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達明
事實上,小說家弗蘭茲·卡夫卡是保險公司的一名職員,文學創作只是他的業余愛好。雖然他生前的作品并不多,但是對后世文學的影響極為深遠。就是這樣一位偉大的作家,卻被“考試恐懼癥”折磨了一生。
卡夫卡將上學后的那些考試視為“一次又一次公開或秘密的審訊,每一次僥幸通過都會帶來下一次更為嚴峻的審訊”。他回憶說:“我曾以為我是絕不會通過小學一年級考試的,我卻成功了,還得到了一筆數額不菲的獎學金,但這些讓我高興不起來。因為接下來我還要參加中學的升學考試,我認為這次自己肯定不能通過考試,沒想到我又成功了,不僅升入了中學一年級,還順利進入了二年級,然后又進了三年級,實在有點兒不可思議。”
1893年,卡夫卡考入位于捷克首都布拉格的一所八年制中學,這是全國有名的中學,所以升學考試極其嚴格。當年與卡夫卡一起考入這所中學的學生共有83人,后經幾年的考試淘汰,畢業時僅剩下24人。對此,卡夫卡說:“對我而言,幾乎每一次考試都是末日審判的預演。一次考試及格,并不能給我帶來什么安慰。所有這些只是意味著,我又一次在法庭上蒙混過關了,接下來,還有無數個險關要過,想到這些就感到要窒息了。”1901年,卡夫卡通過考試進入大學,但方式顯得并不光彩:考試前,一名和卡夫卡關系極好的同學賄賂監考老師的仆人。仆人在監考老師的廢紙簍里找到試卷草稿,交給了那名同學,卡夫卡也因此提前知道了試卷內容。雖然卡夫卡因此通過了大學的入學考試,但是內心深處留下了難以消除的陰影,讓他終生都在承受著良心的折磨。
卡夫卡還參加了兩次重要考試:1903年7月的法律史國家考試和1906年6月的國家考試。這兩次考試讓他記憶深刻,直至過了20年后仍然耿耿于懷:“我當時剛過二十歲生日,考試前夕,我緊張得整天在房間踱來踱去,為了參加那兩次國家考試,我只能死記硬背那些看似無用的教材,滿腦子充斥著毫無意義的東西,真是令人神經緊張的學習。那年的考試是在夏天,天氣很熱,簡直叫人受不了,唇齒間默念著那討厭的羅馬法律史,但還得堅持。”
大大小小的考試讓卡夫卡受盡煎熬,以至于在他的大多數作品中,“考試”二字無處不在,就連晚上睡覺也常常被考試不順的噩夢驚醒。1920年秋,卡夫卡還曾以《考試》為題寫過一篇小小說,講述了自己參加考試的親身經歷。
和大部分人一樣,卡夫卡從小學開始一直到進入社會,經歷過各種考試,而考試的情景也會經常出現在他的夢境中,逐漸成為揮之不去的“考試恐懼癥”。雖然如此,卡夫卡還是很慶幸那些考試使自己一次又一次成功地向前走,最終成為西方現代派文學的大師和表現主義文學的先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