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樂樂

八米長卷《將進酒》局部
魯迅先生說漢字有三美:“形美以感目,音美以感耳,意美以感心。”漢字本就是美的,書法則是漢字的書寫,漢字是書法的載體。以美的事物為載體,書法自然就魅力無窮。在長白先生看來,與中華文化歷史一般深厚的淵源,是書法的魅力所在,也是他多年來潛心書法的原因之一。
長白與書法的初相識,要追溯到55 年前,剛剛上小學時。在學校里,他最喜歡的就是描紅課,描得好的字,老師會劃紅圈以示表揚。“每次描紅,老師都會給我劃紅圈。得到老師的肯定,對于6 歲的我來說,是一種莫大的鼓勵和肯定,所以我就特別喜歡寫毛筆字。”
在成長的道路上,他曾幾次得到大師的指點。中學時,他常常到住在山東大學家屬院的同學家里玩耍。有一次,他去同學家玩,“那時,家里都不關門,只有一層紗門。”他和同學玩耍,驚動了住在隔壁的蔣維崧先生。蔣維崧將他們二人帶回了自己家,并指導他們寫字。回想起年少時的經歷,長白覺得既幸運又有遺憾:“那時候我年紀小、玩心重,對書法的認知淺薄,沒有讓大師系統地多指導幾次。”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他又幸得啟功、魏啟后等大師的指點,并曾與楊碩、韓慶生、張振國(棠村)、李遠、劉三緣等老師有過交往。對他來說,每一次與大師的相遇,都是一次提升的機會。
前期的不斷積累,使長白的書法有了質的變化,形成了“奔放中有雅致,激越里含秀朗”的書風,具有比較深厚的文化內涵。在四十多歲的年紀,他開始致力于書法教育。在濟南,他基本上每周一次用寓教于樂的方式給小朋友講書法,培養他們對書法的興趣;每個月,他還會去北京給書畫院的小朋友、成人講書法和國學課。“咱們國家已經進入到老齡化階段了,很多退休的老年人喜歡書法而不得法,我就用最簡潔明了的方式引導和啟發他們。對老年人來說,這就是一種休閑養生和修行,沒有必要過于較真。而對于小朋友來講則不然,必須講規范、立規矩,從基礎開始,絲毫不能馬虎。”

駿馬秋風塞北 杏花春雨江南(160cm×50cm)
長白
滿族人,字伯元、博遠,號赫舍里齋主人。文旅部中國文化遺產保護研究院書畫委員會學術委員,中國國學研究會研究員,中國硬筆書法協會會員,文旅部直屬的文華閣書畫院簽約書法家,中國書法家協會指定考級單位——北京聚藝軒書畫院副院長。其行書作品獲得過原文化部政府獎“文華獎”。2017 年應邀參加北京孔廟國子監“翰墨清韻金雞迎春書畫邀請展”,2018 年應邀參加在北京孔廟國藝國粹館舉辦的“中國書畫藝術精品展”。


應邀參加北京市朝陽區書法家協會青少年書法比賽頒獎
從事公益書法教育多年,讓長白收獲頗豐。他所在的北京書畫院,已有近300 名小朋友通過了中國書法各等級考級,在全國中小學書法美術比賽中獲獎的小朋友更是不勝枚舉。長白說:“我計劃下一步把北京書畫院辦學的成功經驗和做法移植擴大到濟南,重點是農村學生的硬(軟)筆書法教育,之前我在濟南南部山區也進行了一些調研,爭取盡可能多地聯合有志于公益性教育的書法家不遺余力做好這件事。”他不僅把書法當成事業,還把書法當成回饋社會、做公益的一種方式。每逢節日,他都會積極參與文化進社區和基層的活動,或寫聯送福、或宣傳書法藝術。他還應邀公益性地為院線電影《陽光里的幸福》題寫片名,為山東衛視、甘肅衛視聯合打造的自由搏擊類欄目《武行風云》題寫欄目名,為一些園林景觀、省內外的社區及企業題款題字。

與人民日報社《人民文摘》雜志藝術部主任、《非常藝術》叢書主編、《金石研究》雜志編委張振國(左)在頒獎現場

紫氣東來(50cm×180cm)

兩樹梅花一潭水 四時風月半山云(180cm×60cm)

明月一壺酒 清風萬卷書(140cm×70cm)

王昌齡詩一首(140cm×70cm)
“習近平總書記今年6 月2 日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有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作引領,有眾多期盼接受書法教育的人作基礎,這就是我們書法教育工作者的動力源泉。我只是希望盡綿薄之力,將書法——這個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傳承下去。”長白先生如是說。
揮毫潑墨,寫意人生,“言,心聲也;書,心畫也。”書法是心跡,也是時代精神氣象的載體,書法已經成了長白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書法藝術的代代傳承,離不開像長白一樣熱愛書法的人們,是他們的堅守與付出,才有了如今書法藝術繁榮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