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門近日聯合印發《制造業可靠性提升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兑庖姟诽岢觯瑖@制造強國、質量強國戰略目標,聚焦機械、電子、汽車等重點行業,對標國際同類產品先進水平,補齊基礎產品可靠性短板,提升整機裝備可靠性水平,壯大可靠性專業人才隊伍,形成一批產品可靠性高、市場競爭力強、品牌影響力大的制造業企業。
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司有關負責人介紹,可靠性是產品在規定的條件下和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規定功能的能力,是反映產品質量水平的核心指標。經過多年探索發展,我國制造業可靠性取得了顯著成效,可靠性工程技術體系基本建立,應用領域持續拓寬,部分產品可靠性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但總體而言,我國制造業可靠性與國外先進水平相比仍有差距,產業基礎存在諸多短板弱項。
該負責人表示,《意見》提出了“兩步走”目標:第一階段到2025年,聚焦補短板、強弱項,重點行業關鍵核心產品的可靠性水平明顯提升,形成100 個以上可靠性提升典型示范;第二階段到2030年,聚焦鍛長板、促成效,推動10 類關鍵核心產品可靠性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促進我國制造業可靠性整體水平邁上新臺階。
此外,《意見》明確了提升制造業質量與可靠性管理水平、加快可靠性工程技術研發與應用推廣等八個方面重點任務。其中,聚焦機械、電子、汽車等行業,實施基礎產品可靠性“筑基”工程、整機裝備與系統可靠性“倍增”工程。
(來源:光明日報)
空間探索需要充分有效的地面實驗研究及驗證。近日,我國新增一個地面微重力實驗裝置——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研制建設的電磁彈射微重力實驗裝置(4 s)啟動試運行。
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副研究員張永康介紹,這一裝置采用電磁拋射的方式在地面構建微重力實驗環境,即采用電磁彈射系統將實驗艙垂直加速到預定速度后釋放,實驗艙在上拋和下落階段為科學載荷提供微重力環境,目前該裝置達到了4 s 微重力時間、10 μg(十萬分之一重力加速度)微重力水平、過載加速度不超過5 g(5 個重力加速度)、實驗間隔不大于10 min 的國際先進水平。
“與傳統單程落塔、拋物線飛機等相比,裝置在實驗效率、實驗載荷強度要求、運行成本等方面具有較大的優勢。”張永康介紹。
▲電磁彈射微重力實驗裝置(4 s)。
在實驗效率方面,傳統落塔平均每天可以做2~3 次實驗,拋物線飛機每次可以飛行30 架次以上,但實驗準備周期約2~3 個月。張永康說:“我們的裝置可以達到每天近百次實驗的頻率,準備時間只需要一兩天,將極大提高科學實驗的效率?!?/p>
在實驗載荷力學強度要求方面,傳統落塔在降落回收階段,試驗艙和實驗載荷要承受20 g(20 個重力加速度)左右的沖擊,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常規科學儀器的使用。張永康說:“在本裝置中,實驗艙所受的電磁驅動力是全程可控的,無論是微重力、月球重力還是火星重力模擬實驗,實驗艙的回收加速度都可控制在3 g(3 個重力加速度)左右,因此常規科學儀器都可以用于實驗?!?/p>
在運行成本方面,裝置采用儲能和電磁驅動技術,裝置運行僅消耗電能,單次實驗消耗電能1 度左右,運行成本較低,便于開展大規模的科學實驗。
據介紹,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正在規劃建設更長時間的電磁彈射微重力實驗裝置,“力爭實現微重力時間20 s、載荷500 kg 的國際領先指標,構建國際微/低重力實驗中心,為空間科學領域的科學家提供高效便捷的地基微/低重力研究平臺,并為載人航天、深空探測等國家重大工程提供相關技術驗證條件?!?/p>
(來源:新京網)
7月23日,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四象01 ~03 星、銀河航天靈犀03星共4 顆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四象01 ~03 星主要用于獲取遙感觀測數據,提供商業遙感服務;銀河航天靈犀03 星主要用于衛星通信技術驗證。這次任務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第479 次飛行。
我國首款使用柔性太陽翼的衛星升空
從銀河航天獲悉,銀河航天靈犀03 星配置了數十吉比特每秒容量的毫米波多波束數字載荷,用于驗證下一代低軌寬帶衛星通信以及超大能源、主動熱控、工業一體化成型結構、多星堆疊壓緊釋放等技術,這也是我國首次在軌對多星堆疊發射技術進行驗證,將為我國巨型低軌通信星座的快速部署提供技術支撐。
值得關注的是,這顆衛星是我國首款使用柔性太陽翼的衛星?!叭嵝缘某岚颉狈浅1?,單層柔性太陽板厚度僅1 ㎜左右,它可以像古代的“奏折”一樣折疊,裝在火箭里時,為折疊狀態,主體厚度僅為不到5 cm;在軌工作時,“翅膀”拉開長度約9 m,寬度超過2.5 m。這種“柔性翅膀”具有包絡小、重量輕、模塊化等特點,更易于收納,同樣質量下面積更大,可以吸收更多太陽能,適合衛星大批量堆疊發射,對加速衛星互聯網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據了解,這顆衛星的主要功能為低軌道寬帶通信,衛星配備的“數字載荷”可以通俗理解為衛星安裝了智能“大腦”,可以使衛星靈活調配自身的通信資源,根據業務需求,自動進行運算并進行波束的調配。
在新生入學典禮上,組織“白大褂”授予儀式,由學院德高望重的教授授予每人一件白大褂并宣誓,誓詞可以參考以下內容:從今日起我將開啟藥學的學習,為崇高的藥學事業努力拼搏,求實創新,嚴于律己,尊師守紀,團結協作,為推動人類醫藥事業的發展而貢獻力量!
從外形來看,衛星的構型猶如汽車的底盤,它也是我國首款衛星主體結構采用一體化成型的衛星,采用整體鑄造技術,更容易后續批量生產。衛星采用開放式結構,單機設備直接暴露在太空環境中,沒有“外殼”包裹,這對于衛星電子產品的空間環境防護、溫度控制等有較高要求。
因此,該衛星配置了主動熱控流體回路,相當于為衛星配置了“空調”能主動調節,讓它在舒適的溫度下工作。衛星依據在軌所感知的外部熱環境,并結合自身溫度狀態,通過循環泵驅動管道內的液體流動,維持單機溫度穩定。
(來源:中國新聞網)
市場監管總局日前批準依托常州檢驗檢測標準認證研究院,籌建國家智能工業機器人產業計量測試中心,開展相關領域計量測試技術研究,解決智能工業機器人產業中“測不了、測不全、測不準”的計量測試難題。
據市場監管總局介紹,目前,我國智能工業機器人產業的計量測試基礎薄弱,現有計量測試技術能力滿足不了產業高質量發展需求,產業計量未與產品研發制造深度融合,存在“測不了、測不全、測不準”的痛點、難點和堵點。如智能工業機器人的關鍵零部件伺服電機存在加速疲勞測試、裝配公差在線檢測技術以及綜合性能“參數壁壘”分析等計量測試難題。
常州是我國智能工業機器人的產業集聚地,機器人銷量占全國1/4,產業鏈相對完善。常州檢驗檢測標準認證研究院已建成全國第一家獲得CNAS(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認可及CMA(中國計量認證)資質認定的機器人檢測實驗室。
市場監管總局表示,依托該研究院建設的國家智能工業機器人產業計量測試中心,根據智能工業機器人產品研發和應用需求,梳理全產業鏈的計量測試需求,開展計量測試技術研究,補齊計量測試短板,解決產業中“測不了、測不全、測不準”的計量測試難題,建成“全產業鏈、全壽命周期、全溯源鏈、具有前瞻性”的智能工業機器人產業計量測試體系,保障智能工業機器人產品質量穩定可靠,助推智能工業機器人產業高質量發展。
(來源:光明日報)
“玲龍一號”反應堆是國家“十四五”規劃的核能先進堆型示范工程之一,是繼“華龍一號”后又一國內自主創新重大成果?!傲猃堃惶枴本邆湫⌒突?、模塊化、一體化、非能動等先進革新型技術,具有制造周期短、安全性高、用途廣泛、部署靈活、設備成熟度高、工程可實施性好等突出優勢。作為清潔的分布式能源,其在供電的同時可滿足海水淡化、城市區域供熱和工業供熱、偏遠地區和礦區、海島、高耗能企業自備能源等多應用場景的能源需求。
中國一重突破了主泵接管狹小空間內隔板焊接、蒸汽腔接管全位置焊接、筒體組件最終精加工、蒸汽發生器高精度安裝、全拘束鎳基合金與不銹鋼全位置焊接等多項關鍵核心技術,實現了工程化應用。
隨著全球首臺“玲龍一號”反應堆核心模塊的竣工發運,我國核電重大技術裝備制造實現了從“跟跑”“并跑”到“領跑”的跨越。此舉將帶動我國核能相關產業群高水平發展,形成又一重要堆型的“中國品牌”,對于開拓國際小型堆市場、加快“走出去”的發展步伐具有重大意義。
(來源:科技日報)
西班牙高等科學研究理事會參與的一項國際研究開發出一種半導體和超導體量子比特的混合架構材料,為首次使用量子點系統以可控方式實現此類設計。這項成果被認為是量子計算發展的關鍵一步。
為解決量子計算機的退相干問題(由于量子比特的亞原子粒子的機械振動、溫度波動或電磁擾動引起),研究人員結合超導體和半導體材料的優點,設計出這項名為超導自旋量子位的新設計。該設計使用納米結構,將半導體量子點耦合到兩個超導體中。這種混合系統的最大優點是能夠在包含半導體量子位的電路中修改超電流的通道,從而實現系統精確控制。
(來源:科技部合作司)
7月24日,國產首艘13.5 萬總噸大型郵輪提前一天順利完成首次試航。試航結果表明,郵輪船用系統基本通過驗證,性能滿足技術規格書要求,標志著國產大型郵輪工程取得又一重大階段性成果。
據相關部門介紹,首次試航歷時8 天時間,全程航行超過1 000 海里,共有1 200 多名中外管理和工程技術人員參加,主要對航行工況下的各系統開展單獨和聯合調試,成功完成了電力管理及全回轉推進、各類輔機、通導輔助航行、安全系統等關鍵船用系統調試,按計劃完成航行試驗及船級社規范取證相關項目,共完成36 項調試程序和60 多類測試項目,各項試驗結果均達到設計指標要求。
(來源:人民網)
7月12日,中山大學王猛教授團隊與其他單位合作的成果:首次發現液氮溫區鎳氧化物超導體。
王猛教授團隊耗時三年半,依托中山大學物理學院公共科研平臺,通過不斷努力成功生長了鎳氧化物La3Ni2O7單晶,隨后在中山大學高壓實驗研究平臺以及華南理工大學、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同步輻射裝置開展實驗研究,很快在實驗上確定了此單晶材料能夠在壓力下實現超導,轉變溫度達到液氮溫區,高達80 K。據悉,這是繼銅氧化物高溫超導體后,另一個完全不同體系的高溫超導體。
據悉,這是由中國科學家首次率先獨立發現的全新高溫超導體系,是人類目前發現的第二種液氮溫區非常規超導材料,是基礎研究領域“從0 到1”的重要突破,將有望推動破解高溫超導機理,使設計和預測高溫超導材料成為可能,在信息技術、工業加工技術、超導電力、生物醫學和交通運輸等領域,實現更廣泛的應用。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