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香凝



晉祠山環水繞,古木參天,綠草如茵,百花爭艷, 園中有園, 風景絕佳。數百座殿、堂、樓、閣、亭、臺、橋、榭,掩映于綠樹叢花之中,古柏伴佛塔,湖水映梅枝。晉祠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皇家祭祀園林,可謂宋代美學的巔峰之作。晉祠勝境,在山美、水美、樹美、建筑美……
山美
晉祠位于太原市區西南2 5 千米處的懸甕山麓,為古代晉王祠,始建于北魏,是后人為紀念周武王次子姬虞而建。“懸甕山泉流玉磬,飛梁荇沼布蔥珩。”晉祠以西面天然的懸甕山為最重要的背景,懸甕山形如巨甕,山上有六處大型石刻題字,山腰處建有望川亭,“望川清曉”為晉祠八景之一。在文人元好問的筆下,西山是太原府西美妙的掛屏, 所謂“ 水上西山如掛屏, 郁郁蒼蒼三十里”。
據《山西晚報》報道, 懸甕山海拔約1200米,其腳下的曲沼海拔約1100米,對于海拔高度約900米的晉陽城來說,的確是懸在頭頂上“懸湖”,只不過它容量比較小,而且沼底沼壁有暗河漏水,雖然有瀑布泉不斷注入曲沼,但曲沼不會漫溢,亦無潰壩之憂。歷經歲月的興衰枯榮,懸甕山如今正煥發新的光彩。
水美
“時時出向城西曲,晉祠流水如碧玉。浮舟弄水簫鼓鳴,微波龍麟莎草綠。”晉祠的水,多、清、靜、柔,或是一泓深潭,或是一條小渠……
晉祠南路的難老泉和北路的善利泉是晉水的兩大源頭。難老泉俗稱“南海眼”,是晉水的主要源頭,泉水澄清碧綠。《山海經》記載:“懸翁之山,晉水出焉。”唐代時,晉祠的難老泉可以載舟,是晉水之源,“晉水源流汾水曲,荷花世界稻花香”,晉水與周邊的樹木構成了一幅絕美的江南景色。而善利泉俗稱“北海眼”,位于唐叔虞祠西南面,泉流如玉,晶瑩透明,清澈見底,游魚細石。“善利”源自老子《道德經》中的“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魚沼是晉水的第三個源頭,古人以圓形為池,方形為沼,且水中多魚,故名魚沼。魚沼原為晉祠第二泉,游魚眾多,橋邊綴以勾欄,游人憑欄賞景,好不愜意。
樹美
叔虞是桐封之君,晉祠是桐封之地,故先談鳳棲梧桐,次敘長青松柏。
晉祠以桐稱樹者主要有三,曰梧桐、泡桐、法桐。三種樹雖均以“桐”命名,但它們實為三科,互不相涉,種類迥別。《詩經·大雅》中有一首詩《卷阿》:“鳳凰鳴矣,于彼高岡。梧桐生矣,于彼朝陽。菶菶萋萋,雍雍喈喈。”梧桐是一種吉祥樹,樹形優美,葉大蔭濃,夏日可擋酷暑,入秋則凋落最早,其壽命可達百年以上。現在晉祠有梧桐兩株,均在晉祠公園,為晉祠的風景增添了一抹亮色。
晉祠古木眾多,《水經注》記載這里曾“左右雜樹交蔭,希見曦景”。晉祠中樹齡最長的樹就是位于圣母殿北側、植于周代的齊年古柏。古柏已有3000多年的樹齡,高10余米,干粗兩圍,側身斜倚于圣母殿頂上,與地面形成45度夾角,酷似臥龍。明末清初,大學者傅山稱它為“晉源之柏第一章”。
晉祠的古樹名木蒼勁古雅,姿態各異,見證了晉祠經歷的風雨滄桑,是晉祠文化底蘊的重要組成部分。
建筑美
探訪千年古建,閱讀千年文明。梁思成和林徽因這樣評價晉祠, “ 一進了晉祠大門,那一種說不出的美麗輝映的大花園,使我們驚喜、愉悅過于初時的期望。無以名之,只得叫它作花園。其實,晉祠布置既像廟觀的院落,又像華麗的宮苑,全部兼有開敞堂皇的局面和曲折深邃的雅趣,大殿樓閣在古樹婆娑池流映帶之間,實像個放大的私家園亭”。誠如兩位先生所言,晉祠不但是中國最古老、最豐富的祠廟建筑群,同時也是中國最優美的古典園林之一。其中,晉祠古建的精華,即三大國寶建筑分別為古樸莊重、規模宏大的宋代建筑——圣母殿,莊重如大殿、巧似涼亭的金代建筑——獻殿,舉世罕見的十字形古橋——魚沼飛梁。
圣母殿是晉祠的主殿,坐西朝東,重檐歇山頂大殿,面闊七間,進深六間,近似方形,殿高約十九米。其背靠懸甕山,前臨魚沼,古柏參天,莊嚴肅穆。大殿創建于北宋太平興國九年( 9 8 4 ),采用四周圍廊的建設手法,其中前廊有兩間之寬,開敞通透,方便人們在此駐足觀景。八根檐柱上雕有盤龍,近千年卻仍栩栩如生,檐下的斗栱疏密有致。此外,圣母殿宋塑侍女像共三十五尊, 彌足珍貴。為了保證留下足夠的禮拜空間,圣母殿內不設柱子,同時也不設天花板,將加工精細的木構梁架全部顯露出來。由于宋代木構遺存稀少,多數體量也不大,圣母殿無疑是宋代高等級建筑的營造巔峰。
獻殿位于對越坊之西, 是給圣母邑姜供奉祭品的享堂, 始建于金大定八年( 1 1 6 8 ) , 明萬歷二十二年( 1 5 9 4 ) 重修,1955年依原樣翻修,是晉祠三大國寶建筑之一。獻殿高9.75米,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前后當心間敞門,四周寬厚的檻墻上安直欞柵欄,單檐歇山頂,出檐深遠。殿頂布青瓦,黃綠色琉璃剪邊。梁思成先生在1 9 3 4年《晉汾古建筑預查紀略》中評價道:“獻殿的梁架,只是簡單的四椽栿上放一層干梁,梁身簡單輕巧,不弱不費,故能經久不壞。”
魚沼飛梁西依圣母殿,東鄰獻殿,是介于兩座殿宇之間的橋梁,位于魚沼之上。飛梁系沼上石柱、斗栱與梁架承托的石橋,向南北東西四面伸展,如鳥之雙翼振翅欲飛。古往今來,世上的橋梁多為“一”字形,唯有此橋連通沼岸,四面結成“十”字形,可謂獨具匠心。我國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先生評價道:“此式石柱橋,在古畫中偶見,實物則僅此一孤例,洵為可貴。”
三晉之勝,晉陽為最,晉陽之盛,全在晉祠。這里殿宇、亭臺、樓閣、小橋、古樹交相輝映,山環水繞,文物薈萃,古木參天,別具一格。“在晉祠,我為這眼前的絢爛著迷,忽入園中,多少朝代與我擦肩而過,多少歷史依舊華麗鮮活,停下腳步,久久佇立,仿佛一陣北宋的風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