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菲
當作家路遙決定創作《平凡的世界》三部曲時,他的第一個難題是確定小說的寫作風格。當時,中國的文學形勢已經發生巨大變化,各種國外的思潮席卷全國。路遙一想到這部作品將費時幾年,而等到作品面世時,文學寫作風格又不知道會發生多少次更新,心中就無比焦慮。但理智告訴他:不能輕易被一種文學風潮席卷而去。因為任何一種新文學流派和樣式的產生,都不可能脫離特定的人文歷史和社會環境。一味地模仿別人,忽略本民族的深厚歷史文化,這種囫圇吞棗式的“引進”注定沒有前途。思索再三,路遙還是決定用自己最熟悉的現實主義手法來解構這部規模宏大的作品。事實證明,他對文學大方向和對自己擅長領域的判斷都特別準確。這樣準確的判斷,正是這部宏大作品得以成功的基石。
寫作方式的問題圓滿解決后,另一個問題接踵而來。當路遙滿懷激情地寫下開頭第一頁時,卻發現滿篇都是“張牙舞爪”的內容,他只好撕掉重來。就這樣一邊寫一邊撕,三天過去了,除了紙簍里的一堆廢紙,稿紙上仍是一片空白。痛苦的煎熬之后,路遙開始冷靜地思考,這三天的失敗主要是因為自己太渴望在文章開頭一鳴驚人。但其實這么大規模的作品,哪個高手會在開頭就大做文章呢?路遙復盤之后,思路豁然開朗,開頭也就出奇順利地寫出來了。五六天過后,他已經初步形成工作規律,掌握了每天大約的工作量和進度。他在墻上貼了一張表格,寫著從1到53的一組數字。第一部共53章,每寫完一章,他就勾掉一個數字,代表自己又向目標邁進了一步。正是這樣精確的目標管理,才讓他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高效地完成了寫作計劃。
回望路遙的創作歷程,我們會驚訝地發現,原來大作家的工作風格也和普通人一樣,是從最初的兵荒馬亂一點點修正到井然有序的。剛開始做一份工作時,普通人也常常找不到頭緒,理不清方向,就如同路遙最初一樣,一籌莫展。而當我們在一次次失誤中找到問題,在一次次前行中總結經驗,也就漸漸找到了自己的“最佳工作節奏”:對行業方向和自我能力的準確判斷,會成為我們事業成功的基石;對工作亮點、失誤的總結和復盤,會變成我們能力提高的保障;對工作節奏的把控和嚴格自我約束,會化作我們抵達勝利的最大驅動力。當我們懂得在失敗中及時反省,在前進中保持自律,我們就能一往無前,順利抵達成功的彼岸。
心理學上有個“巴納姆效應”,指的是我們常常會受到周圍信息的干擾而迷失自我,并把他人的言行作為自己行動的參照。在生活中,如果一個人沒有清晰地認知自我,一點風吹草動就可能偏離正軌,任何微小干擾都容易背離初心。
《無聲告白》里有句話特別讓人深思: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是啊,人生就是一次單程旅行,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目的地,都有屬于自己的時刻表。我們唯有找準自己的節奏,才能遠離生活的喧囂,奔赴屬于自己的那一片璀璨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