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詹姆斯·克利爾 鄧笛/編譯
大多數人認為,想要養成好習慣或改變壞習慣,必須有強大的毅力才能做到。但是,我發現,養成好習慣或改變壞習慣的第一個驅動因素,是營造一個適當的環境。
波士頓馬薩諸塞州總醫院的營養師安妮·桑代克有一個大膽的想法,她說自己可以改善成千上萬的醫院工作人員和住院患者的飲食習慣,且這一切將在不需要增強他們毅力的情況下完成。桑代克和她的同事設計了一項為期6個月的研究方案。他們對醫院自助餐廳的環境進行了改造,首先改變了礦泉水擺放的位置。比如,原來礦泉水放在飲料處,而蘇打水放在收銀臺旁的冰柜里,環境改造之后,蘇打水仍放在原來的位置,礦泉水則在飲料處和收銀臺邊等位置上出現。
結果如何呢?在接下來的三個月里,醫院的蘇打水銷售數量下降了11.4%,而礦泉水銷售數量增長了25.8%。桑代克和她的同事對餐廳里的食物也進行了類似的調整,并看到了相似的結果。他們沒有做任何有關健康飲食的引導式宣傳,甚至沒有對就餐者說過任何話,也就是他們沒有試圖通過增強就餐者的毅力而改變就餐者的飲食習慣。
人們選擇什么,有時候只是因為這些東西在他們能夠看到的地方。以我為例,如果走進自家廚房,看到柜臺上有一盤餅干,我會忍不住吃幾塊,即使肚子不餓,而且在進廚房前并沒有要吃餅干的想法。同樣,如果辦公室的公共餐桌上總是擺滿免費的甜甜圈,而不是百吉餅,那么我每天吃的甜甜圈就可能比百吉餅多一些,習慣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變化。
環境是塑造人類行為的無形之手。盡管我們每個人都有獨特的個性,但在某些環境條件的作用下,我們往往會養成共同的習慣。比如,在圖書館里,人們會低聲說話;在黑暗的街道上,人們會更加謹慎。習慣的變化常常是外因促成的,而不完全是來自內因。我們會被周圍的世界改變,我們的許多習慣都與周圍的環境有關。
每個習慣的形成都能從環境中找到源頭,不幸的是,我們在生活和工作中有了不好的習慣,只會激勵自己用毅力去改變壞習慣,卻不會尋找源頭,從根本上做一些改變。其實,改變環境要比增強毅力更容易。例如,學吉他堅持不下去時,就看一看吉他是否總是放在壁櫥里;一本書總是讀不完,就看一看這本書是否總是放在客房角落的書架上;每天需要服用的維生素常常忘記服用,就看一看藥瓶是否放在平時不易見到的地方。改變了環境,就激發了行為的發生,當養成好習慣所需要的物品從隱蔽的地方轉移到惹眼的地方,好習慣就會形成并保持下去。
你想要形成好習慣,就主動改變環境,把那些能激發相關行為的東西擺在顯眼的地方;你想要改掉壞習慣,就把那些能誘惑相關行為的東西從眼皮底下挪走。不要總是被動地生活在現有的環境之中,是時候過上你自己想要的生活了。
在你的世界里,你是設計師,而不僅僅是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