n=19),對照組進行日常心理護理,試驗組參與團體環境中為期8 周、每周60 min 的笑聲節目,包括笑聲、深呼吸、伸展、冥想和夾帶音樂相關的活動如合唱、身體運動和舞蹈;干預前后采用抑郁自評量表、壓力感知量表和生活質量量表對病人進行了壓力、抑郁和健康相關生活質量的測定,結果顯示,試驗組健康相關生活質量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Morishima 等[22]在日本進行了一項隨機對照研究,評估以笑聲瑜伽為基礎的笑聲治療對癌癥病人健康相關生活質量的效果,研究對象是日本大阪國際癌癥研究所(OICI)門診接受積極治療或隨訪的癌癥病人,研究周期分為初始階段和交叉階段兩個階段,初始階段:試驗組在第1 周、第3 周、第5 周和第7 周接受笑聲治療,對照組在此階段不接受笑聲治療;交叉階段(第9 周~第15 周):在此期間,對照組在第9 周、第11周、第13 周和第15 周交叉接受笑聲治療,試驗組不接受干預。課程內容涉及自愿笑聲的團體練習,包括伸展、鼓掌和身體運動。在干預前、初始階段和交叉各階段每4 周完成1 次問卷調查,結果表明,笑聲療法可以改善癌癥幸存者的健康相關生活質量。
3.2 降低負性情緒 據相關研究表明,焦慮和抑郁是癌癥病人最常見的心理反應,約40%的癌癥病人會經歷嚴重的焦慮、抑郁以及其他負性情緒[23-25]。Cho 等[26]評估了笑聲療法對乳腺癌幸存者的抑郁、生活質量、心理彈性和免疫反應的影響,選取37 例完成化療和放療的乳腺癌幸存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試驗組16 例和對照組21 例,對試驗組實施8 次笑聲療法,每周2 次、每次60 min,笑聲療法內容包括面部肌肉拉伸、強化笑聲訓練和肌肉按摩3 個部分,對照組進行常規護理。實施前后分別通過問卷調查評估抑郁、生活質量、心理彈性等方面,結果表明,該療法可以改善乳腺癌病人的負性情緒,增強病人免疫力和信心。Kim 等[27]通過開展隨機對照試驗探討了以笑聲療法為基礎的笑聲計劃對乳腺癌病人焦慮、抑郁和壓力的影響及計劃會議次數,招募了峨山醫療中心接受術后放射治療的62 例乳腺癌病人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對照組不實施該療法,試驗組進行笑聲治療計劃(TLP),由笑聲治療計劃培訓師管理4節課,每節課持續60 min,內容包括笑聲治療介紹、熱身及笑聲療法實施和放松身心總結。結果表明,試驗組焦慮、抑郁和壓力低于對照組。Takahashi 等[28]研究表明,笑聲的刺激能夠改善病人的負性情緒,促進自然殺傷細胞活性的升高。由此看來,笑聲療法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癌癥病人的負性情緒,提升該群體病人的自信心,促使病人達到良好狀態。
3.3 促進病人回歸社會 除焦慮和抑郁外,孤獨感也是癌癥病人常見的負性心理反應,導致病人社會疏離程度加深,從而影響病人重返社會,嚴重影響病人價值感和成就感的實現[29-30]。Sakai 等[31]對完成化療和放療的乳腺癌幸存者進行隨機對照試驗,探討笑聲療法對乳腺癌幸存者的抑郁、生活質量、心理彈性和免疫反應的影響,對照組進行常規治療,試驗組在此基礎上進行8 次笑聲療法,每周2 次,每次60 min。實施前后對病人抑郁、生活質量和心理彈性進行分析,結果表明,試驗組各項指標優于對照組,病人的心理狀態趨向良好,有助于病人重返工作崗位。Kong 等[32]對37 例需要放療的乳腺癌病人進行單盲、前瞻性研究,將其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試驗組進行笑聲療法,每周進行2 次,每次持續60 min,笑聲干預包括介紹(簡單自我介紹、友好問候等)、增強(著重介紹笑聲療法定義、影響效果和笑聲練習)和總結(深沉呼吸、放松身心等)3 個部分直至放療完成。對照組僅接受治療,不實施笑聲療法。結果表明,試驗組的各項參數優于對照組,說明笑聲療法在預防乳腺癌病人的放射性皮炎和減輕疼痛方面有較好的效果,促進病人進一步康復和回歸社會。在今后研究中,還需要進行多中心、大樣本的隨機對照試驗以得到笑聲療法應用療效的更可靠依據。Farifteh等[33]研究了笑聲療法在癌癥病人中的應用效果,結果表明,干預組的恐懼心理以及心理壓力強度顯著低于對照組,精神狀態更佳,該療法為病人回歸社會提供了理論基礎。
笑聲療法作基于團體的環境,通過模擬笑聲結合有節奏的呼吸以及冥想放松的形式,可緩解癌癥病人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提高其生活質量,促進其回歸社會,可作為癌癥幸存者的補充替代療法。但其科學性和嚴謹性有待進一步強化,目前現有文獻仍缺乏多中心、大樣本的隨機對照試驗,缺乏強有力的循證依據的指導。此外,笑聲療法的實施干預缺乏清晰的指導標準,在不同的群體中應用有所差別,可能會影響干預效果。另外,國內缺少專業的笑聲治療師,在評價療效和指標方面易受主觀因素的影響。今后還需從以下方面進行研究:第一,建議增加多中心、大樣本的隨機對照研究,為笑聲療法的干預效果提供理論依據,保證該療法的科學性和嚴謹性;第二,對干預方式進行創新,制定笑聲療法實施標準,形成統一標準和導向,以保證干預效果;第三,根據國外的培訓標準,開展笑聲培訓師學習班,積極鼓勵醫護人員進行笑聲療法的培訓,保證干預過程的科學性,減少混雜因素對過程的影響;第四,可適當增加縱向研究,以探究其對癌癥病人的長期干預效果;第五,隨著物聯網時代的到來,可開發與笑聲療法相關的游戲以及動漫,使笑聲療法與互聯網技術相結合,以減輕醫護人員的負擔,提高病人的心理彈性和生活質量;第六,加強與國外學者的交流,在干預方法、干預方式方面進行深入探討,進一步完善笑聲療法在癌癥幸存者中的應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