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她說:“是農業機械化讓我賺到了第一桶金。”
她還說:“是袁老(袁隆平)告訴我們,種植不是蠻干,是方法,是技術。”
本期,我們來到池州市東至縣大渡口鎮楊橋村,聽60 后“新農人”王昌云講述她的創業故事——
王昌云與丈夫年輕時都是鎮企業的普通工人,工作辛苦,但收入還算穩定。1998 年,懷著孕的王昌云與丈夫雙雙下崗。為了養育孩子,出身農民的她決定回村創業。“那時候我就想著,既然做回農民,那我就要和別人不一樣,我要承包農田。”王昌云說。
在鎮政府和婦聯的幫助和鼓勵下,王昌云順利承包了村里人閑置的土地。隨著承包的土地面積逐漸擴大,王昌云帶頭引進農業機械,這樣播種快、效率高、產量大。糧食賣出后,她獲得了第一桶金。
可是,種這些本地常見糧食只能做初級加工,賣不上好價錢。為了找到適合本地資源又能賣得上價的農產品,聽說哪兒有培訓,王昌云就立馬自費去學習經驗,回來再熬夜研究家鄉的土地是否適合種植。
池州水質優良,王昌云最終選擇了產出高、耐運輸的瓜蔞子來種植。
創業之初,異常艱苦,由于瓜蔞子需要人工照料,王昌云與丈夫常常工作到深夜。為了更方便地查看地里的情況,王昌云一家四口擠在租來的鐵皮屋內,兩個年幼的孩子被熱出了滿頭痱子。她說:“我不覺得困難,只知道有困難就使勁干。但是每次想到孩子跟著我們一起受罪,我心里都不是滋味。”
先富起來的王昌云選擇在“家門口”招員工,給村里人提供就業機會。“有的婦女家里沒有其他勞動力,還需要照顧生病的家人,不能外出打工,我就請她們給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十幾年來,她每年都要花費幾萬元,給村民們培訓種植知識、傳授機械技術,所有機械都是由村民們操縱的。她希望和大家一起將農產品種植得更好,銷售到更遠的地方。
讓王昌云感到欣慰的是,自己身為工程師的兒子也希望回到家鄉,投入到鄉村振興大業中,在澳大利亞研學期間,他看到了更先進的農業技術和科技手段。他說:“我以后要把這些技術運用到家鄉的土地上,讓我們的農業發展得更好。”
王昌云的成功,也離不開當地婦聯的支持。東至縣婦聯主席劉麗芳表示,近年來,東至縣婦聯深入開展助銷活動,幫助銷售各類扶貧產品30 余萬元;聯合團縣委、縣農業農村局開展巾幗表彰主題活動,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開發“巾幗創業貸”特色金融產品,發放貸款2498 萬元;扶持培育“徽姑娘”農家樂、專業合作社、家政培訓基地等31 個,帶動近萬人就業。
下一步,東至縣婦聯將不斷深化“鄉村振興巾幗行動”,升級打造“徽姑娘”創業就業品牌,鏈接更多資源,著力培育、扶持一批“婦”字號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引領更多像王昌云這樣的農村婦女走上“不離土不離鄉”的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