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璇
1
校園里有幾棵合歡樹,盛夏時節,合歡花開滿枝頭,每每經過,滿樹綠葉紅花,翠碧搖曳,熱烈得像夏天的風。校園草木如此之多,我卻偏愛合歡樹,不只因為它的絢爛無比,也為了它的亭亭獨立。于四季,于陰晴,于朝夕,合歡樹大多在泰湖水流淌的岸邊靜靜生長,深深扎根在這片意蘊深厚的育人之地,年復一年。
初見合歡樹的那天,是我大一入學的時候。九月的泰州天朗氣清,銀杏枝葉已漸漸染上金黃,陽光透過縫隙落下白色的光暈。我的家鄉在嶺南,上大學之前,我對江南的印象只存在于詩詞之中,有“春水碧于天,畫船聽雨眠”的祥和恬靜,有“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的歷史底蘊。
烏篷船、山中寺、桂子落,是我對江南秋天的所有向往。而當真正走進這里,我才發現,那些藏在江南里的古今美韻遠不止這些。
但是,我獨獨記住了秋天的合歡樹。
2
秋天的合歡樹,已經不如盛夏那般燦爛,地上鋪著一層凋零的合歡花,合歡花即使落下,也依舊保持優雅,針葉狀的花序根根分明,鮮艷的粉紅也展示著它們的生機。留在樹上的合歡花雖然所剩無幾,但還是從層層疊疊的葉子中努力透出幾分顏色。在橘黃的秋色中,這一抹抹粉紅慰藉了我的心靈。
慰藉我心靈的,還有合歡樹旁邊的食堂。都說江南美景如畫,卻不知這美食也如畫一般精美。早餐時,點一個圓墩墩的青團、一塊清香撲鼻的桂花糕,再來一碗嚼勁十足的雪菜肉絲面,這熱騰騰的美食,捧在手心,暖在胃里,讓人心生歡喜。泰州的特色美食要數蟹黃湯包和干絲最有名,我和朋友最喜歡吃干絲。干絲是一道著名的淮揚菜,細長的豆腐皮和著脆脆的筍一炒,入口細軟鮮滑,令人回味無窮。當然,食堂還有來自五湖四海的菜品,我們能嘗到各個地方的特色美食,這也算是大學生活的一大樂趣吧。
沿著合歡樹一直往前走,就到了教學樓。我們學校地處江南,建筑也頗有園林特色,校門上棕木色的牌匾刻著“泰州學院”四個鎏金大字,學校以圖書館為中軸線,布局幾乎是左右對稱的。
青灰色的回廊蜿蜒曲折,遍布在教學區的各個角落,轉角處種植著幾棵芭蕉樹,聽雨打芭蕉是一大雅事,雨珠滴落在碧綠的葉片上,發出清脆的聲音,如環佩叮當,如弦音裊裊。此時,在這清幽寧靜的園林里,你只需要從青石板間漫步而來,便可以回到從前的慢時光。不過,這種園林的設計回環曲折,時常讓初來者找不到東南西北,但這正是江南建筑獨有的風情。
我們生活在這古色古香的園林里,每天聽教誨,談詩書,思人生。作為漢語言文學師范專業的學生,我們在這一草一木的浸潤下,在老師諄諄教誨中,保持著對文學的熱愛、對教育事業的憧憬,用所學的知識筑起一道傳遞愛的廊橋。學校的校訓是“敦尚行實,明體達用”,源自北宋泰州教育家胡瑗的教育思想。在校訓的引領下,學校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學子。
沿著合歡樹往西走,就到了圖書館。圖書館一共七層樓,采用落地玻璃的設計,寬敞明亮,館內視野十分開闊。天氣晴朗的時候,在圖書館可以看見橘黃色的落日從西邊緩緩落下,余暉輕輕地暈在圖書館的書架上,為書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我就是在圖書館里開始了寫作生涯。起初我寫詩,照葫蘆畫瓢地在紙上寫上幾句,便覺得這是詩。我的第一首詩寫的就是合歡花,為了更好地觀察它們,我拾起四朵掉落在地上的合歡花,即使在地上,它們也依舊輕巧靈動。
我反復學習舒婷的《致橡樹》,最后寫出一首自認為很滿意的詩。我興致勃勃地寄給雜志社,但由于文筆稚嫩,未被采用。“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我并沒有因為一次打擊而放棄寫作,而是在不斷地磨煉中,成為更好的自己。我開始大量閱讀經典作品,也會拿本子隨時隨地記錄靈感,每天堅持寫日記,積累素材,慢慢地,我的作品越來越有深度。
后來,我嘗試向一些開辟校園專欄的雜志投稿,成功發表后,看著文章內的署名和學校信息,我從心底油然升起驕傲之情。原來,我也能為母校留下一筆屬于自己的色彩,就像我拾起的合歡花一樣,粉白相間,樸素淡雅,但熱烈盛放著。
3
有人等夏天,是等海風,等黃昏,而我在等那一樹樹合歡花綻放,那如生命一般絢爛的花海,宣告著無限的生機,它沒有白蘭花、梔子花那么清香,沒有玫瑰花、凌霄花那么鮮艷,但合歡花就是合歡花,它折扇般的花朵像是不屈的女子,典雅、獨立、自信,而且象征著吉祥,預示著生生不息的希望。
大學四年的青春如同合歡花,我們扎根在這里,感受著風霜雨雪,見證著四季輪轉,只要契機來臨,我們就會不遺余力實現青春的價值。
時光荏苒,又一個夏天如期而至,這一次,是我大學生涯里最后一個夏天。合歡樹下,風華正茂的少年穿著學士服拍照留念,陽光穿過樹縫,灑落在少年的笑容上。合歡花依舊一簇簇開得旺盛,我轉過身,揮揮手,與母校的合歡花正式告別。
行李箱里,那曾經撿拾的四朵合歡花正夾在泛黃的詩頁里,上面寫著:“青春是合歡花,熱烈而不知疲倦,一夏就已成紀念。”
(作者系泰州學院漢語言文學師范專業2019級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