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松鶴,涂小璐,席海龍,唐 駿,倪澤蘭
(安徽省畜禽遺傳資源保護中心,安徽合肥 230091)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養豬大國和豬肉消費大國,全世界48%的豬養在中國,49%的豬肉被中國人消費。在中國所有的肉類消費中,有60%左右來自豬肉產品,生豬產業對于畜牧業和社會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1]。安徽是生豬大省,2021 年生豬產量位居全國第11 位,在全國生豬穩產保供中具有重要地位。近年來,安徽高度重視生豬產業發展,“十四五” 期間,生豬產業被列為安徽綠色食品產業十個千億級產業之一,發展潛力巨大。本文對安徽省生豬種業現狀、存在問題進行分析,并對安徽生豬種業發展提出探索思考和建議,以期對安徽生豬種業振興有所幫助。
按《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品種名錄(2021 年版)》 統計,安徽省畜禽地方品種25 個,其中地方豬品種5 個,10 個類群,分別為:安慶六白豬、淮豬(定遠豬、皖北豬,其中定遠豬又包括定遠豬和霍壽黑豬)、皖南黑豬(楊山黑豬、績溪黑豬)、皖浙花豬、圩豬(蕪湖黑豬、宣城黑豬、樅陽黑豬),其中被列入《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名錄》 有3 個,分別是淮豬、安慶六白豬、皖南黑豬。安徽建有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種單位4 個,包括1 個淮豬保種場、2 個安慶六白豬保種場、1 個皖南黑豬保種場;5 個品種8個類群地方豬品種列入省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名錄,建有17 個省級豬保種單位,實現所有地方豬品種全覆蓋和多點保護。
2021 年,全省種豬場209 家,能繁母豬存欄近150 萬頭,生豬存欄1582.5 萬頭,出欄2798萬頭,豬肉產量238.7 萬t,豬肉產量位于全國第11 位,華東地區第2 位,長三角地區第1 位。2010—2022 年,我省先后認定安徽長風農牧科技有限公司、安徽省安泰種豬育種有限公司、安徽大自然種豬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禾豐浩翔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安徽綠健種豬有限公司、史記種豬育種(馬鞍山)有限公司池州分公司、安徽省花亭湖綠色食品開發有限公司等7 個國家生豬核心育種場,存欄純種基礎母豬15000 頭以上,年提供優質種豬15 萬頭以上[2]。安徽省內建有安徽正大、安徽溫氏、淮北高策、蚌埠鵬睿等近十家原種豬場,全省核心群種豬約1.5 萬頭,擴繁群種豬近8 萬頭,種豬品系囊括美系、丹系、法系和加系等,區域聯合育種的基礎條件優越。全省年出欄種豬近100 萬頭,良種自給率90%以上,種豬外銷的數量呈現逐年增加的態勢,種源品牌影響力不斷增強。
研究單位主要有安徽農業大學、安徽科技學院、安徽省農業科學院畜牧獸醫研究所,建有省級地方畜禽品種保護利用重點實驗室、種豬遺傳評估中心,成立地方豬資源戰略育種聯盟、生豬產業技術體系,在全省建立68 個生豬產業試驗示范基地,采取“專家+站長+示范場+經營主體+家庭農場” 的帶動模式,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施策,集成推廣生豬高效選育技術、地方豬特色養殖技術、豬場廢棄物綜合治理技術、豬場重要疫病監測及生物安全防控等新技術,推廣優質瘦肉型豬種及特色地方豬新品系。安徽農業大學籌建“國家中部地區畜禽遺傳資源基因庫” 項目,作為資源保護生物遺傳材料基因庫和信息庫,同時作為國家級基因庫備份庫。2021年,啟動瘦肉型豬、地方豬良種聯合攻關,開展地方特色豬品種研發。以美系、法系、丹系等優質瘦肉品種豬為基礎,以生長速度和繁殖性能為主攻方向,經過連續選育,繁殖性能得到初步提升,丹系專門化品系大白總產仔數指標比2021年提高0.3 頭,窩均總產仔數達到14.5 頭以上,攻關企業種豬整體生產性能平均提升5%以上,仔豬育成率均得到較大提升。培育的新品種“皖岳黑豬” (暫定名)已完成第4 世代選育工作,組建皖南黑豬、安慶六白豬、霍壽黑豬新品系選育核心群,完成1 世代體尺、屠宰及肉質性能系統測定及評價。
安徽省5 個地方豬品種,均進行不同程度市場化開發與品牌化建設。在開發利用方面,主要是通過“養殖+屠宰+加工+專賣店”、“公司+電商協會+養殖戶” 與鄉村振興相結合發展特色產業等模式,以長三角市場為突破口,通過開設專賣店、進駐超市、聯姻特色餐飲業等方法,線上與線下相結合,實現訂單式生產,主銷上海、杭州、南京、合肥、蘇州等城市及周邊市場;在品牌建設方面,主要通過地理標志論證、農產品有機論證,注冊商標;對豬肉進行精細分割,或深加工生產高檔火腿、香腸、臘肉、烤肉,或開發推廣黑豬肉鮮包、水餃、餛飩、肉松等方式,打造特色品牌。安慶六白豬,注冊“程嶺黑山豬”,地理標志商標;淮豬(定遠豬)注冊“牧林森”、“榭根香” 兩個商標;霍壽黑豬注冊“皖玉香”、“皖豫香” 商標;圩豬注冊“勇創”、“申泰緣” 商標;皖南黑豬,注冊“灃鄉”、“皖南黑” 商標。據不完全統計,2020 年安徽地方豬銷售總額為29393 萬元,其中銷往滬浙蘇地區的為13448 萬元,占總銷售額的45.8%。
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部署[3],安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積極響應,安徽省人民政府印發了《關于加強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實施意見》,安徽省農業農村廳、安徽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等5 個廳局印發《安徽省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發展規劃(2021—2035 年)的通知》,省委省政府印發《打造種業強省推進種業振興行動方案》,安徽省農業農村廳印發《安徽省“十四五” 現代畜牧業發展規劃的通知》,從政策、資金、人才、用地等方面部署種業振興工作,生豬種業發展迎來了前所未有發展機遇。
一是經濟效益不高。地方豬品種生產周期長、生長速度慢、瘦肉率低,經濟效益差,農戶規模化飼養數量逐年減少,商品化程度低,導致主產區的種群數量也在逐年減少。二是環境保護和疫病影響。為促進畜禽養殖廢棄物綜合利用加強污染防治工作,安徽部署畜禽養殖場禁養區劃定工作,2016 年3 月—2018 年3 月,關閉或搬遷生豬養殖場3938 家,存欄量為114.05 萬頭,占全省生豬存欄總量8%,被關閉的大多為中小規模豬場,地方豬養殖空間下降。2018 年年底,非洲豬瘟暴發,很多中小規模豬場及散養戶損失慘重,被迫放棄養豬行業,導致地方豬品種飼養量進一步減少。三是政策支持力度不夠。缺乏專門保護機構、專業人才和經費。國家雖然從財政上予以一定的保種經費支持,但到地方財政后容易被地方財政整合使用,保種單位難以拿到補助資金。專業化保種場也一直處于虧損狀態,保種工作舉步維艱。四是品種退化嚴重。保種場群體數量有限,某些品種僅存在于一個保種場,這將導致品種血統越來越近,近交系數越來越高,生產性能下降,品種純度得不到有效保護。
受非洲豬瘟影響,各養豬企業加大了生物安全防控力度,建立了嚴密防范的生物安全體系,人流、物流進出均需進行嚴格消毒程序,種豬之間幾乎沒有交集。非洲豬瘟發生前,種豬性能測定主要是靠個體籠秤逐頭稱重,用B 超逐頭測定背膘和眼肌厚,而非洲豬瘟發生之后,靠人力逐頭去稱重在種豬場存在較大風險,因此,種豬測定只能靠自動化測定設備來完成,但智能化設備價格昂貴(約6 萬元/臺),加之近年豬價波動較大,企業效益差,更不可能有更多投入。測定數據缺乏,遺傳評估就難以進行,大數據育種、聯合育種難以合作實現。
雖然安徽地方生豬生產企業都創建了各自的品牌,但由于對種豬資源的研究較少,特別是缺乏對豬種質資源內部特性的研究,如抗病力、肉質等,育種工作大多限于外貌特征和生產性能,因此種源質量不穩定,豬肉品質參差不齊。加之市場上以生長速度較快的雜交黑毛豬為主,消費者對優質土豬肉沒有有效鑒別經驗,造成地方黑豬市場占有率低,宣傳和運營成本增加,影響規模化發展步伐,無法滿足長三角高端豬肉消費需求。
非洲豬瘟發生后,國家及安徽省出臺了一系列生豬穩產保供政策,隨著資本和集團的進入,生豬產能在兩年時間恢復到正常年份水平,以前三年一次的豬周期行情被打破,豬價周期性波動加劇,養豬企業艱難前行。豬價低迷,養殖企業無利潤甚至虧損的情況下,首先選擇提前淘汰種豬以減少損失,這極不利于種豬企業的發展。穩定的政策和價格是促進生豬產業健康持續發展的關鍵。穩價格關鍵在于穩生產,穩生產關鍵在于穩產能,穩產能關鍵在于穩母豬[4]。為確保母豬產能穩定,國家要加強調控產能布局,避免資本進入后生豬養殖企業無序擴張、惡性競爭,導致價格大幅度波動。確保生豬產能和價格在合理區間,養豬企業有利潤,才有可能投入更多資金進行品種選育,才能推進生豬種業持續發展。
為嚴防非洲豬瘟疫情,進出豬場的人員、物品等,均需嚴格消毒隔離,各養殖場種豬無法交流,數據不能共享,無法適應與全產業鏈大數據育種技術。當前,最主要的是持續優化并嚴格落實非洲豬瘟各項防控政策,結合大區防控政策,加快推進種豬場主要動物疫病凈化、無疫小區和無疫區建設,做好種豬場源頭疫病控制。加強檢疫監管,嚴格落實病死豬無害化處理,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非洲豬瘟病擴散和污染。加快人工智能測定設備的推廣,建設統一的測定平臺和遺傳評估平臺,組建聯合育種公司,開展種豬的遺傳交流,共享數據資源,為聯合育種、大數據育種提供支持。
安徽5 個地方豬品種保種企業都進行了不同程度的開發利用,因資金、人才、技術等條件限制,開發不足、規模不大、品牌不響、市場占有率不高,同質化現象嚴重。近幾年,受生豬市場行情影響,開發前景令人擔憂。建議進一步創新保種體制機制,統籌我省地方豬優質資源,政府出臺政策或設立相關項目,引入資本或養殖集團,通過兼并、重組、控股等方式,擴大企業規模,組成地方豬保護與開發利用聯合體,組織良種聯合攻關,對我省地方豬品種開展表型鑒定和功能基因挖掘,構建地方豬種質資源數據庫,建立利益共享和聯合協作機制,培育一批優質、高產、高效新品種,做好“土特產” 文章,打造知名品牌,從品種開發、品牌建設上提高資源利用率。對地方豬保護與開發做的相對較好的單位給予一定資金支持。
生豬種業是一項基礎性產業,投入大、周期長,風險也大,需要長期的資金投入。政府應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創新擔保平臺、知識產權抵押等信貸產品,對生豬種業企業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土地、環保和金融擔保等方面的保障,安徽省擔保集團、安徽省農業信貸融資擔保有限公司和安徽省農業產業化發展基金以擔保和股權投資等形式優先支持本土生豬種源企業的發展,加快打造“皖系” 種豬品系,推進安徽生豬種業做大做強。
當前,生豬種業受到疫情防控和市場行情的雙重影響,導致生豬育種工作不確定因素增加,如何統籌生豬產能與豬價波動、疫病防控與聯合育種、地方品種保護與開發利用之間的關系,構建以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產學研政深度整合的新型生豬育種體系,有待進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