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第一部雪豹題材院線電影《雪豹和她的朋友們》上映,全景展現高原之巔野性與靈動交織的生命之美,也勾勒出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動人畫卷。這部電影背后的掌鏡人,除了導演奚志農外,還有當地牧民。日前,奚志農接受專訪,帶我們重回他和牧民們拍攝《雪豹和她的朋友們》的時光。
把牧民培養成野生動物攝影師
“雖然我從事中國的野生動物拍攝有40年,但我真不敢奢望能拍到雪豹,那也是機緣巧合到了美麗的峽谷,還有我們的兩個牧民兄弟次丁和達杰出現了。”奚志農說。
從1983年為了拍攝自由飛翔的鳥,拿起攝影機開始,今年已是奚志農拍攝野生動物的第40個年頭。“這么多年來,我一直都在關注和努力拍攝中國瀕危的野生動物,拍攝雪豹當然也是我作為野生動物攝影師的終極目標。”
開啟拍攝雪豹的緣分,要回到2016年1月,青海昂賽的牧民次丁救下了一只受傷的雪豹。“當時雪豹在路邊已是奄奄一息,然后被次丁發現并救回來。在村民的悉心照料之下,雪豹休養了20多天,然后要被放歸野外了。”當雪豹體力恢復,即將被牧民放歸大自然時,昂賽鄉的領導打電話找到了奚志農,希望他能拍下雪豹放歸自然的珍貴畫面。
“這是我第一次近距離見到體力和野性在恢復中的雪豹,也因此結識了同樣喜愛拍攝雪豹的牧民——達杰。我在次丁和達杰的卡片相機里,看到了野生動物攝影師們做夢都想拍到的雪豹。”奚志農形容,當時讓他很震驚。“我從來不奢望拍到雪豹,我竟然從一個普通牧民的卡片相機里面看到了雪豹的畫面和視頻!”
奚志農提到,最開始,他看到牧民自己攝影時,不會調檔位;很多照片取景很好,可惜拍虛了;拍完照不知道該如何刪照片,所有照片都堆積在存儲卡里,滿了就去再買一張。奚志農和團隊給牧民更換了設備,配備了電腦,教牧民相關操作方法。
于是,奚志農延續中國野生動物攝影訓練營十幾年的經驗和模式,將次丁、達杰、更求曲朋納入“牧民攝影師成長計劃”——這個計劃旨在培養當地的牧民,充分發揮他們的在地優勢、體力優勢和對環境的熟悉程度,提升他們的攝影技術和技巧,記錄身邊最熟悉的野生動物。
奚志農表示,經過6年的發展和磨合,“牧民攝影師成長計劃”已經初見成效,次丁、達杰、更求曲朋也已經成為優秀的野生動物攝影師,為保護當地的生態環境作出了貢獻。
在《雪豹和她的朋友們》電影中,觀眾可以看到,這些牧民雖然學習攝影時間不長,但他們自帶很多攝影師所不具備的優勢。“他們祖祖輩輩生活在那個地方,他們熟悉那里的山山水水。他們的體力、他們的眼睛,都比你這樣外來的人要厲害很多。”奚志農說。
始終是大自然的崇拜者和記錄者
在海拔4700米的雪域高原,攝影師和雪豹之間會有著怎樣的故事和聯系?
從《雪豹和她的朋友們》片名可知,“大女主”是一只雪豹。雪豹和幼崽們在洞穴里的生活狀態,是這部電影的重要部分。奚志農說,當時他們發現雪豹產崽的洞穴,于是在七八十米外,隔著流石灘,在陡峭的峽谷上搭建起隱蔽帳,默默“埋伏”等待。當雪豹媽媽和寶寶們驚喜現身,這成為奚志農最難忘的鏡頭。奚志農感慨,通常一旦發現人類的存在,雪豹會選擇遺棄洞穴,然而這一家“接納”了他們在附近駐扎拍攝整整35天。人類和雪豹之間,仿佛形成了一種無言的默契。奚志農很珍惜和感恩這35天。“雪豹給了我們35天的機會,我們不能給雪豹媽媽太多壓力。”
這么多年和牧民攝影師一起朝夕相處,一起工作,奚志農感到,對生命的尊重,滲透在青海牧區每個牧民的血脈和基因里。“很多時候都讓我自己覺得很慚愧,他們對生命的尊重程度遠超我們普通人的想象。”牧民尊重生命,有多動人?奚志農向記者講述了一個真實的小故事。
2019年7月,就在奚志農和牧民攝影師連續35天守候拍攝小雪豹成長的過程中,某一天一場大雪把他們的隱蔽帳壓塌了,奚志農要和次丁一起將積雪清理掉,然后重新支起帳篷。在抖落帳篷積雪時,次丁的手突然停下了——原來,他是看到一只小蟲子,出于本能,他用雙手輕輕地將小蟲子捧起來放到了一邊,以免這小小的生命被抖落的積雪壓到,或是被人不小心踩到。“如果是我,很可能會忽視小蟲子的存在,所以,我說我很慚愧。即使是面對這么弱小的生命,他們的尊重真是超乎所有人的想象。他們完全是一種本能。”
在《雪豹和她的朋友們》上映那天,奚志農給所有觀眾寫了一封信,再一次提到了這個故事。“這個畫面,從此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腦海里,揮之不去。每每想起,我的心還是會一次次地受到洗禮。”
奚志農感慨,他始終認為自己就是一個“大自然的崇拜者和記錄者”,“能夠有機會去記錄這一切,我著實已經很幸運了”。
(摘自《中國青年報》沈杰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