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海娟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對初中學段的學生在音標認讀方面提出了明確的要求:能根據讀音規則和音標拼讀單詞;查詞典時,能運用音標知識學習單詞的發音。同時,《課程標準》指出,音標是初中階段需要學習的語音知識內容,教師要幫助學生學習和掌握音標,使其借助音標準確拼讀和記憶單詞,為其開展自主學習奠定基礎(教育部 2022)。可見,音標教學是初中英語教學的基礎和重要環節,影響學生后續的詞匯學習,以及聽說能力和讀寫技能的提升。
然而,目前初中英語音標教學仍存在問題。孫玉平(2019)指出,目前的音標教學方法枯燥、單一,大多數教師往往采用領讀、帶讀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機械地反復跟讀。這樣的教學方式是單一模態的,無法刺激學生的多重感官,導致其音標知識不過關,只能死記硬背單詞或使用音譯法標注英語單詞的讀音,英語學習效率低,甚至對英語學習失去信心和興趣。
在此背景下,教師開始關注初中英語音標教學,如高維寶(2016)以一堂英語音標教學示范課為例,探究初中階段的音標教學,認為音標教學應做到重視語音學習的三階段,即感知、模仿和運用;白軍艷(2018)進行了漢語拼音輔助下的初中英語音標教學的實證研究。另外,還有很多教師基于多模態開展初中英語音標教學。下面,闡述基于多模態理論的初中英語音標教學步驟,并以部分音標檢測成績數據作為樣本,展示學生的音標學習效果,為后續的教學提供參考,從而提高音標教學效率。
多模態理論起源于20世紀90年代,指人類通過三種或以上的感官與外部環境之間的互動方式。多模態教學采用多種教學手段調動學習者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其參與教學互動,激發其課堂學習興趣和熱情。在多模態課堂教學中,教師借助多媒體創設真實的情境,通過聽覺、視覺、觸覺等多感官刺激,使學生體驗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提高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多模態教學倡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多種模態的同時刺激,以文字、圖片和視頻等為媒介進行交際,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協同運作,以便強化記憶,提高教學效率。很多學者將多模態教學應用到英語教學中。姜穎華(2019)在多模態理論指導下開展初中英語語音教學,發現能夠提高學生語音音段層面和語音超音段層面的學習效果。然而,將多模態理論具體應用到初中英語音標教學的研究仍不多見。
本研究中基于多模態理論的初中英語音標教學指借助不同的模態對音標的認讀和拼讀進行教學,尤其是動態的圖片、視頻、動畫等,并將其與聲音相結合。具體來說,教師在課堂上主要采用聽覺、視覺和動覺的三重刺激模式。例如,聽覺模式包括音標發音課件和軟件;視覺模式包括音標發音所對應的動態口型變化圖片及視頻展示;動覺模式包括在每一個輸入環節后,教師給學生設置相應的練習,引導其認真思考,做到眼看、耳聽、手寫、嘴動,發揮多種感官的協同作用。
在本研究中,教師進行了系統的多模態音標教學,幫助學生夯實基礎,構建音標知識體系,為后續學習作鋪墊。
在多模態英語音標教學中,教師從較為簡單且學生相對熟悉的五個元音字母的音標教學入手,借助音標發音軟件,分別進行了單元音、雙元音的教學,并利用英語音標與漢語拼音之間的相似性講授輔音音素。在這一環節,學生可以在多模態課堂中觀察動態的發音口型變化,并學習發音。教師以26個英語字母的音標教學作為結尾,幫助學生系統梳理音標知識,并講授拼讀方法。在這一環節,教師使用的多模態教學工具主要有音標發音課件和軟件、音標發音所對應的動態口型變化圖片及視頻等。與傳統的單一模態課堂不同,以上多模態教學工具的使用使學生能更直接地觀察和模仿音標的發音,降低學習難度,有效激發學習興趣。通過上述有步驟、循序漸進的多模態音標教學,學生的英語音標知識得以建立,為后續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除了課堂上多模態的音標理論知識的學習外,教師還開展了豐富的音標知識活動,多方面調動學生的感官。例如,教師組織學生先以小組為單位制作音標卡片,之后,讓組員之間利用卡片在小組內每天進行隨機抽查,檢驗是否熟練掌握了音素的發音和音標的拼讀。小組合作的形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使組員之間相互學習、相互促進。
此外,教師還舉行了音標比賽,選拔班級前五名的學生參加全年級的音標比賽。班級與班級之間的比賽能激發學生的榮譽意識與學習興趣,使其更好地掌握英語音標知識。
在學生有了扎實的音標基礎后,教師開始將多模態音標教學重點放在后續知識的復現和落實上。
在后續的多模態音標教學中,教師在每個單元的教學中設置一堂詞匯課,其中一項重要任務是借助多模態教學幫助學生復習、練習和拓展音標知識。例如,在人教版(新目標)初中《英語》八年級(上)Unit 10 If you go to the party,you’ll have a great time!的詞匯課中,教師通過動態圖片引出學生學過的單詞smile,并根據音素把這一單詞分為積木塊,引導他們通過單詞的發音音頻找出字母“i”的發音,并拓展到這一單元要求掌握的四會單詞——mile、file。因為smile、mile與file中字母“i”/a?/的發音相同,所以學生能更好地建立聯系,更容易地掌握新單詞的拼讀和拼寫。整個學期,教師都用動態圖片結合單詞發音音頻的多模態教學進行新詞匯和音標的教學。通過日積月累的學習,學生提升了音標和詞匯拼讀能力。
除了每個單元詞匯課上的多模態音標鞏固外,教師還在每個單元講授結束后為學生提供相應的多模態音標練習。例如,在講授完人教版(新目標)初中《英語》八年級(上)Unit 10 If you go to the party,you’ll have a great time! 后,教師要求學生根據音標寫出目標單元的四會單詞并將其拼讀出來作為錄音作業提交。這樣,通過融合課堂的講和課后的練,使音標學習和鞏固真正落到實處。
在基于多模態理論的初中英語音標教學中,教師強調借助多模態,如音標發音軟件、課件、發音動態口型變化圖片等幫助學生建立完善的知識體系和培養學習興趣。在后續的教學中,教師把重點放在通過多模態教學實現知識的復現,做到講練結合。
下面,教師將所教班級學生期末英語質量檢測(兩次)音標相關題目取得的分數(部分)作為樣本,呈現基于多模態理論的初中英語音標教學的教學效果。
在第一次期末英語質量檢測中,共5道題與音標知識相關,見表1:

表1
在第二次期末英語質量檢測中,共5道題與音標知識相關,見表2:

表2
在這兩次考試中,與音標知識相關的單項選擇題目的學生得分率見表3:

表3
由表3可知,在第一次期末英語質量檢測中,教師執教班級學生的音標單項選擇題平均得分率為50.00%,說明通過多模態教學建立音標知識體系,夯實音標基礎的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在第二次期末英語質量檢測中,教師執教班級學生的音標單項選擇題平均得分率是38.75%,與第一次相比,有所下降。第二次期末英語質量檢測音標題考查得較細,涉及重讀、長短音、音標的書寫,讓學生根據句子判斷應使用形容詞還是副詞,在多個混淆項中找出正確的副詞音標,難度陡增,得分率下降在可控范圍內。
第一次期末英語質量檢測的第44題和第二次期末英語質量檢測的第44題都是辨音題,題目要求學生找出畫線部分共有幾種讀音。這一題型的得分率由第一次的33.33%升至第二次的40.00%,說明學生的單詞辨音能力增強了。可見,后續每個單元通過多模態教學進行音標鞏固的練習是有效的。由以上數據可知,學生的音標學習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積累了音標知識,增強了學習能力。
學習一門語言的目的是與人交流,發音標準與否直接影響溝通的效率與準確性。因此,音標教學在初中英語課堂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目前初中英語音標教學仍存在一些瓶頸。正如王磐(2018)研究得出的,目前初中英語音標教學質量不盡如人意,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忽視語音教學,將重點放在詞匯、語法知識的講授上;部分教師缺乏音標教學經驗,無法設計出一套完備的音標教學方案;大部分教師缺乏有效的語音教學手段。針對以上問題,教師對音標教學進行了探索,并總結和反思了基于多模態理論的初中英語音標教學。
在第一步基于多模態理論的英語音標教學中,教師借助多樣的模態,包括音標發音課件、軟件、音標發音所對應的動態口型變化圖片及視頻等,設置了合理的課程,幫助學生建立了完備的音標知識體系,并采用小組合作制作音標卡片、學習音標知識及組織音標比賽的方式展開音標教學,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經過一年的學習,學生的學習效果較為顯著。
在后續的多模態英語音標教學中,教師強調音標知識的復現和落實,每個單元都專門設置一堂課,幫助學生通過動態圖片及音頻等多模態學習和鞏固音標知識,并在單元教學完成后為其提供相應的書面和口語相結合的音標練習,使音標教學融入課堂每個環節。因為考試難度增加,學生雖然在第二次英語質量檢測中音標知識題的得分率有所下降,但是相同音標題在第二次英語質量檢測中的得分率比第一次高,可見后續的基于多模態理論的音標教學取得了預期效果。
然而,教師采用的基于多模態的初中英語音標教學仍存在一些不足。在第一步基于多模態理論的英語音標教學中,教師在一段時間的系統教學后,較少在課堂上融入音標知識,導致學生容易忘記相關知識,學習效率不高。在后續的多模態英語音標教學中,教師在每個單元的多模態詞匯課上呈現的音標知識都以單詞辨音為主,音標知識不夠全面、豐富,較少涉及其他語音知識,如音標的書寫、重讀、音調等,導致學生的知識面得不到拓展。
基于以上教學實踐,教師將繼續在教學中探索新的音標教學思路,汲取音標教學經驗,以期能幫助學生提升英語音標學習效率,使其愛上英語,講好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