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良 孫炳慧
(1 內蒙古牙克石市中蒙醫院,內蒙古 牙克石 022150;2 內蒙古林業總醫院,內蒙古 牙克石 022150)
跟骨骨折是臨床常見的跗骨骨折之一,臨床發病率較高,多由于垂直暴力所致,骨折復位的形態及位置直接影響足部的功能,近年來手術治療該病癥報道屢見不鮮,在基層醫院應患者強烈要求,筆者嘗試用手法復位,石膏夾外固定治療跟骨舌型骨折18例,取得滿意療效,報道如下。
本組18例均為2009年9月至2012年6月期間門診及病房收治的閉合性跟骨舌型骨折;男性17例,女性1例,年齡18~57歲,平均年齡36.8歲;所有患者就診時間均為受傷后2~48h。
所有患者均符合:①跟骨舌型骨折診斷標準;②均為閉合的新鮮骨折;③患者強烈要求保守治療的;④屬于病理性骨折除外⑤自動放棄治療或拆除外固定的除外。
所有患者仰臥于診床上,均采用血腫內麻醉,左足為例,術者右手握于足背,左手握于足跟,助手握于患肢小腿對抗牽引,術者。左手拇指食指鉗住舌型骨塊,從跟骨的塌陷處提起,同時使踝部極度趾屈,在踝關節略內翻內旋的同時,將跟骨移位的舌型骨塊滑入使骨折復位,透視查看,跟骨載距關節面以復位,跟骨結節角恢復正常,此后保持位置,助手雙手掌內外夾擠跟骨,使其矯正跟骨寬度,恢復軸位角(復位效果見圖1、2、3)。

圖1 復位前側位

圖2 復位后側位

圖3 復位后軸位
采用新型高分子夾板,取極度趾屈內翻內旋位置上下石膏夾外固定,1周復查根據腫脹消退程度調整石膏夾松緊度,定期觀察患者患肢腫脹、疼痛及X線骨痂生長。3周后復查視情況更換石膏夾改為休息位固定。術后6復查,拆除石膏夾外固定,視骨折愈合情況行踝關節及足部其他關節的漸進性功能鍛煉及負重行走。
根據祖國醫學骨傷科三期用藥理論指導患者用藥,早期口服利水消腫的湯藥等;中期給予續筋接骨的藥物,如:接骨散,回生第一丹等等;晚期補益肝腎的藥物,如六味地黃丸、健步虎潛丸等等。
見表1和表2。

表1 18例患者腫脹、疼痛及X線骨痂生長評分表

表2 18例患者消腫、疼痛及骨折愈合情況的評分變化
根據Kerr標準,采用百分評分系統:①疼痛36分:其中休息時無痛18分,輕度疼痛12分,中度疼痛6分,嚴重疼痛0分;活動時無疼痛18分,輕度疼痛12分,中度疼痛6分,嚴重疼痛0分。②工作能力25分:其中沒有改變原工作能力25分,適當改變原工作16分,被迫改變原工作8分,不能工作的0分。③行走能力25分:其中沒有改變行走能力25分,行走輕微受限 16分,中度受限8分,嚴重受限0分。④輔助行走情況14分:無需任何輔助14分,偶然使用拐杖6分,使用雙手拐杖3分,使用腋杖的0分。總分86分以上為優,71-85分為良,51-70分為差,50分以下為極差。
本組病例患者,優17例;良1例;無差和極差患者。
跟骨骨折是骨科中常見病、多發病,近年來無數學者探討微創技術及理念,李勇強微創理念“用最小的解剖損傷和生理干擾換取最好的療效,進而用最低的社會負擔和生物負擔獲得最佳的健康生活”[1],骨折治療不外乎復位、固定、功能鍛煉、內外用藥的原則。《正體類要》曰:“肢體損于外,則氣血傷于內,營血有所不慣,臟腑有之不和,豈可純任手法,而不由脈理,審其虛實,而施補瀉哉”,侯曉峰[2]認為中藥可以促進骨折部位骨基質鈣鹽沉積,提高骨痂質量,促進生長激素分泌,可以提高BMP的含量,促進成骨細胞分泌TGF-β,對IGF-1的產生有促進作用。張宇[3]認為骨折練功是促進骨折愈合與功能恢復同時并進的理想而有效的措施。患者主動運動,增強肌力,減少骨量丟失,促進骨折愈合,為日后負重行走創造有利條件。筆者認為只要不影響療效的前提下,盡力微創或無創,不僅可使患者免受兩刀之苦,還可以節省醫療資源,有關該病的手法復位,固定及功能鍛煉,已經相當成熟。實踐證明,合理地手法復位。合理固定治療、合理功能鍛煉及使用內服藥物治療骨折,對改善患者全身和局部癥狀、加速骨折的愈合有著重要的意義。
[1]李勇強,王曉冰.從太極拳法到正骨手法[J].光明中醫,2009,24(4):727.
[2]侯曉峰,劉景生,中藥促進骨折愈合機理[J].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2003,11(1):61-63.
[3]張宇,王曉冰,于雪峰.淺析骨折治療之動靜結合[J].甘肅中醫,2008,21(10):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