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夢月,王俊
(1.漢口學院,湖北武漢 430212;2.中南民族大學,湖北武漢 430074)
荊楚文化內涵豐富,含以炎帝、神農為基礎的原始氏族部落文化,以楚國歷史為基礎的楚國文化,以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的聯合與斗爭為背景的秦漢三國文化,以清江巴土文化為代表的荊楚地區原住民文化,以道教名山武當山為代表的名山古寺文化,具有濃厚峽江色彩的長江三峽文化流派,鄂東南近現代啟蒙文化,近現代形成的以武漢為代表的城市文化,以“辛亥革命”為代表的近代革命文化,涉及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多個維度與層次[1]。荊楚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是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起源。
從物質文化的角度來說,荊楚文化主要體現在工藝上,如青銅工藝、絲織工藝、刺繡工藝和建筑工藝等。以建筑工藝為例,湖北作為荊楚文化的中心,古建筑豐富,全省不可移動文物點達15 000 余處,其中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65 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2 處,國家歷史文化名城5 座。武當山古建筑群和鐘祥市明顯陵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這些文物是古代荊楚人民創造出來的燦爛物質文化的一個縮影,是中華五千多年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2]。從精神文化的角度來說,荊楚文化主要存在于哲學思想和文學作品中,文學層面以詩歌和散文為代表,其中散文名作《莊子》就是先秦散文作品的標桿,以其為代表的楚文化在荊楚精神文化層面的成就為中國古典文學傳統奠定了基礎。可以說,無論從物質層面還是精神層面來說,荊楚文化在中華文化中都占據十分重要的位置,對荊楚文化相關成果進行有效英譯,有利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跨文化傳播,有助于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3]。
荊楚文化相關文字成果的英譯主要有旅游文本英譯、影視文本英譯和文學文本英譯等,不同類型的文本應有不同的英譯方法與策略。
荊楚文化的外宣翻譯是荊楚文化跨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之一。其中,荊楚文化旅游文本的英譯是外宣翻譯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加大對荊楚文化相關旅游文本的英譯,有助于荊楚文化的海外展示與傳播。旅游文本種類豐富,含旅游景點介紹、旅游宣傳廣告文本、旅游告示標牌、民俗風情畫冊、古跡對聯闡明等。旅游文本的翻譯需要在傳達源語言信息的同時,考慮到譯語的可讀性[4]。文化內容豐富的旅游文本的英譯,還應重視文化信息的展示與傳遞。荊楚文化旅游文本兼具功能性、文化性和語言性三重特征,因此,其翻譯存在一定的難度,如何有效地對此類文本進行翻譯是探討荊楚文化跨文化傳播策略的一個重要維度。
以湖北省荊州市為例,荊州是春秋戰國時期楚國都城的所在地,是中國首批24 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是楚文化的發源地。關于荊州的旅游宣傳語中,最常見的一句話便是“禹劃九州,始有荊州”,短短8個字,文化信息卻非常豐富,對該表述進行英譯需要同時考慮英譯文本宣傳的有效性、文化信息傳遞的完整性及譯語表達的準確性[5]。
“禹劃九州,始有荊州”的英譯,先要理解該表述的功能性,其中所含的文化信息及所要陳述的語言信息,這句話在此處主要表達的是荊州在中國古代的重要地位,告訴讀者,即九州中,荊州是第一個被劃分出來的州。海外讀者對此類信息涉獵較少,不易理解,因此,可以選擇解釋性的意譯法和增譯法,英譯為“When Yu, one of three tribal alliance leaders in the Yellow River Valley since the Yellow Emperor, a legendary ruler, divides ancient china into nine states,Jingzhou is divided as the first one”,在此句的翻譯中,對“禹”的翻譯使用了增譯法,讓譯文讀者能夠了解“禹”背后的歷史文化信息,知道“禹”是什么樣的人物,并對“劃九州”的翻譯進行了意譯,讓讀者能夠明白九州的具體含義。同時,將“州”翻譯為“state”,這種處理方法能夠讓讀者對九州有更具象的感念。因此,對文化信息豐富的旅游文本進行英譯,具有解釋性功能的增譯法和意譯法是比較合理的選擇,既能對荊楚文化進行有效的宣傳,又能具體地傳遞文化信息,便于讀者理解,使其更好地理解譯文中的文化含義[6]。
影視劇作品有著廣大的受眾,一些優秀的作品也會在國外展播,同時,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一些影視劇的精彩片段會通過抖音、臉書等渠道以短視頻、圖片等方式,傳播至國外。因此,可以說影視劇作品是中國文化海外傳播的一個重要媒介和渠道。基于此,應充分利用影視劇作品的傳播性強和受眾廣的特征,使其為荊楚文化的跨文化傳播發揮應有的重要作用[7]。荊楚文化的影視劇作品數量較多,多數為關于楚國歷史名人或是一些虛構歷史人物的題材。自20 世紀60 年代發展至今,有許多歷史人物類的影視劇拍攝播出,涉及王昭君、屈原、息夫人、春申君、羋月等,同時,也有一些展示荊楚文化的紀錄片,如《鳳舞九州》和《楚國八百年》等。
影視劇海外展播,字幕翻譯尤為重要。大型古裝電視劇《甄嬛傳》蘊含著豐富的中國文化元素,國內播出后深受中國觀眾的喜愛,隨后被重新制作,在海外各主流視頻網站播出,這也是中國第一部在美國主流電視媒體上播出的電視劇,也被認為向海外觀眾展示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通道。但并沒有達到預期的傳播效果,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為字幕英譯采用歸化法處理文化信息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英譯的效果。荊楚文化類影視作品的字幕英譯應避免上述情況的發生。以《羋月傳》為例,該作品中以楚國公主羋月主人公的視角,講述了其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政治家的傳奇一生。劇中涉獵了楚文化的各個方面,其臺詞就充分體現了這一點。“你娘親是陪嫁的媵侍,生了臟病被趕出宮”就是例證之一。該句臺詞中的“媵侍”指的是在先秦時期漢族婚姻制度“媵”制下跟隨正妻嫁到夫家的女子,本意為媵妾,后來亦指陪嫁,在《羋月傳》里的滕侍是指陪嫁者。
基于以上文化知識的解讀,一些愛好中國文化的美國中文劇目字幕組將“媵女”翻譯為accessory(配件),令人忍俊不禁,這是對文化信息理解不精準的體現,該字幕翻譯不僅不能幫助觀眾理解劇中內容,反而會增加誤解和迷惑。將“你娘親是陪嫁的媵侍,生了臟病被趕出宮”此句翻譯為“Your mother is an accompanying maid who was driven out of the palace because of her infectious disease”[8],是比較正確的選擇。在此翻譯中“媵侍”被譯為“accompanying maid”,這種異化法的翻譯策略能夠保留中文文本的語言與文化差異,能把觀眾帶入中國文化的情景中,感受荊楚文化中的婚俗文化,能起到跨文化傳播的目的。因此,在荊楚文化影視文本的翻譯中采用具有解釋功能的意譯和異化法是較好的英譯策略,有利于實現荊楚文化有效的海外傳播和良性互動。
文學作品是語言的藝術,而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因此,文學文本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會、反映生活、反映文化。對荊楚文化相關的文學文本進行英譯,讓海外讀者在閱讀文學作品的同時,也能感受中國文化,領悟荊楚文化,是荊楚文化跨文化傳播的又一重要途徑。荊楚文學生態豐富,主要有以屈原等為代表的縱死不悔類文本,以老莊為代表的從容自適類文本,亦有以荊楚神話傳說為題材的文本,這幾大流派共同構筑了荊楚文學的獨特風格[9]。其中,《莊子》《楚辭》《山海經》等文學作品就是荊楚文化文學文本的主要代表作品。
以《楚辭》為例,楚辭是我國戰國時期南方楚地所誕生的一種新詩體,也指詩人屈原及其他后輩作家用該詩體形式創作的詩歌,并將其集結成詩集。楚辭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鮮明的時代特征,是春秋戰國時期荊楚文化的結晶。基于此,對《楚辭》進行高質量英譯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助攻荊楚文化的海外有效傳播。如《楚辭·漁父》中有一句:“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關于這一句的英譯有很多不同的版本,有許淵沖先生版本的 “When the river is clear, oh!I'll wash my headdress here”,也有著名漢學家霍克斯(David Hawkes)版本的“When the Canglang's waters are clear, I can wash my hat strings in them”。“滄浪”是位于湖北境內的漢水支流的一水域名稱,蘊含著一定的地理文化信息,在這兩個版本中譯者對“滄浪”這一詞的譯法有所不同,在許淵沖先生的版本中,“滄浪”被直接簡譯為“the river”,而在霍克斯的版本中,用拼音加注的方式翻譯為“the Canglang's waters”,前者采用的是歸化的文化立場,后者保持源語中的文化含義,采用異化的處理方法[10],然而這兩版翻譯都是比較受大家認可的翻譯。
文學文本的翻譯不僅是源語與目的語之間兩種不同語言體系的轉換,還需結合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因素進行考量,因此,在文學文本的英譯時是采取歸化法還是異化法取決于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所采取的文化立場,還應斟酌譯本文化信息翻譯的跨文化轉播的有效性和宣傳性。荊楚文化相關的文學文本體系復雜多樣,文化內容豐富,應縱觀全局,根據具體情況綜合使用直譯、意譯和音譯等翻譯方法,對于難度較大的文化信息,應最大程度地保留中國優秀荊楚文化基因的基礎上,采用深度翻譯的策略,通過增譯注釋或評注等方法,減少目標語讀者在文化信息方面產生的閱讀障礙,幫助其更好地理解荊楚文化,促進荊楚文化的跨文化傳播。
荊楚文化相關文本的翻譯本身就是荊楚文化跨文化傳播的一種方式,荊楚文化的跨文化傳播應在荊楚文化英譯策略分析的基礎上,充分考慮創新性、多元性和時代性,注重和加強荊楚文化跨文化傳播策略的優化與提升。
目前,我國兼具傳統與現代特色的荊楚文化的宣傳活動和舞臺劇目與日俱增,其中不乏巧妙的構思與現代化的視覺效果,并能夠充分融合荊楚文化的傳統元素和現代化技術,如荊州關公義園制作的大型多媒體劇《關公的世界》《入城儀式》和《劉備招親》就是頗具代表性的荊楚文化舞臺節目。此類活動不僅在經濟上取得一定的收益,而且在口碑上贏得了國內社會的認可,然而,活動或劇目的成果并未較好地在國外進行跨文化傳播。若此類活動成果能得到有效英譯,必定大大有助于推動荊楚文化的海外傳播[11]。
同時,宣傳荊楚文化的活動、影視劇目、旅游文本和文學文本等相關資料與成果也會源源不斷地涌現,為了促進該類成果進行高質量的、時效性強的、持續不斷的英譯,可以定期舉行荊楚文化相關的英譯活動,在組織形式、內容安排及活動成果傳播等方面集思廣益,勇于創新,創建荊楚文化英譯活動品牌,以品牌效應深度推動荊楚文化的有效跨文化傳播。
當代大學生對荊楚文化持積極正面的認同態度,但對不同類別的荊楚文化的認同態度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對荊楚物質文化的認同感要高于對荊楚精神文化的認同感,如當代大學生對荊楚飲食文化的認同高于對荊楚歷史文物的認同[12]。上述現狀表明當代大學生對于荊楚文化的認知不夠全面,因此,高校應聯動家庭與社會,重視大學生對荊楚文化的全面認知,讓荊楚文化多層面、多維度地走進學生的學習與生活。
高校可以專門開設關于荊楚文化的課程,組織開展相關的知識競賽,注重利用荊楚文化進行校園文化、教室文化、寢室文化、家庭文化的布置,充分利用現代科技,如VR 技術等,讓學生在各層級、各維度中親身感受荊楚文化,接受荊楚文化的熏陶,潛移默化地增強與提高當代大學生對荊楚文化的認知與認同,整體提高大學生,尤其是英語專業學生的荊楚文化傳播意識。與此同時,高校可以建立一些荊楚文化相關的翻譯社團或組織,定期開展一些荊楚文化相關的活動,探討一些荊楚文化文本翻譯的案例,分享荊楚文化相關英譯的心得體會,或完成一些荊楚文化翻譯項目,培養和提升學生的跨文化翻譯意識,提升學生的荊楚文化英譯水平,為荊楚文化跨文化傳播培養后備力量。
信息時代,荊楚文化的跨文化傳播應與時俱進。隨著時代的發展,傳播的渠道出現多元化趨勢,在紙質報紙、雜志、著作等傳統傳播媒介的基礎上,涌現出種類繁多的現代化的傳播渠道,如基于現代信息技術的網絡平臺、新媒體平臺、社交平臺、在線課程等,這些傳播渠道以電子文件、圖片或短視頻等方式呈現,不僅傳播速度快,且傳播范圍廣。在荊楚文化跨文化傳播中,應充分利用現代化平臺,系統宣傳與弘揚荊楚文化,實現荊楚文化快速有效的跨文化傳播[13]。
現代化的平臺種類繁多,有官方的宣傳平臺,也有非官方的自媒體平臺,應根據不同的目的和內容選擇合適的平臺。國際間荊楚文化的推介活動可以選擇官方的現代化平臺,在促進國際文化領域交流的同時,加大荊楚文化跨文化傳播的深度與廣度。趣味性強、微內容、微時長的內容可以選擇個人或團隊的媒體平臺,如李子柒團隊打造的短視頻宣傳平臺,受眾面廣、傳播率高,深受國內外觀眾的喜歡,有利于荊楚文化相關內容的快速傳播。現代化的宣傳平臺和手段,方便快捷,為當代社會人們所喜愛,應綜合運用各類平臺,使荊楚文化的跨文化傳播效果最優化[14]。
荊楚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實現荊楚文化的有效跨文化傳播是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的一個重要環節之一。實現荊楚文化的跨文化傳播離不開荊楚文化相關史料及文本的有效英譯。荊楚文化相關的文本種類較多,有旅游文本、影視文本、文學文本等,不同文本的英譯策略應該根據具體情況來選擇,應遵循實現譯文中荊楚文化跨文化傳播效用最大化的原則來選擇具體的翻譯策略與方法。同時,隨著信息技術和傳播技術的發展,荊楚文化的跨文化傳播也應迎合時代發展的需要,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技術平臺和傳播平臺,創新傳播思想與理念,創建荊楚文化英譯品牌活動,培養更多優秀的荊楚文化英譯人才,從廣度、深度及可持續發展等角度出發實現荊楚文化有效及快速的跨文化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