茍繼坤
(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區錦江鄉畜牧獸醫站,四川 眉山 620868)
保育豬是斷奶至75 日齡的仔豬,是哺乳仔豬后的一個重要生產階段,持續周期5 周左右。此時保育豬在生長過程中,飼養環境和飼料類型發生改變,會產生一定的應激反應,生長特性總結如下。
生豬在保育階段的生長速度最快,伴隨著旺盛的代謝活動,體重會快速增長。成年豬蛋白沉積量為每天0.3 ~0.4 g,而保育豬則達到每天10 ~15 g,可見對營養的需求量很大。這就要求養殖戶合理搭配飼料,保證各種營養的均衡性和充足性,避免保育豬出現營養不良的情況。
和哺乳階段的仔豬相比,保育豬具有一定的消化能力,但消化功能仍不完善,尤其是胃酸分泌較少,對病原微生物的抵御作用弱。母乳喂養時,乳酸菌產生的乳酸,能促進仔豬分泌胃酸,但斷奶之后,厭氧菌數量顯著減少,導致胃酸分泌不足。一般情況下,8 周齡的保育豬因乳糖酶活性減弱,易導致胰蛋白酶、淀粉酶的活性降低,進而出現營養性腹瀉癥狀。
仔豬的免疫功能主要來源于母乳中的免疫球蛋白,斷奶后免疫系統發育不健全,通常需要2 個月的時間才趨于完善,在此期間僅有局部免疫。另外,仔豬出生時,消化道內是無菌狀態,攝食后,鏈球菌、大腸埃希菌等微生物會占據消化道,因菌群未達到平衡,容易引發消化系統疾病。
保育豬的神經系統在發育過程中,對外界冷熱刺激的反應強烈。下丘腦、垂體前葉、腎上腺皮質等機能不斷完善,但大腦皮質層發育不全,環境適應能力較弱,一旦受寒、受潮、受熱,很容易引起疾病。包括對溫度、濕度、通風、光照等環境條件的變化和日糧的改變產生應激。
目前養殖場內,多采用早期隔離斷奶方法,即仔豬出生后2 ~3 周、重量達到4.5 kg以上,與母豬完全隔離、分開飼養。早期隔離斷奶的優勢在于: 第一,提高母豬繁殖率,增加每頭母豬的年產仔數,降低生產成本。第二,切斷母子間疾病的傳播,降低仔豬發病概率,提高仔豬成活率。第三,有利于仔豬生長發育,提高豬的生長性能(見表1),縮短出欄時間。第四,能提高分娩舍的利用率。

表1 早期斷奶豬與傳統斷奶豬的生產性能比較
早期隔離斷奶時,保育豬的養殖技術要點包括: 若豬場采用高床限喂欄分娩,就一次性斷乳; 若豬場采用地面平養分娩,就逐漸斷乳或分批斷乳,在5 d 內完成斷乳即可。斷奶后5 ~6 d,嚴格控制仔豬的采食量,喂七八成飽即可,遵循少喂多次的原則,逐漸過渡到仔豬自由采食。保持適宜密度,并群時夜并、晝不并,注意防止咬尾、咬耳等異食癖現象的發生。
2.2.1 設施準備 仔豬進入保育舍前的設施準備包括: ①對舍內雜物進行清理,檢查門窗、地面、暗渠等設施有無問題,保證正常使用。②推廣發酵床技術,既能方便日常管理,又能減少糞污帶來的異味,改善仔豬的生長環境。③對地面、墻面、水槽等部位進行沖刷,然后噴灑消毒液,密閉48 h 清除病原微生物,再將仔豬引入其中。
2.2.2 溫濕度控制 仔豬對外界溫度變化非常敏感,保育舍內的溫濕度控制是一個要點,為防止仔豬產生不適,需要做到,綜合季節、氣候、保育豬日齡等因素,靈活調整溫濕度,一般將溫度控制在28 ~30 ℃,濕度控制在60% ~70%。在保育舍內設置溫度計和濕度計,隨時掌握舍內溫濕度變化,并采取相應的控制措施。當溫度低于20 ℃,使用保溫燈升溫; 當溫度超過30 ℃,使用風扇加強通風。
2.2.3 密度控制 飼養密度也會影響保育豬的健康生長,密度過大仔豬活動擁擠,舍內空氣質量變差,很容易出現呼吸系統病變。密度過小則會浪費舍內空間,降低了經濟收益。為此,應綜合保育豬的日齡、飼養方式和氣候因素,靈活調整飼養密度[1]。以設置漏縫或半漏縫地板的保育舍為例,每欄飼養12 ~15 頭,每頭保育豬的占地面積控制在0.3 ~0.5 m2。
2.2.4 通風控制 結合季節氣候變化,做好保育舍內的通風工作,為保育豬提供新鮮空氣,減少粉塵污染。①夏季氣溫較高,全天開窗通風,必要時設置風扇增加換氣量,將舍內的污染氣體如氨氣、硫化氫等排出,減輕呼吸道刺激。②冬季氣溫降低,選擇中午時段開窗通風,其他時段關閉門窗,避免冷風刺激。
2.2.5 衛生清潔 保育舍內的衛生清潔管理要點包括: ①養殖戶要增強消毒衛生意識,每日清理污水、糞便,對地面、槽具等進行仔細沖刷。②夏季增加沖洗次數,冬季則減少沖洗次數。③制定消毒計劃方案,夏季和疫病高發時段,每周對舍內消毒3 次,避免病菌繁殖傳播。④交替使用不同消毒液,如氫氧化鈉、高錳酸鉀、生石灰、過氧乙酸等,提高消毒滅菌效果[2]。
2.3.1 控制飼料質量 保育豬在攝食過程中,從液態母乳轉變為干粉飼料會對仔豬的生長產生影響,合理投喂才能保證生理功能。①養殖戶要從正規廠家購買飼料,檢查生產日期、配料成分,先小范圍投喂,無異常再大范圍投喂。②豬場自己配料時,要保證營養成分均衡,方便消化吸收,例如,63.5%玉米+24%豆粕+5% 麥麩+2% 葡萄糖+1.6% 魚粉+1.5%豆油+1.8%磷酸氫鈣+0.4%小蘇打+0.2%食鹽。③喂養保育豬時,只能使用專門的保育飼料,不能使用母豬或育肥豬的飼料。
2.3.2 添加微量元素 攝入微量元素,有助于增強保育豬的免疫功能,改善繁殖能力。①在基礎飼料中加入銅、錳、硒、鐵等元素,例如1 000 kg 飼料中,加入820 g 硫酸鐵、416 g硫酸鋅、23 g 硫酸銅、13 g 硫酸錳、0.2 g 碘化鉀等。②保育豬體重超過5 kg 后,在飼料中增加賴氨酸+10.5 mg/kg 銅+11.6 mg/kg 錳+70 mg/kg 鐵+0.1 mg/kg 硒,每日3 次,可提高保育豬的生長性能。
2.3.3 使用乳酸菌 在飼料中加入乳酸菌,能促進仔豬消化,維持消化道內的菌群平衡,降低腹瀉發生風險,提高生長性能。養殖戶可直接在飼料中添加乳酸菌,或對植物乳酸菌培養后,加入6%發酵豆粕+2%代乳粉+1.5%預混料+1%磷酸氫鈣+2%魚粉,整體發酵后再進行投喂。
2.3.4 飲水管理 飲水會影響保育豬的攝食量,目前安裝在保育舍內的飲水器主要分為兩種: 一種是乳頭式,可供8 ~10 頭仔豬飲水,一般在保育舍內安裝1 ~2 個即可,注意飲水器的高度與仔豬的肩部平齊,并定時觀察水箱內剩余的水量,缺水時及時添加。另一種是鴨嘴式,可供10 ~15 頭仔豬飲水,注意安裝時軸線向下傾斜10 ~20°,高度距離地面35 ~40 cm。
2.3.5 轉群管理 仔豬斷奶后進入保育舍,追趕、抓捕、混群等容易刺激仔豬,為此管理要點如下: ①斷奶后進行分群管理,根據仔豬的重量、體質和健康狀況,劃分在不同保育舍內。②提供安靜舒適的環境,避免運輸、抓捕等行為,最大程度上降低仔豬的應激反應。③控制分欄時間,因夜間仔豬較為安靜,此時可進行分欄。
2.3.6 調教管理 仔豬轉入保育舍,成功分群后的管理要點是對仔豬進行調教,盡快適應舍內環境,明確料槽和飲水位置,形成固定的設施、排泄和睡覺區域。一般經過3 ~5 d 的調教,仔豬即可確定排泄區和睡臥區,有助于保持舍內的衛生環境。
2.3.7 淘汰殘次豬 保育豬飼養過程中,養殖戶還要觀察其生長情況,及時淘汰殘次豬。①日齡達到60 ~90 d,若體重不足8 kg,或出現消瘦、皮膚蒼白、皮膚破潰等情況,要及時淘汰。②觀察保育豬的肢體發育情況,判斷行動能力是否正常,出現關節腫大、呼吸困難、嚴重外傷、高熱、不能久站等情況,及時淘汰。③出現豬瘟、口蹄疫、藍耳病等傳染性疾病,及時分欄隔離處理,避免病原菌傳染。
3.1.1 水腫病 保育豬水腫病發病快速,發病后食欲減退、精神狀態變差,伴有四肢抽搐、腹瀉等癥狀,且頭部和眼睛會有明顯的水腫癥狀。一般情況下,水腫病的病程為2 ~4 d,部分患豬會在1 ~2 h 內死亡。
3.1.2 腹瀉病 保育豬腹瀉病較為常見,分為細菌性、病毒性和寄生蟲性三大類,腹瀉不僅影響正常消化功能,還會因脫水提高死亡率[3]。
3.1.3 呼吸道疾病 保育豬呼吸道疾病,主要是藍耳病毒、圓環病毒、副豬嗜血桿菌、鏈球菌等混合感染所致。患豬癥狀表現為咳嗽、喘氣、消瘦、皮膚蒼白、毛長無光澤,有時伴隨腹瀉。對此,嚴重患豬使用板藍根稀釋頭孢噻呋鈉、恩諾沙星后,分別肌肉注射[4],并在飼料里添加藍圓解毒包、阿莫西林、恩諾沙星,在水里添加卡巴匹林鈣進行治療。
3.2.1 引種管理 如今,規模化豬場會從外地引進保育豬,若管理工作不到位,運輸過程中仔豬可能出現應激反應,影響健康生長。為此,引種前養豬戶應做好充分的調查工作,了解引種地的生豬疫病情況,若某種疾病流行則不適宜引種。運輸過程中,根據環境溫度變化進行降溫或保暖,最大程度上減輕仔豬的應激反應。引入豬場后,保育豬暫時單獨飼養,觀察一段時間后沒有異常情況再混入豬群。
3.2.2 定期驅蟲 寄生蟲寄生在保育豬的體表或內部,一邊吸收豬體內營養物質,一邊釋放毒素,不利于保育豬的健康生長。養殖戶應樹立驅蟲意識,了解常見的寄生蟲類型,制定科學的驅蟲計劃方案。一般來說,當保育豬的重量每達到15 kg,就要進行一次驅蟲,常用驅蟲藥有左旋咪唑、伊維菌素、阿維菌素等[4]。以阿維菌素為例,按照0.2 mg/kg 的劑量拌在飼料中服下。驅蟲后排出的糞便,統一堆積發酵處理,高溫殺滅寄生蟲,避免造成二次污染。
3.2.3 免疫接種 接種疫苗是預防疫病最簡單、最有效的手段。仔豬在保育階段,應重點預防豬瘟、藍耳病、口蹄疫、圓環病毒病、偽狂犬病、副豬嗜血桿菌病、豬鏈球菌病。免疫接種工作要點包括: ①正確選用疫苗,使用前檢查保質期,出現過期、破損、雜質等情況禁止使用。②把握接種疫苗的禁忌,如去勢、斷奶、轉群前后數日的豬群不宜接種,使用抗生素、抗病毒藥物、免疫抑制劑前后1 周禁止接種。③選擇陰涼天氣或早晚進行接種,接種后及時標記,避免重復接種或漏接種。④一豬一針頭,防止交叉感染。
3.2.4 衛生清潔 為防止保育豬疫病發生,還要加強衛生清潔工作。一是清理圈舍內部衛生,防止水源、飼料受到污染,保證禁食和飲水安全。二是選擇廣譜高效消毒藥劑,消毒前將舍內的糞便、灰塵清理干凈。三是進行疾病監測,觀察保育豬的進食、活動和生長情況,根據疾病流行特點和癥狀表現進行初步診斷,及時對疾病進行干預,避免疾病擴散蔓延。四是在舍內安裝視頻監控系統,第一時間發現仔豬異常情況,提高疾病監測效果。
綜上所述,在規模化豬場內,保育豬的養殖應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加強日常飼養管理,積極防治常見疫病。另外,早期隔離斷奶能提高母豬繁殖率,降低生產成本,有利于仔豬生長發育,提示養殖戶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