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興文 于海超
摘要:本文結合《教育部關于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和《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數學新課標)中提到的小學與幼兒園數學銜接的教學理念,充分把握小幼銜接的著力點,激活一年級學生的認知經驗,重視“橋梁”的搭建,探索適合學生平穩銜接的學習數學的新路徑。
關鍵詞:小幼銜接;數與代數;素養;數感
小幼銜接是近幾年來被熱議的內容,尤其是2020年《指導意見》和數學新課標的頒布,對一年級入學適應期的延長提出了明確的方向。因此,如何在一年級上學期的數學教學中轉換方式、調整策略、整合資源……讓數學學習坡度減緩,難度降低的同時,更好地落實培養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要求,成為小幼銜接階段數學教學的關注點。
對于新入學的兒童,在數學學習方面能否跟得上、跟得住,是家長非常焦慮的問題。其實,家長產生此焦慮的原因,一方面是對孩子的不相信,其他孩子都去報小幼銜接班,自己家孩子不去可能會導致學習跟不上。另一方面,家長擔憂學校老師是不是按照“零起點”開展課堂教學。哈爾濱市雙城區小學教研聯盟團隊開展了調研,從小學的視角開展一年級數學學習銜接的策略的探索,讓學生快速適應并開展好小學數學的學習,減少或降低家長的教育焦慮。
教師是小學和幼兒園銜接的關鍵。教師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學方式方法的轉變……是小幼銜接工作的科學保障[1]。轉變、更新一年級教師團隊的整體思想,提高銜接教學中對學情的充分把握,是有效搭建這座“銜接橋”的關鍵。因此,首先要對接手一年級的數學教師進行理論指導。學校業務領導和團隊教師對《指導意見》以及數學新課標的專業解讀和細致分析學習后,強化了教師“零起點”教學的決心和信心。
經過調研了解,學生在幼兒園階段數學認知的目標是:初步感知生活中數學的有用和有趣;感知和理解數量和數量關系;感知形狀與空間的關系。有些“小學化”傾向的園所在此基礎上進行“拔高”,學生會數20以內的數,有的在家長的“輔導”下進行20以內數的計算也不成問題。但是,他們并非基于兒童對數概念的理解基礎上開展教學的。他們知道計算的方法,可是計算的原理并未了解。基于此,教師在開展數學教學之前,更新觀念、了解學情,能更好地組織學生開展數學學習活動,為起始年級學科素養的落實奠基。
教師充分分析“數與代數”領域中單元的知識維度和認知維度,依據學生的元認知進行單元的整體規劃,設計符合學情和教材特點的大單元教學設計。單元設計要注重課時學習過程的趣味性、數學味,要單元整體設計到課時教學,再回到整體復習評價[2]。評價方式要多元,教師、學生、家長參與的學習育人模式,能讓數學學習形成閉環,從而更好地助力核心素養的落實。
1.解析教材,單元整體教學,落實素養目標
一年級上冊“數與代數”領域的內容是本冊教材的重點,包括第三單元“5以內數的認識和加減法”、第五單元“6—10的認識和加減法”、第六單元“11-20各數的認識”、第八單元“20以內的進位加法”四個單元。此領域聚焦“數感”“運算能力”等核心素養,以學生幼兒園期間的元認知為基礎,滲透一一對應和數形結合等思想。
幼兒園期間學生對這學期的“數與代數”領域的內容有的知曉,有的已經會算,但是為什么這樣計算,他們并不知道。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利用學生的元認知,引導學生利用幼兒園積累的逐一數數的經驗,建立數與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之間的聯系,突出學科邏輯與生活邏輯的融合。例如,創設“探尋數王國”這樣的大情境,將“11-20各數的認識”進行單元整合后教學。先以10以內數的認識為基礎,繼續認識11-20這樣的數,知道位值制和十進制計數法,突出體會“十”的作用和價值。“20以內的進位加法”這一單元從橫向和縱向兩個維度進行分析比較,嘗試將這一單元進行整合與簡化,將9加幾與8、7、6加幾合并成一課時進行教學,這四種計算方法都可以采用看大數、拆小數,學生在掌握9加幾的基礎上將計算方法遷移,學習8、7、6加幾也更容易些,再學習6、5、4、3、2加幾的進位加法就更容易掌握了。在“9、8、7、6加幾”的教學中,通過借助實物圖、計數器、小棒等工具讓學生體驗算法多樣化,經歷了實物操作———表象操作———符號操作的過程,從具體———半抽象———抽象層層遞進,實現對“湊十法”的算理理解。在此基礎上開展“5、4、3、2加幾”時,通過情境的創設,組織學生在豐富的活動中輕松地掌握湊整思想,體會其優越性。
2.銜接課堂,搭建數學橋梁,減緩學習坡度
一年級的學生喜歡在游戲中觀察思考,在情境中探究發現,動畫和色彩對他們有巨大的吸引力。教師要把握兒童自身年齡的特點,設計銜接課強化學生數學學習與生活世界的聯系,支持學生在游戲、操作、體驗等親身參與的活動中獲得直觀的經驗。
例如,在一年級上冊學習“基數與序數”教學時,可設計“我們去郊游”來到北方森林動物園游玩的情境,其間設計三個任務活動。活動一:順序我來定。作為“游客”的學生和同桌之間合作研究,確定觀看北方森林動物園的順序,讓數學學習在創設真實的情境中接近學生的真實體驗,感受數學學習的樂趣。學生興趣盎然,參與度極高。活動二:隊伍我來排。老師扮演售票員,學生扮演“游客”。“游客”排隊入園,在排隊的過程中思考:一共有幾個人?你知道XXX排第幾?活動三:觀光車我來開。觀光車到站之后,“車尾”變“車頭”,學生觀察“車輛”改變方向后老師和同學位置發生了變化,在表達與交流中進一步深入理解基數與序數的含義。整個活動也向學生滲透了遵守公共秩序、文明守紀的道理。這樣“小而微”“小而趣”“小而精”的趣味性銜接內容,讓學生在游戲體驗中,在角色轉變中,對數學的感知記憶進行充分喚醒。學生在數學活動中體驗到數學學習的有趣,感受數學好玩的同時,逐漸親近數學,喜歡數學。
3.多元評價,互助學習模式,激發學習動力
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教師關注數學課堂的反饋和指導家庭的適時評價。課堂上,教師組織活動開展課堂教學,學生在動手擺一擺、捆一捆、分一分、畫一畫等系列操作活動中,學會進行同伴互評。學生在這樣的活動中,既關注了自身的參與,又學會了在與同伴合作、互助中提升互學的能力。他們關注伙伴的動手實踐的態度,操作的方法和結果,表達過程中有他們對數學的思考,是一種思維的再現。在幫助同伴時更有成就感,在得到肯定時更激發學習的動力。
家長的激勵和參與對一年級學生數學的學習是非常重要的。居家學習期間,學生沒有合作學習的伙伴,家長配合學生在學習“11-20各數認識”的時候,當遇到10個一捆成1捆湊成1個十的時候,家長弱化的配合,“小老師”講述得會更賣力,他們介紹除了1個1個數,還可以2個2個、5個5個數,更多的可以10個10個數。這樣豐富起來的數數經驗,學生的數感逐步建立起來。家長針對孩子的表現給予“星級評價”,有了家長的關注和助力,學生學習的過程就更豐富、充分和富足。
這樣教師、學生、家長三方共同參與評價,從不同的角度激勵學生參與到數學學習過程,讓數學學習更有動力。
4.家校共育,延伸數學學習,助力素養提升
“雙減”背景下,教師在引領學生做好小幼銜接之后,可“走進去”梳理教材挖掘整合點,設計適合一年級學生趣味濃、動手強、思維活的非紙筆親子互動式“作業”。在學習第三單元“加法認識”之后,設計活動內容:與父母一起制作10以內加法計算卡片,觀察制作的卡片你發現了什么?之后,學生讀題、說得數,家長判斷。如果錯誤,借助手中的物體或小棒等幫助計算,培養學生的運算能力。學生有了這一單元的基礎,之后再進行“11-20各數”和“20以內的進位加法”時,再制作此類卡片時,家長的反饋是可以自己動手制作,并能在制作完成后,將卡片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整理,還可以很輕松地說出結果。如果哪個結果錯了,可以借助小棒,也可以利用卡片前后算式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非常輕松地進行糾正。這種將課堂延伸到家庭,更利于家長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緩解家長的教育焦慮,親子共同參與,讓數學學習更愉快。
小幼銜接時期是兒童開啟真正意義上的學習生活的重要轉折期。跨入小學一年級的兒童,其心智發展剛剛起步,從教師理念的更新開始,關注學生本位,充分把握一年級數學學習的銜接點,做好理論的指導。在教研中充分把握一年級新生小幼銜接起點的基礎上科學做好銜接,建構適合的、對兒童友好的單元規劃和銜接,從而促進學生獲得更和諧的發展。學生在這樣的數學銜接學習體驗中,感受到了數學的趣味性,培養了學生觀察、比較以及操作、表達的能力,進一步加深對數學的新認識,培養了學生的數學感悟力,促進數學思維品質的發展[3]。調動家長參與孩子成長過程,實現家校共同參與,感受孩子對數學學科的喜歡,消除了孩子入學之后家長的心理焦慮,讓小幼自然過渡、恰當銜接。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關于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EB/OL].(2021-04-08)[2022-10- 02].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7/202104/ t20210408_525137.html.
[2] 周倜,余蓉.“雙減”之下,幼小銜接如何“接”[N] .2022-5-19 (004).
[3] 王錦輝.幼兒數學與小學數學的銜接問題研究[J].成才之路. 2017(12).
編輯/魏繼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