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海娜,劉 哲,徐振飛,梁永虎,朱正生,許 鴻,楊志文,劉 剛
(1.慶陽市農業科學研究院,甘肅慶陽 745000;2.甘肅農業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院,甘肅蘭州 730070;3.環縣環城鎮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甘肅慶陽 745799;4.環縣羅山川鄉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甘肅慶陽 745711;5.全國畜牧總站,北京 100193)
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為了滿足人們對肉蛋奶等畜產品的需求,引進了國外高產品種與當地畜禽遺傳資源進行雜交改良,從而造成地方畜禽遺傳資源銳減。目前,慶陽市種畜遺傳資源有效保護和可持續利用面臨著嚴峻挑戰和考驗。近年來,為深入貫徹落實《種業振興行動方案》[1]精神,以及“必須把民族種業搞上去” 的重要指示,我們以種質資源保護為基礎,為了明確本地區優良種畜品種種質資源現狀,進一步促進早勝牛、慶陽驢、子午嶺黑山羊、灘羊等地方種畜品種后繼的保種、開發利用和產業的發展,對其發展現狀、存在的問題和原因進行了調查分析,同時提出了相應的建議對策。
1.1.1 地理位置
慶陽市地處北方農牧交錯區,位于甘肅東部、陜甘寧三省區交匯處,被稱作“隴東”,東與陜西延安銅川相連,西與寧夏固原相接,南與陜西咸陽、甘肅平涼毗鄰,北與寧夏吳忠、陜西榆林接壤。全市總面積2.71 萬km2,地理坐標東經106°20′~108°45′、北緯35°15′~37°10′。
1.1.2 氣候特點
慶陽市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濕潤半濕潤氣候,日照充足、氣溫適中、雨熱同季。年日照時數2154.2~2491.9h,太陽總輻射量125~145kCal/m2。年平均氣溫9.5~10.7℃,晝夜溫差9.7~16.4℃,≥10℃活動積溫為3239℃,≥10℃有效積溫為1550℃。無霜期140~180d。多年平均降水量356.1~684.9mm,降水時空分布不均,呈現出南多北少且集中在7—9 月的特點,地面平均蒸發量1306.1mm,總體呈干旱溫和的特點。
1.1.3 土地資源
慶陽市土地面積2.71 萬km2,總耕地面積1040.4 萬畝,其中山地耕地為592.1 萬畝,川地耕地為79.1 萬畝,塬地耕地為349.8 萬畝,分別占總耕地面積的56.91%、7.6%、33.61%,人均耕地面積3.97 畝。全境10 萬畝以上大塬12 條,其中董志塬屬世界上面積最大、土層最厚、保存最完整的黃土塬面,面積為136.47 萬畝,平均海拔1421m,堪稱“天下黃土第一塬”。
1.1.4 畜牧業發展概況
慶陽市畜牧業開始于原始社會[2]。距今三萬年前,已有相當發達的原始狩獵畜牧業。在發掘的寧縣潘坪陽洼新石器遺址中,發現有完整的豬骨骼,說明早在新石器晚期,豬已被先民們大量飼養。夏代,區內“沃野千里、水草豐美、牛羊銜尾、群畜塞道”。秦時北地郡(今慶陽西南)置“牧師令”,主管畜牧業;設牧師苑,經營馬、牛、羊畜。漢時畜牧興盛。據《史記》 載“北有戎翟之畜,畜牧為天下饒”。隋、唐時隴右設監牧,大力發展官馬場,養馬70 多萬頭。宋時,慶州(今慶城縣)已成為馬的市貿中心。元時以游牧代農業,盛牧期達40 多載。明代以農業為主,兼營牧業,“馬牛夜牧、道不亡失”。清時戶戶養豬,牛羊成群,遠售至西安、三原等地。畜牧業與民眾的衣、食、住、行息息相關,如環縣,早就有“穿衣靠皮子、行路靠驢子” 之說。
20 世紀30 年代,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隴東革命根據地,畜牧業得到了迅速恢復和發展,抗日戰爭與解放戰爭時期,隴東分區畜牧業的發展,對改善邊區人民生活和擁軍支前起了巨大作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國家制定了以保護和發展為主的畜牧業政策,明令禁止宰殺耕牛,并向農民貸款,發展牛羊,幫助修建畜舍,促進牧業發展。
近年來,國家也在大力促進草食畜牧業的發展。同時,有關部門先后發布出臺了相關指導意見和規劃,《關于北方農牧交錯帶農業結構調整的指導意見》[3]明確的指出北方農牧交錯帶是草食畜牧業發展的優勢區域。慶陽市委市政府把畜牧產業作為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的主要戰略途徑,同時相繼出臺了相關指導意見。目前慶陽市畜牧產業以肉羊產業為主,截止2021 年底,全市肉羊、肉牛、生豬、肉蛋雞存欄量分別達到438.28 萬只、199.87 萬頭、125.96 萬頭、3562.31 萬只,肉蛋奶總產量達到4.66 萬t。
生物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保護生物多樣性是當今世界最為關注的課題之一。地球上所有生物攜帶的遺傳信息的總和即為遺傳多樣性。然而,畜禽遺傳資源是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織部分[4],畜禽遺傳多樣性也是生物多樣性中與人類關系最為密切的部分,保護畜禽遺傳資源對于促進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和滿足人類多樣化需求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在全球上,我國屬畜禽遺傳資源最為豐富的國家之一,自古至今遺存下來的大量畜禽品種是巨大的基因寶藏,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同時,在我國幾乎所有的畜禽地方品種一直被廣泛地應用在畜牧業生產中,更是培育新品種不可或缺的原始素材[5,6],在整個畜牧業可持續發展中發揮著重大作用,還對一些世界著名畜禽品種形成產生過重要影響。
慶陽市地方種畜遺傳資源主要包括早勝牛、慶陽驢、子午嶺黑山羊、和灘羊等,分別載入《中國畜禽遺傳資源志?牛志》 《中國畜禽遺傳資源志?馬驢駝志》 和《中國畜禽遺傳資源志?羊志》,且均已載入《中國畜禽遺傳資源志》 《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品種名錄(2021 年版)》。
1.2.1 早勝牛
(1)品種形成
早勝牛,是早勝一帶群眾陸續從陜西關中地區引入的秦川牛經長期選育而形成的牛種。據有關史料記載,從南北朝時北魏孝文帝元宏太和十四年(490)開始,當地群眾選育形成了體格較大的早勝牛。從清同治年間起,當地群眾習稱所養的牛為“東牛”。1959 年西北農業展覽會活畜館首次將兩頭產于早勝塬的東牛作為“早勝牛”進行介紹。1986 年版《中國牛品種志》 中將該牛定為秦川牛中的一個類群。
(2)數量及區域分布
截至2021 年10 月底,全市早勝牛僅存欄46336 頭。其中集中飼養數量12881 頭,占總飼養量27.8%;散養飼養數量33455 頭,占總飼養量72.2%。種公牛3908 頭,能繁母牛30248 頭。其主要分布在寧縣、環縣、正寧縣和鎮原縣等地的30 多個鄉鎮,山區牛只更為純正。
(3)生物特性
早勝牛是甘肅省優良的地方牛品種,經過千百年來的馴養、培育,已普遍適應當地生態環境和飼養條件。與外來引進牛品種相比,早勝牛具有耐粗飼、抗逆性強、肌纖維細嫩、肌肉大理石花紋明顯等優點,是培育優良肉牛品種的良好素材。而其90 年代以前屬于役用家畜,后驅發育不佳,在產肉性能、生長速度和飼料轉化率方面與專用肉牛品種相差甚遠。
(4)體型外貌
早勝牛體質結實、緊湊,骨骼較粗,肌肉發育良好,在甘肅本地黃牛中體格最大。休型外貌與秦川牛相似,被毛以紅色和紫色為主,次為紅黃和黃色。公母牛多有角,扁圓形,較短小,微向后方彎曲,形如短粗蘿卜,俗稱“蘿卜角”。也有部分牛的角短而鈍,稱“疙瘩角”,角多為蠟色。頭大小適中,眼眶突出,眼大有神,額寬面平,口方正,鼻鏡為肉紅色,個別夾有黑色斑點或全黑色。公牛頭上揚,貌雄偉,頸短粗,肩峰高而寬厚。母牛頸紅薄,背平直較寬,前胸寬闊,胸骨隆起,胸深長,腹部緊湊,臀部緊適中。四肢粗壯,關節粗大,蹄堅實,蹄趾棕色或古銅色。
(5)繁殖性能
早勝牛1~1.5 歲時開始發情,2 歲以后開始配種。發情周期一般16~22d,平均20d。個體和季節間有差異。發情持續期為8~40h,平均18h。溫暖季節為24~36h,寒冷季節往往數小時或10h 以上。妊娠期一般為283d,初生重28kg,斷奶天數120~140d,斷奶體重170~200kg,18個月育肥體重可達到400kg。一年一胎或兩年一胎,成年公牛育肥體重700kg,母牛體重480kg,屠宰率為55%~60%,出欄率65%。
1.2.2 慶陽驢
(1)品種形成
慶陽的養驢業歷史悠久。據記載,漢代“絲綢之路” 開拓后就有養驢,到隋唐極盛時期輸入了不少的驢,《漢書?西域傳》 中寫道:“敦煌、酒泉及八國往來,人、馬、驢囊駝食皆苦之”,可見當時引進了較多的驢。據考證,慶陽養驢業從新疆興起,然后源源不斷地由近及遠向東擴散,自8 世紀以后,黃土高原逐漸轉入以種植業為主的經營模式。由于從事農業生產需要,加之廣泛的集市交易商品運輸,驢的飼養和販賣就越來越活躍,人們喜愛的大型關中驢,由于生產性能好、體質外貌優良,深受歡迎,這樣民間自然地形成了一直要求改良培育當地驢的愿望。從地理位置上看,慶陽正處于關中驢和蒙古驢相互交界與滲透地帶,牲畜交易便利,當地環境又非常優越,飼料充足,品種繁多,又有優質的苜蓿飼草,提供了慶陽驢形成的基礎,經過長期的選育選配,育成了大小適中、體型優秀的慶陽驢。在50 年代初由甘肅省畜牧廳被作為地方優良品種在相關資料中介紹;在1980 年7 月下旬,在西峰召開的慶陽驢地區地方品種鑒定會上,初步認為慶陽驢符合成為一個品種的要求和地方品種所具備的條件;在2010 年9 月13 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準對“慶陽驢” 實施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
(2)數量及區域分布
截至2021 年10 月底,全市慶陽驢存欄4330頭,其中集中飼養數量1114 頭,占總飼養量25.7%;散養飼養數量3216 頭,占總飼養量74.3%。種公驢602 頭,能繁母驢2903 頭。其主要分布在環縣、華池縣、鎮原縣等地的30 多個鄉鎮,在西峰區、慶城縣、合水縣、正寧縣和寧縣等地有零星養殖。
(3)生物特性
慶陽驢受隴東溝壑縱橫的地理條件、氣候以及長期粗飼的影響,具有結構勻稱、性情溫馴、耐粗飼、食量小、體大力強、用途廣、易于管理、抗病力和適應性強等特點。
(4)體型外貌
慶陽驢頭大小適中,面部平直,嘴和眼圈多為白色或灰白色,眼圓而亮。腹毛多為灰白色。被當地人所形容作“粉嘴亮眼白肚皮”。體長稍微大于體高,骨骼結實、四肢端正、管部干燥、蹄小圓厚、蹄尖堅韌。被毛多為黑色,有少量的青毛色和灰兔褐毛色。
(5)繁殖性能
公驢適宜配種年齡為2.5~3 歲,成年公驢平均射精量68mL,但會因個體及其飼養管理條件不同,存在較大差異。若公驢營養良好,配種、使用得當,通常可利用至18~20 歲。母驢適配年齡以2~2.5 歲為宜。若在飼養條件較好的情況下,每頭母驢一生最多可產仔畜12~13 頭,一般7~9 頭。發情周期平均為24.7(16~45)d,發情周期長短主要受季節、營養的影響,與年齡似乎無明顯關系。發情旺季的5~6 月發情周期有變短的趨勢。其平均初生重32.30kg,成年公驢平 均體重270.40kg,體高136.22cm,體斜長130.68cm,胸圍149.83cm,管圍15.67cm;母驢平 均體重250.76kg,體高132.49cm,體斜長127.20cm,胸圍136.00cm,管圍15.00cm。
1.2.3 子午嶺黑山羊
(1)品種形成
子午嶺黑山羊形成歷史悠久。據《華池縣志》 記載,華池縣自隋朝立縣建制,至今已千余年,古代即為牧區,二將川、城壕川、柔遠川等地水草豐茂,農家多兼營牧業,戶養羊群大者達300 只。由于當地山大、溝深、坡陡,使體小靈活、善于登山爬坡的黑山羊得到充分發展,經過長期封閉的自繁自育,形成了以產“黑猾子皮”和優質“紫絨” 著稱的子午嶺黑山羊。子午嶺黑山羊又稱隴東黑山羊,因其主要分布在陜西省北部(簡稱陜北)和甘肅省東部(簡稱隴東),所以又將其分別稱為陜北黑山羊和隴東黑山羊。由于陜北和隴東兩地相毗鄰,其間以子午嶺為分界,在1982 年初,又經中國綿山羊品種志編輯組討論,建議定名為子午嶺黑山羊。
(2)數量及區域分布
子午嶺黑山羊在全市都有分布,截止2021年10 月底,全市現存欄子午嶺黑山羊155711只,主要分布在環縣、寧縣、鎮原和慶城。常宏等[7]2007 年對子午嶺黑山羊進行了調查,存欄為30.8 萬只,與上次相比數量下降了15.2 萬只。
(3)生物特性
子午嶺黑山羊群居性強,體格小且靈敏,善于攀登,喜食灌木枝葉,耐粗飼,抗病力強。其肉質細嫩,屬低脂肪高蛋白、低膽固醇型,膻腥味極輕,是當地群眾肉食的主要來源。子午嶺黑山羊其背最長肌中的失水率為8.70%,水分含量為73.82%,不飽和脂肪酸中的油酸含量達到27.00%。
(4)體型外貌
子午嶺黑山羊體格大小中等,體形近似方形,體質結實緊湊,結構勻稱,十字部略高于鬐甲部。被毛以黑色為主青色次之,分內外兩層,外層被毛粗長明亮,略帶波浪彎曲;內層是纖細柔軟、毛色較淺的絨毛。未剪毛的當年羔羊,全身黑亮,遍布卷曲,花穗清晰。多半羊有角也有須,少數無角,角為灰色,角形多為半螺旋狀扭曲,角體較扁,還有部分直立角,角體較圓無扭曲。公羊角較粗大,蹄質堅實,呈灰黑色,母羊乳房發育較好。
(5)繁殖性能
子午嶺黑山羊屬于季節性發情,繁殖率較低。羔羊6 月齡左右達到性成熟,8 月齡配種,母羊發情配種一般多集中在冬春季節,產春羔(2—4 月份)者居多,少數母羊產夏羔(5—6 月份),其雙羔率僅2%~4%。公羊最高43.5kg,母羊43kg,優秀羯羊可達60kg。
1.2.4 灘羊
(1)品種形成
灘羊的形成歷史悠久,是蒙古羊的一個分支。據《甘肅新通志》 記載:“裘,寧夏特佳”,《朔方道志》 國曾記載“裘,羊皮狐皮皆可做裘,而洪廣(今寧夏賀蘭縣洪廣營鄉)之羊皮最勝,俗稱灘皮”,這時灘羊皮已成為集市貿易的大宗商品。灘羊的名稱來自“灘皮”,即生產灘皮的羊叫做灘羊。
(2)數量及區域分布
環縣為甘肅灘羊重點產區,主要分布在環縣車道鎮、蘆家灣鄉、毛井鎮、小南溝鄉、南湫鄉、甜水鎮等鄉鎮。截至2021 年10 月底,全縣存欄123361 只,其中存欄100 只以上119 戶14183 只,僅占總存欄數11.50%。
(3)生物特性
灘羊是我國獨特的白色二毛裘皮用綿羊品種,其二毛皮羊毛纖維細長、花穗美觀、毛股堅實、輕盈柔軟、顏色潔白、光澤悅目,肉質細嫩、膻味輕。灘羊體質結實、耐寒抗旱、耐風沙襲擊、適應性好、遺傳性能穩定。
(4)體型外貌
灘羊體格中等,體質結實。鼻梁稍隆起,耳有大、中、小三種,公羊角呈螺旋形向外伸展,母羊大多無角或有小角。背腰平直,胸較深。四肢端正,蹄質結實。屬脂尾羊,尾呈三角形,其根部寬大尖細,下垂過飛節。體軀毛色為純白,多數頭部有褐、黑、黃色斑塊毛被中有髓毛細長柔軟,無髓毛含量適中,無干死毛,毛股明顯,呈長毛辮狀。灘羊羔初生時,從頭至尾部以及四肢都長有較長的結實毛股,其具有波浪形彎曲。隨著日齡的增長和絨毛的增多,其毛股逐漸變的又粗又長,花穗也更佳緊實美觀。
(5)繁殖性能
一般6~8 月齡性成熟。初配年齡公羊2.5歲,母羊1.5 歲。屬于季節性繁殖,母羊多在6—8 月份發情,發情周期17~18d,發情持續1~2d。產羔率為101%~103%。羔羊斷奶成活率95%~97%。
農業部歷來高度重視畜禽遺傳資源保護體系建設,2014 年對《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名錄》 進行了修訂,由原來的138 個畜禽品種增加到現在的159 個畜禽品種,甘肅省收錄入《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名錄》 的有7 個遺傳資源。其中有慶陽地方畜禽遺傳資源1 個(早勝牛)。
2009 年4 月7 日,甘肅省確定了省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的25 個品種。其中,包括了慶陽地方種畜品種早勝牛、慶陽驢、子午嶺黑山羊和灘羊等,同時明確強調對于擅自處理受保護的畜禽遺傳資源,造成畜禽遺傳資源損失的,將處5萬~50 萬元的罰款;禁止在畜禽品種保種場(區)內進行任何形式的雜交生產。《甘肅省農業農村廳關于印發2021 年甘味平涼紅牛產業集群項目和甘味肉羊產業集群續建項目實施方案的通知》 (甘農財發〔2021〕 48 號)在正寧縣、寧縣和鎮原縣針對早勝牛種公牛補貼、基礎母牛的擴增、新建和改建牛舍、升級改造屠宰場等給予2000 萬元的經費支撐;在環縣就開展地方品種子午嶺黑山羊保護、建立核心保種群、擴大保種群規模等給予200 萬元的經費支撐。
目前,慶陽市已有正寧縣隴上田園農牧有限公司、寧縣富興源牧業有限責任公司、寧縣良平牧青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等3 個早勝牛養殖基地,慶陽鑫禾牧業有限公司慶陽驢養殖基地,甘肅慶環肉羊制種有限公司、環縣世強正豐農牧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環縣常坪養羊專業合作社和鎮原縣九鼎養殖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等4 個子午嶺黑山羊養殖基地,甘肅慶環肉羊制種有限公司、環縣豐裕塬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環縣永寧惠農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等3 個灘羊養殖基地,均具有地方種畜禽經營許可證。其中3 個早勝牛養殖基地、1 個慶陽驢養殖基地、2 個子午嶺黑山羊養殖基地正在申請省級以上的保種場。自2018至今,慶陽市農業科學研究院先后申請承擔慶陽地方種畜早勝牛、慶陽驢和子午嶺黑山羊的遺傳材料制作任務,現已分別制作完成早勝牛冷凍精液6853 劑(0.25mL/劑)、慶陽驢冷凍精液6147劑(0.5mL/劑)以及子午嶺黑山羊冷凍精液3239劑(0.25mL/劑)和冷凍胚胎255 枚,并均已送達全國畜牧總站畜禽種質資源保護中心通過驗收,儲存至國家基因庫。
近幾年,部分縣區也陸續出臺了《“早勝牛”肉牛產業發展扶持辦法》 《正寧縣隴東早勝肉牛產業發展“五雙計劃” 實施方案》 《正寧縣隴東早勝肉牛春季疫病防控方案》 《隴東早勝肉牛產業發展“五雙計劃” 實施方案》 《寧縣早勝牛復興規劃(2020—2022 年)》 《華池縣肉羊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建設方案(2020—2022 年)》 《環縣2021 年草羊業規模化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 《關于促進羊產業健康穩定發展的十條意見》 等包括地方種畜的相關指導性意見文件。
雖然目前從國家、省級以及市縣(區)等級對于本地畜禽遺傳資源的保護已有不同程度的措施,但綜合考慮仍存在一些問題:
首先,隨著農業機械化的普及,早勝牛、慶陽驢等大家畜的役用功能逐漸消失,僅在偏遠山區山地耕種使用,種群數量急劇下降,品種瀕危風險大;其次,地方畜禽品種具有獨特的優勢,但其本身也存在或多或少的缺陷,比如慶陽驢出膠率高,能為阿膠的生產提供優質的原材料,但其他如肉、奶等副產品在慶陽都沒有銷售市場;早勝牛、隴東黑山羊和灘羊也均具有肉質好、抗病性強、耐粗飼等優良特征,但仍存在生長速度慢、后軀不豐滿、肉用體型欠佳等缺陷,使得經濟效益不佳[8];外加牛、驢的繁殖周期較長,基本為單胎,導致種群規模增長緩慢;這皆使得其養殖經濟效益大大降低,市場競爭力小。
地方優良品種種質資源保護意識不強。為了滿足人們對肉、蛋、奶等畜產品的需求,當地各縣(區)相繼引進大量外來高產品種雜交改良當地種畜。例如前些年,從國外或者省外引入慶陽的有西門塔爾、利木贊等牛品種;薩福克、杜泊、陶賽特、澳洲白等綿羊品種;波爾山羊、遼寧絨山羊等山羊品種;長白、大約克、杜洛克等豬品種。這使得本地純種公畜缺乏,無序雜交,導致后代純度降低;企業(合作社)對舍飼集中圈養的早勝牛、慶陽驢、子午嶺黑山羊、灘羊等均沒有進行嚴格的品種分群飼養,缺少保種的各項技術措施,僅從降低養殖成本的角度進行飼養管理。因此,品種退化明顯。
早勝牛、慶陽驢、子午嶺黑山羊、灘羊等在舍飼養殖后近交嚴重,養殖戶沒有建立完善的生產記錄,不懂優良品種的選留選配,導致生產性能逐漸降低。通過選育可提高其生產性能、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但是目前專門從事本地種畜種質資源保護與選育的規模化場均還沒有嚴格的選育計劃。
地方畜禽資源保護體系建設相對滯后,省市相關部門對其地方畜禽品種保護方面雖已有了一定程度的認識,也出臺了相關政策,但還需加大投入足夠的科研和保種經費,強化早勝牛、慶陽驢、子午嶺黑山羊、灘羊等的保護、選育與提高。寧縣興旺牧業有限責任公司和慶陽鑫禾牧業有限責任公司主要是開展早勝牛和慶陽驢的保種工作,剛建場的前幾年由于政府投資力度比較大,養殖場各方面的經營有條不紊。但隨著近幾年市縣投資力度逐年降低,保種體系不健全、設施陳舊、技術和管理水平落后,致使目前日常運轉相對困難。特別就大家畜而言,開展保種選育工作難度相對更大,從而導致畜禽遺傳資源的優良性狀嚴重退化或者丟失。近幾年,全國畜牧總站給予慶陽市農科院累計80.2 萬元的經費支持,分別用于早勝牛、慶陽驢、子午嶺黑山羊等種質遺傳資源保護,同時結合第三次全國畜禽遺傳資源普查工作也對相應品種下達了經費支撐,省市兩級相關部門對本地畜禽持續保護利用支持相對較少。
充分發揮地方種畜遺傳資源的優良特性,挖掘不夠。積極爭取與高校、科研機構及加工企業進行合作,規范性能測定和屠宰技術,加大皮、肉、奶、血等種畜產品的研發力度,提高產業綜合經濟效益。在本地種畜品種養殖模式、飼養調控、疫病防控等方面給予技術指導,提高投入比,增加養殖效益。開發精細化分割產品肉、風干肉休閑食品,開通線上、線下銷售模式,打通銷售渠道。
組織開展畜禽養殖標準化示范創建活動,以“畜禽良種化、養殖設施化、生產規范化、防疫制度化、糞污無害化”[9]為主要內容,在本地建立示范場,以點帶面提升種畜養殖標準化水平。統籌考慮本地畜種產業發展,深入開展示范創建活動,加強先進養殖工藝、技術和設備推廣力度,帶動提升整個畜牧產業發展水平。為了選育提高保種群整體生產性能,可采用的先進育種技術:一是應根據種畜保種群中不同生產性能組建不同家系的保種核心群。依照選育方向,選留健康且符合種畜本品種特征、系譜資料完整的種公(母)畜組建核心群。二是完善基礎數據記錄分析系統。基礎數據是進行優秀個體選擇的基礎,其包括個體基本信息、系譜信息、生產性能信息、繁殖信息等。因此建立科學、準確的育種數據記錄才可以進行遺傳評估,采用BLUP 估計育種值選育優良的種公畜和種母畜。三是利用成熟的繁殖技術。對于優秀的個體,可以通過采用同期發情、人工授精、和胚胎移植等人工輔助技術,加快優良基因的擴散。
畜禽遺傳資源保護是一項基礎性、長期性的公益事業。因此,既需要積極爭取國家畜禽種質資源保護項目,加大對畜禽遺傳資源保護的扶持力度,同時還需地方配套長期穩定的資金投入,來開展地方早勝牛、慶陽驢、子午嶺黑山羊、灘羊等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工作,提高地方種畜品種保護開發能力。畜禽保種優先是保活畜,在各本地畜種的主產地至少建1~2 個保種場,配套建立省市級本地畜禽基因庫和鄉鎮配種站,對每個本地品種同時開展遺傳物質保護(冷凍精液、冷凍胚胎以及基因組DNA),就近原則由鄉鎮配種站統一有計劃地安排小規模場戶和散養戶基礎母畜的配種工作。開展育種研究和繁育推廣,從源頭提升產業發展水平。根據產業發展需要,爭取分別建立或者加入其產業相關產業技術體系,圍繞保種育種、繁殖推廣、科學養殖、疫病防治、產品加工等開展聯合攻關,強化畜牧產業科技支撐,促進本地種畜產業健康快速發展。
隨著現代生物技術與畜禽生產的進一步結合,產品加工等下游產業鏈的延伸,市場需求的變化,品牌戰略逐漸成為畜禽遺傳資源經濟活動的動力。在保護地方畜禽遺傳資源的基礎上,更要重視特色畜禽肉品和蛋品的開發,做大做強特色畜禽產業。當地畜禽遺傳資源受市場經濟、人類需求及環境變化而波動較大,要在信息化建設上補短板,利用先進的信息化手段增強畜禽遺傳資源保護的力度。慶陽地方種畜都是在特定的生態條件下形成的,以其原始的“風味” 和地方“特色” 開發品牌,對其本地種畜產品進行質量信息檢測監控,包括飼養管理、育肥、屠宰情況以及肉品質等一系列營養成分、微量元素、脂肪酸、氨基酸和揮發性物質等種類和含量的檢測數據。同時還可以對不同產品配套特有的加工方式,建立本地種畜文化博覽館與三產融合。例如隴東黑山羊地方資源,慶陽清湯羊肉是當地最有名的小吃,做工和選料也極為講究,要以新鮮的羊肉為底料,一般選料就是隴東黑山羊肉;“環縣羊羔肉” 已被列入國家體育總局訓練局“國家隊運動員備戰保障產品”;環縣和正寧縣縣政府出資建設的“金羊大廈” “羊文化館” 和“早勝牛認知館”。
畜禽遺傳資源是一個國家現代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是維護國家農業和生態安全的重要資源。對畜禽遺傳資源實施有效的保護和科學的開發利用,是滿足國家對畜禽類產品多樣化發展的需要。面臨種源“卡脖子” 技術攻關,為了打好種業翻身仗,我們應該根據不同地區畜禽資源的差異、畜牧業的發展模式以及各個物種的資源情況,充分開發和利用其遺傳資源,發展當地特色的畜牧業。政府相關部門也應盡可能制定切實可行的相關政策措施,加大資金投入,健全地方畜禽資源開發利用的激勵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