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暉
(博野縣農業農村和水利局,河北 博野 071300)
小麥是我國第三大糧食產物,也是我國加工食品最豐富、增值空間最大以及最高產的農作物。隨著我國三農政策的提出,調整了農業生產的結構。雖然近幾年小麥的產量一直不低,但是不能一味追求產量,要將小麥的質量進行提升。要針對小麥良好生長,分析研究小麥種植可能出現的病蟲害以及防護措施。
決定小麥產量以及質量的最重要因素是種子的選取,種子選得好可以直接提高小麥病蟲害的防治效果。所以種植人員要在選種時盡量挑選符合國家標準,質量好的小麥品種,可以有效提高小麥的抗風抗旱以及抵御病蟲害的能力。在選擇質量好的種子同時也要結合當地的氣候和水土環境,對可能產生的種植效果進行提前分析,思考種植小麥的客觀價值,從根源上保證小麥的產量。
小麥在進行播種時,種植管理方式要精益求精,減少小麥因氣候原因造成的倒伏,對于非自然因素導致的損失盡可能避免。要在播種中節約小麥的播種成本,控制其播種量,要保證播種地區溫度適宜,小麥可以接收到良好的光照,降水量合適以及地質質量好,保證種植地區適合小麥生長,為小麥種植提供條件,進而提升小麥的產量。在小麥播種時,一般是選擇冬小麥,選擇飽滿的種子,提高小麥的生長發芽率首先要用藥物進行拌種。在播種時可以采用科技化手段,使用機械性設備進行播種,既可以節省人力物力資源,還可以減少播種的時間,大大提高播種效率。
農作物的產量很大部分是由施肥量決定的。在小麥播種結束后,根據小麥的播種量以及土地情況,決定施肥量。根據小麥的實際情況確定最后的施肥量,再根據農作物的生產要求,進行合理的施肥。結合小麥的品種的不同區分對各種微量元素攝入的需求,為了保障小麥的生長環境,要對施肥進行科學管理和嚴格把控,避免因此產生環境問題。在小麥種植之前,要保證小麥的成活率,并且及時對小麥增加肥料。需要注意在施肥后,降雨天氣太多的話,會影響到小麥吸收蛋白質等微量元素,就需要在小麥上再施一層氮肥,保證小麥的蛋白質含量,增強小麥的質量。
在小麥施完肥料后,要保證小麥充足的含水量,提高小麥的生產效率,可以采取灌溉技術,更加高效科學的進行管理。在針對小麥的灌溉中,具體的技術有噴灌、溝灌等。使灌溉水更加均勻的作用在小麥上,可以有效地保護土壤,防止水土流失,利用噴灌技術保障土地的價值,加快農業發展進程。
小麥的春季管理中要先進行劃鋤,劃鋤的主要作用是將土壤的品質提高,對劃鋤方式要結合當地的生活習慣。一般劃鋤是要在濕潤的土地進行,最好的剛下過雨。劃鋤可以有效促進小麥生長,提高小麥的養分,同時要保證肥料和水的比例混合適中。對于較缺水的麥苗,可以在灌溉后使用適當的尿素肥,針對長得還不錯的小麥,可以施用少量的化學肥料。小麥的種子管理要進行科學的調整。如果遇到大風天氣,小麥可能會歪倒,從而影響小麥的產量,針對這個問題的預防,要求嚴格按照適當的比例用多效唑進行控制,在小麥田間噴灑混合液,促進小麥的生長,保障小麥種植的經濟效益。
麥種的質量決定了小麥的產量以及質量,是小麥種植中最重要的環節。目前我國農作物市場的小麥品種多,類型多,往往種植戶挑得眼花繚亂。因為每個小麥品種都有其獨特的土壤和氣候特征,因此,在挑選種子之前,必須充分了解當地的氣候和土壤狀況,并根據這些信息來確定最佳的種子品質。在進行種子篩選時,應該特別關注其品質,確保它們能夠順利萌發。為了宣傳新品種小麥,我們需要確保種子在當地持續種植,以確保它們在幾年后仍然能夠發芽并且產量可靠,從而獲得穩定的經濟收益。這樣才能促進種子的宣傳。
影響小麥產量的兩大因素一是種植地,二是小麥種植前的培育,因為小麥的生長時間比其他農作物的生長時間都長。小麥耕種地進行選擇要有規律的,首先要比其他地方位置高的土地,在澆灌時水流動的較快較流暢。陽光的充足和溫暖對小麥的發育至關重要,因此,在選擇耕地時應特別注意光照條件。通過提供優質的土壤,我們能夠有效地推動小麥的生長。農民應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科學地輪作小麥和其他農作物。為了提高土壤肥力,我們應該重視對深層土壤的管理,并使用桔梗來提高土壤的營養。小麥在種植時要注意翻地的深度,合適的翻地深度可以疏松土壤、提升土質,提升小麥的生長質量。施肥工作是小麥種植中必不可少的,適量加入復合肥,提高小麥產量。
田間管理對小麥的生長質量和產量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包括施肥、灌溉、除草等技術操作,以確保小麥的良好生長發育。施肥對小麥的生長至關重要,它的效果將直接影響到小麥最終的產量。為了確保小麥茁壯成長,并且獲得更多的收獲,我們應該在它們生長前期就給予它們充分的底肥和種肥,并且在它們開始發芽、返青、抽穗期間,對它們進行適當的追肥,以此來促進其良好的發育。通過科學的灌溉方式,我們可以確保小麥的品質和產量。根據小麥種植地的特點,我們應該適當調整灌溉次數。在旱季,我們應該在小麥的生長季節,如返青、拔苗、抽穗和灌漿階段,給它們提供適當的灌溉。在開始灌溉之前,應該了解最近的天氣情況。如果下雨并且雨量足夠大,就可以不用灌溉。但是,如果小麥剩下的水太多,就需要及時將多余的水分排出麥田,以防止小麥因為水分過多而無法長出麥穗。種植土壤如果養分或許充足,在小麥吸收完營養后,還可能會長出很多雜草。在小麥成長的階段,雜草也會慢慢隨著小麥生長,將小麥的養分吸收,對 于雜草處理工作要及時。
小麥蚜蟲是對小麥生長過程中最嚴重的害蟲之一,它們會在小麥的葉子或根莖上產生大面積的淡黃色斑點,這些斑點可能會導致小麥的生長受到嚴重影響。當小麥處于生長中期時,麥蚜蟲會對其麥芯造成嚴重破壞,從而影響小麥的豎直性,使其中心空隙向兩邊倒塌。
小麥銹病包括很多種,有小麥條銹病、小麥葉銹病和小麥根銹病。小麥條銹病的特點是成行,而小麥葉銹病是亂行。小麥稈銹病的表現是表面出現大片紅斑的。
初期小麥赤霉病會在小麥殼上形成淺灰色斑點,因此必須及時采取措施來防止病菌的擴散,以免影響到整個小麥穗的健康。隨著時間的推移,小麥的穗會變得枯黃,而當空氣中的水分含量增加時,病變部位會出現粉紅色的霉層,接著會長出黑色的顆粒,這將嚴重影響小麥的產量。因此,赤霉病會導致小麥的幼苗、莖和穗都會變得腐爛。
小麥根腐病的發展可能從初期的生長緩慢和顆粒不完全開始,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可能導致根部的腐爛和整個植株的崩潰,并且可能導致大范圍的黑色病害。此類情況的出現往往會對那些免疫系統薄弱的疾病造成嚴重的危害。溫度變化可能會導致小麥根腐病的發生,這種病毒具有抗旱和抗寒的特性,可以對小麥造成長期的損害。
當今社會的進步,農業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小麥的品種變得越來越多樣化,而且小麥的種植技術也有了顯著的改善。然而,目前國內在小麥種植方面仍然采用傳統的技術和防治病蟲害的方法,導致種植技術沒有得到真正的提高,整體實用性較差。
過去,病蟲害通常被視為次要的因素,但隨著農業管理體系的改革以及氣候環境的變化,它們已成為了重中之重。實際上,由于種植階段對病蟲害的防治措施不足,導致小麥遭受了嚴重損害。由于大多數農民缺乏對常見病蟲害的清晰認知,他們缺乏有效的防治措施,從而導致小麥的產量受到嚴重的影響。
由于中國農民的教育水平較低,文化水平較低。因此,他們對于防治病蟲害的方法和技術缺乏認識。如果在實際的病蟲害防控過程中,未能取得預期的成效,農民可能會不慎地增加用藥劑量。若是過度施用化學農藥,而無法有效抑制病蟲害的侵襲,將導致它們出現耐藥性,從而使得小麥作物的免疫系統受到極大的損傷,從而增加了病蟲害的爆發幾率。
當前在我國,很多年輕人對于參加農業活動并不喜歡。而農業技術相關人員要求的專業性很高,一半的種植人員壓根達不到標準要求,所以造成技術性人才缺少的問題。雇傭專業機手可能會帶來高昂的費用,尤其是對于家庭經濟條件較差的農戶來說,這種費用可能會更加昂貴,甚至可能會導致惡性循環。在春夏交替期間,是有效地預防和控制病蟲害的最佳時機,但這一切都取決于專業的技術人員根據當地的特點和條件,制定出有效的預案??偟膩碚f,由于小麥高級技術人才的匱乏,以及農民們缺乏現代化的農業科學和理論知識,他們仍然依賴傳統的農業技術來預防和控制病蟲害。
小麥生長中最關鍵的時段是小麥的播種,在播種前做好預防工作,避免小麥收到病蟲害影響,保障小麥可以順利健康生長。為了確保土壤的穩定性,我們需要在播種之前進行消毒處理,以防止土壤中仍然存在的害蟲。在土壤消毒完畢后,應該等待一段時間再進行播種。在播種季節,害蟲的數量眾多,其中最為突出的是金針蟲,它們對小麥的生長和發育造成了極大的破壞,甚至可能導致小麥的收成大幅度下降。為了更好地防治病蟲害,在播種小麥時,應該使用0.3%的磷酸二氫鉀溶液,并將其均勻地撒在需要種植的土壤上。然而,在使用藥物時,必須確保它們已被充分稀釋,然后再通過噴霧器進行噴灑。
當小麥處于生長發育的關鍵期,它們就進入了返青期,此時必須采取有效措施來抵御病蟲害的侵襲,否則將會導致小麥的產量急劇下降,甚至可能導致完全失去作物。目前,小麥的病蟲害問題一般以吸漿蟲害、紋枯病為主,其多發于小麥的種子期。針對有關病蟲害問題,應在播種之前就做好防治工作。一方面,用藥劑攪拌種子形成種子包衣,依靠藥物的毒理作用殺滅蟲害,藥物的選擇以粉銹寧EC乳油等不會對種子產生傷害的環保型藥物為主,通過拌粉、浸泡等方式處理種子,用量以10%~15%為宜,殺滅地表下的害蟲。對于紋枯病的防治,一般發生在病癥初期,小麥的秸稈上出現明顯的枯萎狀花紋,小麥呈黑黃色,可用氟環唑等殺菌劑在兌水之后進行防治,每20kg水加藥劑15~30ml,以7d或10d為周期進行消殺,連續三次進行噴藥處理?;瘜W用藥要遵循一定的周期,留給土壤緩釋時間,避免過度用藥造成的污染。
采取化學防治是一種有效的控制病蟲害的方法,它可以有效地消滅害蟲和病原體,從而達到預期的防治目的。盡管化學防治具有一定的時效性,但它也可能給環境和農作物造成不良影響,因此,在使用這種方法時應當格外謹慎。為了保證小麥的健康生長,應該選擇適當的防控藥劑。在小麥返青期,為了防止赤霉病和銹病,在收獲之前,應使用氰烯菌酯懸浮劑和可濕性粉劑。在灌漿期,我們必須特別注意防治病蟲害,特別是白粉病和銹病。為了確保有效的防治,我們需要根據病蟲害的情況選擇適當的藥劑,并確保它們的用量。
采用物理防治措施時,應特別注意控制種植環境,以提高防治效果。通過加強田間管理,采取有效措施,如人工除草、減少化學藥劑的使用,以及維持適宜的溫度和濕度,來改善田間環境。確保土壤透氣性良好,以提升防控措施的有效性。在挑選種子時,應該進行精心的篩查,并采取陽光照射的措施來消除其中潛藏的害蟲和病原體。通過利用先進的科技手段,可以安裝殺蟲燈來有效地消滅害蟲和病菌。通過在田間放置信息素誘殺劑,可以有效地干擾害蟲的交配繁殖,從而達到防治的目的。
采取生物防治技術是一種更加安全、高效的方法,它能夠通過利用一些有益的生物,如它們的代謝產物,或者利用自然界的天敵來調節,從而達到預期的目的,這種技術不僅能夠有效地控制病蟲害,而且能夠保護小麥的健康生長,同時也能夠避免藥害的發生。隨著生物防治技術的飛速發展,農民可以利用蜘蛛和瓢蟲來控制麥蚜蟲,也可以投放青蛙來控制飛蛾。
為了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在播種和收獲季節,應該選擇抗病性強的品種,并采取措施來保護小麥,同時也要采取措施來防治紋枯病和黑穗病。為了提高小麥的產量,我們需要在農田里進行有效的管理,包括深耕土壤,除去雜草,并確保小麥能夠充分地從土壤中獲取營養。
推動小麥種植技術的發展,除了農民的努力外,還需要依賴于政府的支持。為了提升小麥的市場份額,加強小麥種植者的科研能力,推廣先進的技術,積極探索和實踐,以及采取有效的措施來防治和控制小麥的病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