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養生堂

中醫認為“濕邪”為萬惡之源,濕邪困于體內,人們便會出現精神不振、食欲下降、皮膚起濕疹等情況。提到祛除身體里的濕熱,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可能就是先清熱再祛濕,但這樣往往沒有成效,甚至可能讓濕氣更重了。我們來看看如何正確祛除體內濕熱。
濕為陰邪,易傷陽氣,其病纏綿難愈。中醫一般把濕分為外濕和內濕。外濕多由氣候潮濕、涉水淋雨等外感濕邪引起。內濕是脾虛不能運化津液,肺虛不能調通水道,腎陽虛衰不能蒸騰水液,導致體內水濕凝滯而成濕熱體質。俗話說,“千寒易除,一濕難祛”。要想更有效地祛濕是需要訣竅的。
盲目清熱祛濕不可取
濕熱病證關系到多個臟腑,脾胃是各種濕熱病病機之根,即濕熱之本在脾胃。濕性是黏滯趨下的,就像水往低處流。濕邪在人體聚集之后會阻礙氣血流通,慢慢就會淤積發熱,產生陽邪和身體里的病理產物血瘀、痰液等。
一般來說,當我們體內有濕熱的癥狀時,大家首先會想到的方法就是清熱祛濕。濕熱體質易受飲食影響,所以濕熱多難以調理。如果此時用了黃芩、黃連等偏涼性的藥,反而會助長濕邪,形成濕熱的惡性循環,難以祛除。
巧用舌象判斷身體濕熱程度
中醫認為,正常人的舌象為“淡紅舌,薄白苔”。舌苔是薄薄的一層敷在舌面上的,如果舌苔偏厚,都看不到舌質的本相了,說明體內有濕邪了,一定程度上來講,舌苔越厚可能濕邪越重。白舌苔一般代表濕氣偏重,如果泛黃那就是濕氣進一步發展到了熱邪的程度。如果舌質赤紅無苔,則說明體內已經熱到一定的程度導致傷陰了。
脾虛,水濕得不到運化,還會導致舌體胖大,舌頭邊緣受牙齒壓迫后可見齒痕。
濕氣通于夏,夏天濕氣比較重。中醫認為,濕性具有重濁、黏滯、易傷陽氣等特點。濕性重濁在臨床癥狀上可表現為以下幾方面:
1.健康舌頭的舌質應該是淡紅色,舌面上有一層輕薄的白苔,而濕氣重的人通常舌體胖大,舌苔厚膩,舌體邊緣呈鋸齒狀。
2.常有食欲下降、胸悶腹脹、惡心等癥狀,覺得食物不香甜,吃不出菜肴原有的味道。
3.全身困重發沉,感覺睡不夠或睡后不解乏,整天無精打采,懶得動彈。有些人會表現為“頭重如裹”,感覺整個頭部裹著東西,或像戴了一頂帽子,這就是《黃帝內經》所記載的“因于濕,首如裹”。
4.大便溏稀且黏,易粘馬桶,排便不爽,總有排不凈的感覺。
5.毛發和面部容易出油或面部易長痘,一覺醒來,面部發光發亮,頭發一天不洗就油膩成縷。
6.其他諸如眼睛分泌物增多、小便淋濁不利、皮膚濕疹等,也是濕氣重的表現。
治病就像滅火,揚湯止沸,雖然迅速滅火,但是容易死灰復燃,治標不治本。釜底抽薪,滅掉的火不會再復燃,但滅火速度緩慢。在臨床治療中,標、本是可以相互轉化的,急癥應先揚湯止沸,先治標,等病癥緩解之后再釜底抽薪,也就是治本。
祛濕單純用清熱祛濕的方法收效甚微,有時甚至還會加重癥狀。那么到底怎樣才能有效地祛除體內的濕熱呢?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風濕病科王海隆主任有五字大法——濕去熱自消。首先考慮祛濕,因為濕邪化解之后,人體氣機才會流通,這樣熱邪才會慢慢消失。這也就是釜底抽薪治本的祛濕方法。
生活調理:日常生活中,不應過度疲勞,切忌熬夜,夏季避免長時間吹空調。淋雨后及時更換衣物,防止濕氣侵襲。日常要注意保暖,還可每天用40℃左右的熱水泡腳,每次15~30 分鐘,以助長體內陽氣,亦有助于減少濕氣。
飲食調養:飲食應以清淡為主,可多食赤小豆、綠豆、黃瓜、藕等甘寒、甘平的食物,多吃富含膳食纖維的果蔬能有助保持大小便通暢,防止濕熱郁積。吃飯不要過飽,少吃肥膩、油炸食品和甜食,少飲酒或不飲酒,從而減輕脾胃負擔,增強脾胃運化能力,避免或減少濕邪的產生。祛除濕邪的食療方法很多,主要體現了健脾益氣、疏理氣機和溫陽化氣三個原則。
堅持運動:適當進行跑步、快走、打羽毛球、打乒乓球等活動,促使排汗,加快代謝,振奮陽氣,從而減少體內的濕氣。需要注意的是,夏季不要在高溫環境下運動。
濕熱體質的調理要清利濕濁,清泄浮火。了解正確祛除濕熱的原理之后,具體要如何治療才能實現“濕去熱自消”呢?王海隆有三個絕招——祛濕三板斧(其中含釜底抽薪化濕飲)。
開鬼門:中醫里說的鬼門就是毛孔,開鬼門即是要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濕邪,也稱為微汗法。
其基礎方用到葛根、紫蘇。葛根可解表、生津止渴、升陽解毒;紫蘇可解表,行氣寬中。
潔凈府:凈府指的是膀胱,中醫講“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總體的治療方法就是利小便來祛濕。
清代醫學家葉天士認為,“通陽不再瘟,在于利小便,欲救陰者積極通陽?!币簿褪钦f單純用潔凈府的方法,可能會更傷陰,所以還要加一些利水不傷陰的藥物。排去廢水,留下津液。
其基礎方用到土茯苓、萆薢、玉米須。土茯苓又叫仙余糧、禹余糧、冷飯團、中國根,利水不傷陰,可解毒除濕、通利關節、健脾胃,藥食同源;萆薢藥食同源,化陰升陽;玉米須利水消腫,可以降尿酸。
去菀陳莝:中醫講“淤積為菀,腐濁為莝,日久為陳”。血水一體,血和水是互化的。濕重的病人往往容易有血瘀,此時采用去菀陳莝的方法,給患者用活血化瘀的藥物,讓氣血流通之后,可以更好地祛除濕熱。
其基礎方用到丹參,可活血化瘀,促進氣血流通。
除了上面祛濕三板斧所提到的藥材,釜底抽薪化濕飲還需要加入一味藥材,名為梔子。梔子是引經藥,走三焦經,加上梔子,能讓上面的藥更好地發揮作用。生梔子的清熱作用比較強,有可能會影響到化濕的效果,所以此時要用炒梔子。
王海隆還推薦了輕松祛濕不傷陰的“一杯茶”和“一碗粥”。
土茯苓代茶飲
材料:百合50 克、桑葉30 克、荷葉30 克、土茯苓15 克。
方義:百合利大小便、補中益氣,含有秋水仙堿,可控制痛風的急性發作;桑葉開鬼門(毛孔),促進排汗;荷葉化濕;土茯苓可解毒除濕、通利關節。
注意:土茯苓能夠去濕毒,而普通茯苓只能祛濕,不能去毒;土茯苓能夠清熱,而普通的茯苓沒有清熱的作用。舌苔比較薄,有口干、口黏等癥狀但又沒有明顯疾病的人群想要祛濕,就可以用土茯苓代茶飲來調理身體。但脾胃偏虛的人群不適用。
土茯苓粥
材料:土茯苓30 克、百合50 克、粳米100 克、萆薢15 克。
注意:土茯苓粥適合舌苔較膩、看不到舌質本體的人群服用,如果癥狀更嚴重的話要考慮用藥,請及時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