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 勤,李晨嘉
(上海市青浦區白鶴鎮農業農村服務中心,上海市 201799)
由于上海及周邊地區每年6月下旬~7月上旬頻現大規模持續降雨,氣候環境呈現出陰濕、多雨、日照少的特點,加之浙江省多數地區水稻插秧后常遇階段性高溫,這大大加速了稻瘟病病菌孢子的產生、萌發、侵入,增加了水稻稻瘟病大規模擴散風險,為水稻減產埋下了隱患。因此,探究上海及周邊地區水稻稻瘟病的綜合防治策略具有重要意義。
若種子帶稻瘟病病菌,水稻極易在苗期(3葉前)感染稻瘟病。具體表現為幼苗基部演變為灰色甚至黑色,部分含灰青色霉層(病菌孢子叢)、黑褐色霉層,葉片由綠色轉變為淡褐色、褐色,幼苗整體逐漸蜷縮,甚至抱團枯萎死亡,似火燒狀。
在三葉期后感染稻瘟病病菌時,水稻植株葉片會急性發病,具體表現為葉片上出現水浸狀病斑,呈暗綠色,隨后病斑逐漸形成長菱形、菱形。后續擴大為兩端稍尖的短橢圓形,病斑上密集分布灰綠色霉層。部分水稻植株葉片會慢性發病,具體表現為葉片上出現長梭形病斑,病斑中央部位、邊緣部位分別為灰白色、外有黃色暈圈的褐黑色,部分病斑存在灰綠色霉層[1]。
若水稻植株抽穗后感染稻瘟病病菌,稻節上會出現淡褐色、暗褐色小點,若環境濕度較大,褐色小點上會覆蓋灰綠色霉層。隨著病情發展,褐色小點會擴散到整個節部,并由褐色演變為黑色,部分稻節腐爛折斷,導致枯穗、半枯穗,對結實、灌漿造成不利影響。
在水稻孕穗、抽穗期感染稻瘟病病菌時,第一節穗莖、穗軸、枝梗等部位會出現水浸狀小病斑,呈淡褐色,隨后轉變為深褐色、暗綠色至灰黑色,形狀不定。在病情進一步加重后,水稻穗整體轉變為白色,或者谷殼上出現暗灰色橢圓形或灰白色不定型病斑,致使秕谷增加,造成減產。
上海及周邊地區水稻稻瘟病病原為灰梨孢(稻梨孢)屬半知菌亞門真菌,可以菌絲體、分生孢子形態在稻谷、稻草上越冬,翌年產生分生孢子,憑借風、雨等外界因素分散到水稻植株上。自然條件下(10~35℃中高溫、相對濕度92%以上、雨霧與露水并存6~8h),稻梨孢可形成附著孢以及侵入絲穿透水稻植株表皮侵入寄主,同時向鄰近細胞擴散并形成中心病株。在陰雨連綿或時晴時雨、早晚結露天氣下,中心病株形成的分生孢子可在風、雨等外界條件下再次浸染其他植株,致使水稻秧苗四葉期、分蘗期、抽穗期高度易感病[2-3]。
品種抗性不足是上海及周邊地區水稻稻瘟病發生的根本原因。季節、地區、生理小種、種植年限不同,品種抗稻瘟病性能也具有一定差異。
肥水管理不當是上海及周邊水稻稻瘟病發生的主要原因。如氮肥施加過量將導致水稻植株生長受阻,抗稻瘟病能力下降。特別是在堆肥集中區域,極易形成稻瘟病發生中心。
夏季環境溫度偏高、相對濕度偏高是上海及周邊地區水稻稻瘟病蔓延的原因之一。特別是在溫度處于25℃左右、相對濕度超出90%且露水存在6h時,稻瘟病菌可大規模蔓延。
4.1.1 優選抗病品種
在水稻種植前,種植戶應選擇本身可抵制稻瘟病害的優良品種。如應用插入印度品種塔杜康Pi-ta基因的下北型品種(“松粳3號”“綏粳1號”等)、應用插入Pi-a基因的杜稻型品種“合江19”“墾糯2號”“東農4號”“龍粳32”“東農12”“黑粳8號”等衍生品種、應用插入Pi-i抗性基因的石狩白毛型品種“龍稻5號”“牡丹江19”“大新雪”“牡丹江1號”“合江18”“龍稻5號”等衍生品種、應用插入Pi-zt基因的砦1號型品種“東農415”以及其他含東農3134基因的抗性品種。除此之外,還可選擇“北海1號”“牡丹江2號”“國光”等以地方品種為親本選育的抗稻瘟病品種。有條件的情況下,種植大戶可以與抗病品種推廣部門溝通,進行稻瘟病病菌生理小種的檢測,確定稻瘟病菌生理小種變化,每間隔一定時期進行品種輪換,規避連續多年種植單一抗病品種的情況。
4.1.2 加強施肥管理
根據上海及周邊地區實際情況,水稻種植戶應將施肥管理作為田間管理的重中之重,合理調整氮肥施加時間,適度增加磷肥、鉀肥施加比重,避免過量施加氮肥情況。一般在氮肥施加量一定的情況下,向后推遲氮肥施加時間,以降低水稻稻瘟病發生概率。特別是在水稻分蘗期,控制氮肥施加量,可以降低稻瘟病發生的可能性。基于此,水稻種植戶應優先選擇控釋尿素,施加230kg/hm2,40%~60%氮作為基肥,30%氮作為分蘗肥,10%~30%氮作為穗肥,緩慢釋放氮元素,降低水稻稻瘟病發生概率。在這個基礎上,種植戶可以適量施加硅鈣復混肥,以基肥施加方式,一次性施加180kg/hm2,進一步減弱水稻稻瘟病危害程度。同時選擇含60%氧化鉀的鉀肥以及含46%五氧化二磷、18%純氮的磷酸二銨,鉀肥施加量為67.5~75kg/hm2,磷肥施加量為67~120kg/hm2,提高水稻抗稻瘟病性能。
4.1.3 避免過度灌溉
在水稻種植期間,種植戶應依據田地實際情況控制澆水量,避免水稻田過干過濕,阻絕稻瘟病原菌入侵渠道。特別是在水稻分蘗盛期、抽穗期等感染稻瘟病風險較大的時期,種植戶應落實適度原則,少量多次灌溉,確保水分灌溉量足夠且不過量,降低稻瘟病發生概率。一般在水稻生長前期,種植戶需要貫徹淺水勤灌的原則,在適宜時期進行一定程度的烤田;在水稻生長后期,則依據干濕交替的方針進行灌溉量控制,為水稻葉片老健生長提供充足水分支持。同時種植戶應貫徹以水調肥、促控結合方針,將淺灌方法作為保水返青后、分蘗期灌溉主要應用手段,確定出苗程度后,根據土地性質進行排水曬田,降低因稻瘟病(葉瘟、苗瘟)引發的無效分蘗概率。
水稻稻瘟病發病菌為真菌灰梨孢,可以選擇基于MyxothiazolA以及OudemansinA的Qo抑制劑,如甲氧基丙烯酸酯類殺菌劑(也稱Strobilurin類殺菌劑,含苯氧菌胺、嘧菌酯、醚菌酯、肟菌酯、氟醚菌酯等),上海及周邊地區常用的水稻稻瘟病生物防治藥劑為SYP-3343(沈陽化工研究院研制的唑菌酯)。在具體應用時,種植戶可以采購純度為95.9%的SYP3343原藥以及50%翠貝嘧菌酯干懸浮劑、純度達95%的丙環唑原油及1000ml蒸餾水,配制濃度達2×105個孢子/ml藥劑,均勻噴灑到水稻植株上,發揮唑菌酯對真菌芽管伸長、孢子萌發、菌絲形態、菌絲生長、附著孢侵入、孢子產生的抑制作用,消除真菌活性,降低水稻稻瘟病危害。除上述藥劑外,種植戶可以選擇在水稻植株出穗5%左右的出穗前期(5月12日~19日),利用壓縮式噴霧器,先后噴施1次2%春雷霉素水劑、20%高滲乙蒜素乳油,噴施量為750L/hm2。進入齊穗期(6月15日~23日),可以選擇0.15%梧寧霉素水劑、10%蠟芽菌懸浮劑、1000億U/g枯草芽孢桿菌可濕性粉劑,利用壓縮式噴霧器,噴施量為750L/hm2,可達到良好的稻瘟病特別是穗瘟病防治效果。
孕穗破口期(7月中下旬到8月上旬)是化學藥劑防治關鍵時期。在水稻孕穗末期葉瘟發病率超過2%或劍葉瘟發病率超過1%時,種植戶應科學選擇稻瘟病防治藥劑,依據規范進行一次藥劑保護。一般可以選擇飛機航化統一防控手段,在短暫預防與治理時期內完成藥劑噴施,噴施量15kg/hm2左右,優選油懸浮劑等現代化藥劑,如谷菲揚、愛苗、75%拿敵穩、2%加收米等,并依據0.5%~1%的標準選擇植物油型助劑。若施加藥劑時風力較大,則可以依據上限適當增加藥劑,并在10:00之前、15:00后,結合化學藥劑使用操作規程,根據化學藥劑安全間隔期,避開水稻揚花期,適度噴施。
進入齊穗期,種植戶應選擇16%稻豐收1.2kg/ hm2、50%稻病絕1.2kg/hm2兌水10倍左右,均勻噴霧噴施,降低稻瘟病發生概率。
在苗期(秧苗3~4葉期或移栽前5d),種植戶應依據用量低、促增產、殺菌譜廣的標準,進行化學藥劑的組合應用。如20%酰胺·醚菌酯0.2kg/hm2+2%加收米80mL/hm2+3%多抗霉素80ml/hm2,或者20%三環唑80g/hm2+2%春雷霉素80mL/hm2+3%多抗霉素80mL/hm2。
在水稻分蘗期,種植戶應注重觀察稻田,一旦發現急性型病斑、發病中心植株或周邊田塊出現葉瘟癥狀,種植戶應依據一噴多防、一噴多效原則,選擇適宜藥劑適量噴施。如“富士一號”100ml/hm2、50%稻瘟靈100ml/hm2等,以300~500倍液均勻噴施水稻植株上部,可達到良好的預防效果。或者上述藥劑300倍液,并添加10ml/hm2大蒜油或有機硅類滲透劑,均勻噴施水稻植株上部,間隔72h再噴施1次,現配現用,避開強酸、強堿類化學藥劑,達到良好的稻瘟病防治效果。需要注意的是,若化學藥劑噴施4h后出現降雨,應重新噴施。
要想確保水稻的健康成長,最重要的就是要從根源入手,把病蟲害扼殺在最初的初始萌芽時期。根據以往經驗,要在五個方面做好對稻瘟病源頭的防控工作:(1)在本期稻谷收割完畢之后,要對所收獲的水稻進行妥善的處置,已經出現患病水稻田塊內的要進行統一的處置,不能與其他水稻混在一起堆放,有必要的時候要將病患水稻進行統一的銷毀,并且不能將患病田塊的水稻用作搭棚、捆秧把和催芽蓋種的原料;(2)家畜墊窩秸稈的堆肥,在使用前應完全腐爛,以防止病害的蔓延;(3)選擇2~3個高產、抗性好的優良品種,以或減少其發生概率,以防止由于單一品種的長期栽培而造成的抗性退化;(4)選好育秧的母田,可以選上一個種植周期內沒有稻瘟病的田地,并保證這類田地向陽,不缺水,不受寒潮侵襲。(5)在水稻移栽之前,對水稻母田用30%稻瘟靈、40%富士1號等可濕性粉劑噴霧,并在晴好的午后進行,以達到“帶藥移栽”的效果。
為進一步推廣稻瘟病的綜合治理技術,培訓工作要在播種前開展,要做到“先發制人”,訓練的內容主要包括兩個方面:(1)農技站工作人員對農民進行有關目前我國稻瘟病的主要防控技術、可選用的藥物、有一定實用價值的防治措施等方面的宣傳,讓農民認識到了如何利用這些措施來增加自己的經濟效益。(2)對部分主要種植區的水稻病蟲害綜合防控技術進行宣傳,本階段可通過實地培訓,讓農戶實地觀看水稻病蟲害綜合防控技術的運用,讓農戶有個直觀的感受,從而指導農戶主動運用該技術。為了保證訓練的效果,在訓練中要盡量采用一般人能理解的語言,盡量不要過多使用專門的術語。
要想把水稻稻瘟病的防治工作做好,就需要各級單位的共同努力,構建上下聯動的管理體系和過程,對農民進行最大程度的支持和保證。在這一預警機制中,主要是通過對各地區氣象條件的監測,強化對可能引起水稻大范圍病害暴發的氣象預判;在得到有關建議之后,政府部門要引導財政部門,對稻瘟病防控技術的有關裝備和資料給予補助,與此同時,農業部門要對農戶展開宣傳,讓稻瘟病綜合防控技術在農戶中得到更多的運用,從而真正提升水稻稻瘟病綜合防控的水平。同時,還應加強對稻瘟病的監測。對水旱輪作監測,可以使人們更好地掌握水旱輪作的發展趨勢,從而提高對水旱輪作的預測能力。在監測工作中,牽扯到的部門還很多,因此,要通過農技站、氣象站、廣播站等多個部門的協作,精確地監測和預測稻瘟病的發展趨勢,并將預測的結果及時地告知農民,并提示農民采取相應的防范措施。為了能夠更加精確地進行監控,在基層各個部門中,要加強對無人駕駛飛機和 GIS等技術的應用。
水稻稻瘟病是一種持續時間長、危害程度大的病害,可發生在上海及周邊地區水稻生長的任意一個階段,對上海及周邊水稻的產量、質量造成了較大的不利影響。上海及周邊地區水稻稻瘟病的防治重點是預防,發病后控制難度較大。針對上海及周邊地區的特殊氣候條件,種植戶應采取農業、生物、化學綜合措施,全面、科學防治,降低稻瘟病發生概率、危害程度,提升水稻種植產量、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