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偉,劉 婧
(1.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公共事務學院,安徽 合肥 230026;2.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知識產權研究院,安徽 合肥 230026)
2021年9月22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綱要(2021—2035年)》,進一步強調要加快大數據、人工智能、基因技術等新領域新業態知識產權立法進程,適應科技進步和經濟社會發展形勢需要。數字經濟背景下,短視頻成為文化產業的新興內容形態,海量用戶規模和流量數據為短視頻行業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使其迅速成為我國數字版權及網絡文創產業新的增長點。
與此同時,因數字產業新技術、新模式的不斷涌現,侵權手段更迭快速,侵權方式愈發多樣,短視頻的盜版侵權問題與產業發展如影隨形。北京互聯網法院發布的《涉短視頻著作權案件審理情況報告》(2022年4月)指出,“自2018年至2022年,北京互聯網法院受理的涉短視頻著作權案件收案數量逐年增加、增幅明顯,僅12426版權監測中心監測的涉短視頻侵權通知發送量已有上千萬,收案量增長潛力大。”(1)參見《4·26特輯丨推動數字文化產業創新發展 北京互聯網法院通報涉短視頻著作權案件審理情況》[EB/OL].(2022-04-22)[2023-03-20].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30739622295272996&wfr=spider&for=pc.如何面對技術的發展與創新對版權領域帶來的挑戰成為亟待研究和解決的問題,運用新技術優化短視頻版權保護則是數字網絡環境下有效的應對方法之一(2)賴利娜,李永明.區塊鏈技術下數字版權保護的機遇、挑戰與發展路徑[J].法治研究,2020,(4):128.。
非同質化代幣(Non-FungibleToken,文中簡稱 NFT)是存儲在區塊鏈上的數據單元,也是數字資產的唯一加密貨幣令牌,具有非同質化、自動執行、去中心化、安全可信的特征屬性,作為區塊鏈數字出版破圈的落地形式正逐漸走進大眾的視野。NFT所具備的不可分割、不可代替等技術特質,在保證數字作品稀缺性的同時遏制網絡侵權,能夠更好地保護創作者權益,打造更為健康的版權生態系統,從數字版權的確權、用權、維權、鑒權等多個維度實現賦能效果(3)李想,施勇勤.非同質化代幣技術與版權生態系統有機銜接研究[J].出版發行研究,2022,(6):70.。雖然適用于物理世界的版權法和合同法也適用于NFT生態,但已有的法律框架并不總是恰當地反映了NFT技術與參與者之間的聯系與合作(4)Megan E. Noh, Sarah C. Odenkirk, and Yayoi Shionoiri.GM! Time to Wake Up and Address Copyright and Other Legal Issues Impacting Visual Art NFTs[J]. Columbia Journal of Law &the Arts, 45 Colum.J.L.& Arts, 665(2022), pp.315-340.,NFT與短視頻相結合的版權生態協同治理思路也不甚清晰。鑒于此,本文聚焦NFT這一新興技術對短視頻產業帶來的新浪潮,結合短視頻行業的發展現狀及版權保護方面存在的問題,分析NFT技術賦能短視頻版權保護的應用優勢與風險防范,優化“NFT+短視頻”版權保護的治理路徑,探索數字化改革與法治建設的深度融合。
就NFT本身而言,需要創建者基于特定的區塊鏈網絡,采用特定智能合約對數字憑證進行一定的描述,使這份憑證能夠與特定資產產生關聯或映射,最終實現用NFT來表征資產的目的。因此,NFT本質是一個空白的數字憑證,其運行仍然是以區塊鏈的技術原理作為基礎邏輯,但也具備特色化的運行機理與技術特征。
NFT(Non-FungibleToken)被譯為非同質代幣、非同質權益憑證或者非同質通證,是基于以太坊(Ethereum)的ERC721協議、ERC1155協議等區塊鏈技術協議所發行的具有特定憑證的代幣。NFT與區塊鏈上的智能合約相關聯,從而成為特定數字文件的憑證,能夠記錄關于該數字文件的發布者、發布時間及憑證流轉信息。盡管NFT的英文名稱中有“代幣(Token)”一詞,但其本質上不是數字貨幣,而是為了使待交易的數字內容產生稀缺性、實際交易產生客體流轉性效果而設計的技術“工具”。每一個NFT都是獨一無二的,不能相互交換也不能被拆分為若干個子單位,因此被稱為“非同質化”(5)陶乾.論數字作品非同質代幣化交易的法律意涵[J].東方法學,2022,(2):71-72.。
NFT的“非同質化”,即不可分割、不可替代和獨一無二的特征,使其成為與虛擬物品掛鉤,確保其在區塊鏈的世界中只此一份的絕佳證明,這就為作品以數字形式進行在線收藏和交易提供了便利。一些作者或機構將作品數字化后上傳至NFT數字作品交易平臺,經后臺自動進行加密處理后生成帶有智能合約憑證的NFT數字作品,該過程被稱為鑄造,鑄造者即可以出售該NFT數字作品(6)王遷.論NFT數字作品交易的法律定性[J].東方法學,2023,(1):18-19.。他人購買后,智能合約將記錄此次交易,購買者將作為新的擁有者被寫入智能合約,而在交易成功后,新的購買者又將在智能合約中被記錄為該NFT數字作品的擁有者,并依據相關規定判斷是否可以再次轉售。NFT的出現使得數字作品的交易增加了一個維度,即剝離了版權權利讓渡,僅對數字作品復制件這一物品的所有權進行交易的維度,鑄造為NFT之后的數字作品復制件具有唯一性,可以在交易中實現類似實體書本買賣這種有形載體的交易效果(7)余俊緣.數字作品NFT交易的本質、規則及法律風險應對[J].科技與出版,2022,(10):104.。
區塊鏈是NFT運行的基礎。在區塊鏈中,權利和資產由代幣表示,來自現實世界或虛擬世界的資產都可以被標記化,意味著房屋、汽車、商品、信用積分或公司股票都可以被標記化。代幣具有可替代性,NFT則是獨一無二的或稀有的,無法被替代,這就是NFT有價值的原因。NFT表現為區塊鏈上一組加蓋時間戳的元數據,與存儲在網絡中某個位置的某一數字文件一樣具有唯一且永恒不變的指向性。NFT通過區塊鏈技術獲取身份標識后,可以通過鏈上交易完成轉讓,交易信息被區塊鏈賬本記錄并支持追溯,所有網絡參與者都能夠跟蹤NFT的所有權和交易歷史。而NFT之所以能夠區分于其他代幣,是因為其具有獨特的標識符或元數據,這些元數據記錄了數字資產的所有信息。實質上,NFT是區塊鏈的技術外延創新形態,同時又和所有加密通證一樣,誕生的使命就是為區塊鏈體系提供服務,無法脫離區塊鏈而單獨存在(8)Katharina Garbers-von Boehm, Helena Haag, Katharina Gruber.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Distributed Ledger Technology:With a Focus on Art NFTs and Tokenized Art. JURI committee, PE 709.737-October 2022.。
智能合約儲存于區塊鏈,是NFT運行的核心。智能合約(SmartContract)是自動執行的程序或協議,可保障合同在不借助第三方的情形下自動執行,優于傳統紙質合同的有形性和電子合同的自動性。智能合約本質上是數字形式定義的“if-then”語句,其中包含一整套指令,達到觸發的條件,可自動接收、處理、儲存和發送價值信息,使合同共識條款自動執行完成相關交易(9)Rebecca Carrol. NOTE:The Latest Technology Challenging Copyright Law’s Relevance Within a Decentralized System[J]. Fordham Intellectual Property, Media &Entertainment Law Journal,2022,33:979-1008.。NFT被寫入并存儲在智能合約中,智能合約將定義基本的銷售條款,具備了買賣雙方既直接交易,又實現雙方互信的可能。通過使用智能合約,NFT不僅可以作為保障所有權和可轉讓性的工具,還可對智能合約進行編程,將NFT鏈接到另一個數字資產,自動將NFT的任何后續銷售支付的特許權使用費發送回原始所有者。
NFT的生成、交易數據并不集中存儲于某個中心服務器,而是被分散記錄在區塊鏈的每個節點之中,具備不可分割、不可替代、可驗證、可追溯等技術特征。
一是不可分割性。NFT擁有獨特且唯一的標識,最小單位是1且不可被分割成更小的單位(10)郭全中.NFT及其未來[J].新聞愛好者,2021,(11):36-37.。NFT的不可分割特性是通過區塊鏈技術的加密算法和分布式賬本機制實現的,這確保了NFT的唯一性和稀缺性,可以用來表示任何形式的數字內容和實物資產,從而保證了所映射資產的真實所有權和交易安全性。
二是不可替代性。NFT在鑄造過程中所產生的唯一ID,也賦予其數字產品相應的稀缺性,這是其價值得以體現的基礎。NFT的元數據和完整的交易信息一經鏈上確認,便被永久儲存,這種不變性為數字版權及資產所有權保護提供了可執行方案。
三是可驗證性。NFT元數據的儲存主要采取線上和線下兩種方式,儲存在鏈上的相關元數據可直接進行身份驗證,而儲存在線下的元數據則由現在的儲存系統決定是否可以公開驗證(11)魏麗婷,郭艷,賀夢蛟.非同質化代幣(NFT):邏輯、應用與趨勢展望[J].經濟研究參考,2022,(4):134.。區塊鏈上的分布式文件系統可以通過內容標識符驗證元數據是否被篡改,從而完成對鏈上數據真實性和可靠性的驗證。
四是可追溯性。ERC-721標準作為NFT運行的首個開放標準,為讀取和寫入數據提供了清晰、一致、可靠的接口,還為用戶的數字資產在區塊鏈中提供了唯一標識符。在記錄數字資產的同時,標識了所有者的地址,為數字資產所有權的確定提供了新技術標準,通過區塊記載交易信息,使NFT及數字所有權變更有跡可循。而ERC-1155標準作為半同質化通證,能夠有效解決ERC-721標準下同時期內同質化代幣(FT)和非同質化代幣(NFT)的轉換問題,在智能合約的代幣流通過程中極大地提升了交易效率,使整體轉換流程標準可信(12)Paul Horbal. Blockchain and Smart Contract Law:U.S. and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M]. Matthew Bender &Company, 2021.。NFT從數據的生命周期最起始點開始跟蹤,再在關鍵的節點建立記憶留存下來,實現全流程的智能化追溯。
根據短視頻的制作模式,可將其分為UGC(用戶生產內容)、PGC(專業生成內容)、PUGC(專業用戶生產內容,即UGC和PGC相結合的內容生產模式)三種創作類型。PGC與PUGC模式因有專業機構的技術支撐和資金輔助,在腳本撰寫、專業運鏡、鏡頭剪輯等短視頻制作過程中凝聚團隊智慧力量,制作出的短視頻一般具有較高的獨創性,在司法實踐中通常能夠被認定為作品(13)如北京互聯網法院(2018)京0491民初1號案,北京互聯網法院審理認為,涉案短視頻雖然只有十多秒(近15秒),但不影響短視頻的獨創性,法院從作者的獨立創作和作品的創作性兩個角度進行了闡述,認為涉案短視頻具備《著作權法》下的作品構成要件,構成《著作權法》中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UGC模式則由普通網絡用戶自主拍攝、制作、上傳,可能是對身邊日常事物的拍攝分享、突發公共事件的記錄傳播、或通過剪輯切分將長視頻作品制成短視頻等,該類短視頻是否被視為作品,還需遵循個案判斷的原則對其進行認定。本文所探討的短視頻特指由短視頻創作者及專業團隊拍攝制作、體現原創思想的短視頻作品,不包括UGC模式下對長視頻作品混剪、切條而形成的二次創作型短視頻。
對短視頻作品屬性的認定是對其版權進行保護的基礎。長期以來,學界對于短視頻是否屬于著作權法意義上的作品存在爭議。202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以下簡稱《著作權法》)第三次修訂,將作品類型中的“電影作品”和“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修改為“視聽作品”,具備獨創性且能夠以有形形式復制的短視頻獲得新《著作權法》的官方認證,可納入作品范疇受到著作權法的保護。學理上的釋疑不能解決評估短視頻是否具備獨創性的全數問題,一個短視頻是否受版權保護,還需根據體裁、制作方法和制作過程逐案確定。即便在認定短視頻構成視聽作品的前提下,關于其版權歸屬的證明也并不順利。
一方面,短視頻的署名規則尚不成熟,通過署名推定短視頻的版權歸屬存在困難。署名是作者行使權利和確認身份的重要形式,因短視頻的時長較短、體量小,相較于有專業平臺輔助參與的短視頻制作團隊,UGC模式下的個人網絡用戶大多不會在創建短視頻作品時標注版權信息,初始權利信息在平臺數據、信息交互的過程中極易丟失或被篡改,導致短視頻的權屬認定受阻。短視頻的創作者和傳播者在發行和傳播作品時,為了規避潛在的版權侵權風險,可能會采用諧音、拼音、拆分漢字等手段重新命名短視頻,使短視頻上的權利信息愈發復雜不明,難以通過署名直接認定其版權歸屬。
另一方面,短視頻的權屬認定規則適用存在問題。依據《著作權法》的相關規定,電影、電視劇作品的版權明確歸屬于制作者,其他視聽作品的版權則由當事人約定,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則由制作者享有。短視頻應遵照“其他視聽作品”的權屬認定規則,版權歸屬取決于當事人的約定。然而,在UGC、PGC等各類制作模式下,短視頻的創作主體多樣,短視頻制作者的內涵及外延不甚清晰,無法有效適用當事人約定優先規則。并且,當事人的約定具有多種可能性,可能由制作者與全體創作者共有,或某一位、幾位創作者享有,在該內部約定缺乏公示方法的情況下,公眾無法知曉短視頻的版權歸屬,難以核實短視頻的傳播使用是否獲得許可(14)王遷.《著作權法》修改:關鍵條款的解讀與分析(下)[J].知識產權,2021,(2):19-20.。
現行制度框架下,短視頻平臺作為提供信息存儲空間的網絡服務提供者,沒有事先主動進行版權審查的法定義務。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2013年修訂)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以下簡稱《民法典》)的相關規定,若平臺善用“通知—刪除”規則,在接到權利人通知后及時轉送給相關網絡用戶,并根據構成侵權的初步證據和服務類型采取必要措施,就可進入免責的避風港。在傳統避風港規則的庇護下,短視頻平臺需承擔的義務有限,且完全被動,對于短視頻的版權監管能力較弱、效果不佳。
隨著信息時代的不斷發展,短視頻平臺逐漸從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的技術功能,向既提供技術、市場條件又參與經營活動內容的服務功能轉變。短視頻平臺積極主動介入管理,以設計短視頻模板、建立音樂曲庫等方式直接參與短視頻的制作和發布,并以內容付費、廣告分紅、渠道分成等手段影響短視頻的傳播活動并從中獲得經濟利益。相較于短視頻制作者、傳播者,短視頻平臺作為網絡服務的提供者和管理者,具有更強的技術能力和管理能力,在不履行事前審核義務的情形下,也可通過對網絡用戶采用限流、禁言、清理等懲處措施,實現對短視頻內容的管理和掌控。因此有觀點提出,在平臺對短視頻內容的控制力和影響力逐步增強的趨勢下,其注意義務亦應予以增加,可引入版權內容過濾義務以實現版權保護與互聯網行業發展的平衡(15)崔立紅.區塊鏈視角下互聯網平臺的版權內容過濾義務[J].山東社會科學,2022,(6):156-162.。
然而,考慮到龐大的隱性流量收益,短視頻平臺上的視頻質量是平臺的競爭資源。若平臺主動采取措施預防和制止侵權行為,可能會在作品新穎性和創造性的競爭中失去先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平臺的用戶體驗,并損失部分利益。強制履行事前審查義務的高額成本投入,使得短視頻平臺面臨巨大的資金壓力。而版權審查機制的準確、有效性尚難以保證,不僅讓小微型平臺心有余而力不足,也可能成為處于被動地位的短視頻平臺避免承擔責任的托詞。現階段,讓短視頻平臺重塑注意義務的內在動力不足,其法理基礎和司法依據仍待進一步討論和完善。
短視頻作為一種視聽形式的信息傳播媒介,向來以傳播速度快、感官效果強為主要特點,其運行過程包含著信息數據生產、存儲和消費等復雜環節。在海量信息傳播的背景下,一些侵權人制造了多重的違法途徑,短視頻作者的權利也因此面臨著巨大危機(16)梅傲,侯之帥.短視頻著作權保護的現實困境及完善進路[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6):93-94.。數字作品的易存儲、易復制、易盜用等特征導致短視頻侵權行為更為隱秘,加之互聯網媒體時代的傳播途徑繁多,使得原有的短視頻版權管理體系難以實現有效監控,短視頻的侵權糾紛多發。
短視頻侵權行為取證困難。第一,依據《民法典》第1195條規定,權利人發現侵權行為并通知網絡服務提供者采取刪除、屏蔽、斷開鏈接等必要措施時,通知要件應包括構成侵權的初步證據及權利人的真實身份信息。目前,短視頻盜版監測所使用的技術更多是在套用長視頻的核心監測技術——關鍵詞提取和視頻指紋識別(17)聶靜,程海燕.短視頻內容傳播的版權保護研究[J].中國出版,2020,(3):11.,但傳統視頻監測技術在內容小、傳播快的短視頻行業施展空間不大,權利人難以找到源頭上傳者而只能請求平臺統一刪除。在發現侵權行為—通知平臺刪除—平臺認定侵權并刪除的維權過程中,短視頻作者的權利一直處在真空狀態,待侵權行為制止時,其產生的負面影響已難以消除。第二,短視頻的權利人在發現侵權行為時,常以屏幕截圖或拍照的形式獲得證據,而在電子證據的司法認定過程中,需要當事人再次確認證據的關聯性。若侵權人及時刪除了相關信息,法院審理時難以核實相關的電子證據,增加了權利人維權的難度。
短視頻侵權易,維權成本高。實踐中,短視頻的傳播速度快、范圍廣,盜版者可使用非實名賬號在不同平臺之間反復、多次搬運短視頻。盡管盜版視頻能夠被短期下架刪除,但侵權主體分散于不同平臺,可能以不同賬號在其他平臺繼續上傳,重復侵害知識產權。根據《著作權法》規定,侵權損害賠償數額可以權利人的實際損失、侵權人的違法所得、法定賠償三個標準認定。由于短視頻侵權數量眾多,所涉及的利益較為分散,使得權利人的實際損失和侵權人的違法所得難以計算。且在損害賠償的司法確定中,短視頻領域的判賠額普遍較低。因此,在流量變現的盛行模式下,傳統訴訟途徑維權的周期較長、賠付金額較低,不能有效解決短視頻作品流量減損、利益減少等問題。由于維權成本高,權利人在面臨侵權時對訴訟維權有所遲疑。
新領域、新業態下,傳統的版權保護方式顯然已經無法滿足短視頻產業發展的需求,短視頻創作者們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如何保護其作品不被侵權。NFT因其底層技術區塊鏈所賦予的不可分割、不可篡改、可追溯等特征,將數字作品的版權信息整合到一個權威開放且不可修改的數字記錄系統中,為短視頻版權保護提供了新的思路。
從技術角度審視NFT,是一種架構在區塊鏈上,不可復制、分割、篡改的加密數字憑證,可理解為一種去中心化的虛擬資產或實物資產的數字所有權證明(18)Andres Guadamuz. The Treachery of Images:Non-Fungible Tokens and Copyright[J]. Journal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 &Practice, 2021, 16(12):1370.。因NFT的元數據能夠與現實或虛擬世界的特定物品相聯系,結合形成具有特定使用價值、以數字化形式表現的非同質化數字作品,若將NFT技術引入短視頻行業的版權治理,可為短視頻的授權機制塑造新優勢。
NFT能夠完善短視頻的署名規則,實現版權信息的可追溯。在NFT的技術支持下,短視頻的制作者首次將短視頻作品上傳至平臺時,平臺系統會向區塊鏈發送一個建立合約,各節點開始計算哈希值和隨機值,形成一個智能合約加密代碼發送至創作者的賬戶郵箱(19)Fairfield J. “Tokenized:The Law of Non-Fungible Tokens and Unique Digital Property”, (2022) 97 Indiana Law Journal 1261.。該份確權代碼等同于短視頻作品的“鏈上署名”,真實有效且無法篡改,有效避免了初始版權信息在平臺數據、信息交互的過程中毀損、滅失的風險。并且,NFT可依托于區塊鏈的分布式賬本和時間戳技術,將每一個短視頻作品的權屬信息及流轉記錄在區塊鏈上生成唯一、真實的存在性證明(20)王韻,張葉.非同質化通證技術賦能數字版權保護的應用優勢與實踐策略[J].中國編輯,2022,(8):36.,精確、敏銳地追溯初始文本,建立信息傳遞的信任機制。若版權人以外的用戶想擅自篡改或抹除短視頻作品的鏈上信息,就必須反向破解加密算法或者控制51%以上的區塊鏈節點,在技術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上遏制了盜版侵權的滋生,短視頻上的版權信息也得以追根溯源。
NFT能夠完善短視頻的權屬認定規則,利于版權信息的公開透明。NFT是基于智能合約發行在區塊鏈網絡的數字通行證,其交易場景和條件設置都以區塊鏈為底層技術架構,短視頻作品的權屬認定規則也可通過區塊鏈系統得以進一步明晰(21)Camille Brown. Coded Copyright? How Copyright Enforcenment, Remuneration, And Verification Terms In Blockchain-Enhanced Contract Models For Online Art Sales Compare To Their Traditional Counterparts[J]. Southern California Interdisciplinary Law Journal, 2022, Vol.31:617-646.。區塊鏈分布式賬本技術創造了共用價值體系,在同一網絡環境下的所有參與者同時擁有檢視短視頻作品版權信息的權限,維護了現行制度下短視頻等其他視聽作品“由當事人約定”的版權認定原則。通過激勵普通用戶入鏈,按數據、規則自動執行區塊鏈信息交互,在未引入第三方構建信用的情況下,實現身份認證、資源共享、數據交換,讓用戶能夠在鏈上查詢該短視頻作品的版權歸屬于制作者、全體合作作者、或某幾位合作作者,明晰各方主體享有的版權權利內容。因NFT共識機制的使用,短視頻作品發布和流傳過程中的權屬驗證結果被網絡中所有參與者確認后,版權的真實性才會成立,以便更好地厘清短視頻版權的歸屬問題。
NFT基于區塊鏈可驗證的數字所有權證明,可以實現不同生態的價值流動,為短視頻的版權交易創造新模式。現行版權登記周期較長,而短視頻傳播與擴散的速度極快,相較于傳統的版權登記模式,利用“時間戳”和“哈希值”來確定短視頻版權歸屬,將權利人的相關信息、作品的后續交易情況及權屬變更信息整合在區塊鏈中實時記錄和跟蹤。以此去除中心機構介入,簡化了版權登記的程序,提高了短視頻版權登記的效率和安全性,也便于短視頻作品在去中心化網絡中自由交易和流轉,賦予其更強的流通性(22)徐智,劉宴君.元宇宙視野下NFT對數字出版的提升與重塑[J].中國出版,2022,(13):34-38.。
短視頻版權交易運行的良好秩序維護,需在內容提供者、分發平臺、內容使用者等多方主體之間實現利益平衡,并最大限度地尊重和保障短視頻創作者的權益。一方面,NFT利用點對點的系統管理模式,除中心化的交易驗證及管理結構,使區塊鏈系統中的每個節點都保存一份相同的數據副本,即使某一節點出現故障,也不會影響其他節點的運作。這為短視頻的去中心化集約管理創造了條件,減少平臺或交易相對方將成本轉移給創作者一方而導致其利益受損的風險,有助于實現利益平衡。
另一方面,NFT內嵌的智能合約能夠進一步保障短視頻創作者的權益,有效提升短視頻創作者在版權交易中的話語權。智能合約是通過將業務邏輯轉換成程式的方式,在人為機制介入有限的情況下,以程式驅動且自動執行多方之間的合約,而程式所涉及的根據來源于合同當事人的合意(23)吳宥忠.NFT造富之論:數位經濟奇跡新紀元[M].中國臺灣:創見文化出版社,2022.29.。將智能合約部署于短視頻平臺,短視頻作者能夠從平臺直接獲得密鑰面向區塊鏈鏈條輸入數據,以鏈式數據結構為導向,對其進行編碼、加密、壓縮,再經P2P點對點版權交易場所進行用戶檢索和分發,由服務商對其認證并形成“共識”,將整個交易鏈連接到短視頻平臺的主體鏈上,從而實現交易驗證(24)申林,陳朋穎.區塊鏈技術對短視頻版權保護的作用探析[J].傳媒,2021,(20):57.。因此,短視頻的創作者可以和平臺靈活協商權利歸屬及利益分配,并通過智能合約內置程序的設定,保障短視頻版權人獲得作品每次使用和流轉產生的收益,確保交易的安全穩定和自動執行。
短視頻平臺作為線下與鏈上交互的首要場所,為回應使用新興技術提升短視頻內容審核效率的內生訴求,解決當下短視頻內容與主流價值觀傳播的契合問題,可利用NFT社區共識機制來構建短視頻內容規范協議和懲罰機制。在用戶群體中達成一致共識,要求其進入短視頻平臺即需遵守相關規則,若有違規行為就會自動觸發智能合約內設的懲戒機制,對該用戶采取禁言、封號等處理措施。并且,為了維護平臺價值的持續釋放和穩定獲利,確保短視頻創作者愿意將其原創作品投放至平臺并對接市場,短視頻平臺在一定程度上會主動采取措施預防和制止侵權行為,激發重塑平臺注意義務的內在動力,促進平臺責任的理性回歸。
NFT的中繼資料及其交易記錄一旦上鏈就永久保存于區塊鏈上,無法輕易篡改或刪除,既維護了NFT所映射數字作品的真實性,也為短視頻的侵權認證提供了新方案。通過NFT技術將短視頻分發給區塊鏈上的所有用戶,等同于構建了一個分布式的短視頻內容數據庫,平臺可根據這個數據庫來對短視頻展開全產業鏈的追蹤。若引發版權爭議,權利人也能夠利用區塊鏈記錄的信息數據來對短視頻作品進行確權。對于那些照搬或模仿原創短視頻創意的作品內容,則可以運用NFT內嵌的智能合約與加密技術,將原創作品所有權的權限形式和范圍寫入智能合約內置程式,并對其進行多重簽名加密,保證作品的版權歸屬清晰。
針對短視頻作品的盜版檢測,可利用NFT技術生成作品內容的唯一標識符,并進行DCI(DigitalCopyrightIdentifier,數字版權唯一標識符)登記,通過區塊鏈網絡中的各個節點使用計算單元,調用智能合約進行私鑰驗證。在源程序代碼中比對相似數據、評判相似程度,將識別出來相似度達到一定閾值的短視頻實行自動下架,同時通知短視頻的初始發布者和相似內容的作品權利人,進一步核實其權屬,以防未經授權的傳播。在侵權被證實之后,短視頻侵權者的侵權行為將被直接記錄存儲于區塊鏈失信系統,對其日后的網絡活動以及社會信用造成影響,從而達到對侵權者的約束和規制。不同于傳統的“通知—刪除”機制,通過NFT私鑰驗證的方式識別短視頻傳播過程中的侵權行為,在短視頻交易過程中出現信息篡改時,相鄰區塊的自治程序可以迅速辨別不兼容的哈希值,聯通預警程序啟動版權驗證機制,讓未經授權的短視頻作品實現自動下架刪除。這不僅保證了短視頻的版權歸屬與完整統一,還提高了版權追蹤效率,更加高效、直接地規制盜版侵權行為。
在具有較多侵權行為的重點網站中,可使用網絡爬蟲對短視頻內容進行檢測,再自動與鏈上的權利信息相匹配,對相似度較高的短視頻內容做侵權預取證,從源頭上遏制盜版的規模性滋生和傳播(25)孫靜.基于“區塊鏈+版權平臺”的原創短視頻版權保護路徑探析[J].中國出版,2022,(7):61.。當侵權行為被確認時,擁有短視頻作品版權的權利人或短視頻平臺可通過快速調用NFT版權服務中的侵權取證接口,對侵權網站進行頁面抓取取證,并生成可供第三方檢測的存證過程合理性證據,將侵權行為固化為證據進行保存。該份證據儲存于區塊鏈上,永久有效且不可篡改,符合區塊鏈電子數據取證的相關要求(26)姜臣云.區塊鏈電子數據取證技術應用于知識產權保護的價值分析與路徑探索[C].《上海法學研究》集刊,2021,(21):39.。同時也有助于解決短視頻侵權取證難、存證難、認證難的問題,提供更為適宜的維權救濟方案。
區塊鏈技術自進入大眾視野以來,便被迅速地投入到了數字版權治理領域中,為新媒體時代下短視頻作品的版權保護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NFT作為區塊鏈領域的創新型技術嘗試,基于其獨一無二、不可替代等特點為短視頻作品的授權、交易、維權創造了便利,但在科技和法律的合襯交融之間存在局限與風險。
NFT通過智能合約來標記特定數字內容,其記錄的版權信息確是獨一無二,無法被替代和篡改的,但NFT所映射的短視頻作品本身不一定具有真實性,可能存在侵權隱患。在未經授權允許的情況下,發行他人擁有版權的圖片、音視頻等權利內容的NFT數字作品可能侵犯復制權、發行權、信息網絡傳播權,在無授權許可情況下對他人擁有版權的圖片、音視頻等權利內容進行改編、匯編則有侵害改編權和匯編權的風險(27)NFT課題組,蘇宇,李懷勝,陳吉棟,李敏,馮潔語,趙精武. NFT政策研究報告[C].《上海法學研究》集刊, 2022,(11):139.。與此同時,因短視頻作品的體量輕巧、制作門檻低、參與性強,具有易存儲、易復制、易盜用、易篡改等特點,若出現盜用他人原創短視頻內容或模仿生成與他人作品實質性相似的短視頻作品上鏈傳播,將導致鏈上版權信息不具真實性且難以清理。NFT技術的唯一性特征與區塊鏈系統的可信化背書使得侵權行為帶來的損害難以消弭,給真正的原創作者造成困擾(28)黃波.非同質化代幣數字藝術作品的版權風險與防范[J].出版發行研究,2022,(6):62.。
NFT可以證明交易存在并有源頭可循,但不能驗證作品本質屬性。依據《著作權法》的相關規定,短視頻作品屬性的認定不僅需在客觀層面辨別短視頻內容與其他作品是否具有顯著區別,還要在主觀上體現創作者的個性表達,具備獨創性。NFT技術只能對短視頻作品的創作人、版權申請和注冊的時間、版權交易流轉等物理信息進行登記,無法對短視頻作品的獨創性進行鑒別,難以判斷作者的主觀層面是否具備創新性表達。換言之,當短視頻作品進行鏈上版權登記時,NFT技術與區塊鏈系統通過驗證哈希值和節點間的數據對比確認該短視頻內容與已有作品不重復,但對于作品是否具有一定的創作高度、符合獨創性的相關要求,NFT技術尚不能證明。
當短視頻內容涉嫌抄襲時,NFT依托區塊鏈技術對比可以識別到一定比例的內容重復。但在現行法律對于鏈上作品的原創性認定和鏈上抄襲的識別比例不明確的情形下,對于短視頻情節、劇情、內涵等非表達性元素的抄襲,NFT不能做出準確的原創性判別,繼而無法從法律上分辨其是否構成實質性相似。可見,NFT只能解決短視頻作品鏈上信任的問題,不能解決其上鏈之前的信任問題。為防止一些不滿足獨創性要求或非字面相似的短視頻內容,借助NFT技術的“背書”實現作品化包裝,NFT所標記和證明的短視頻作品版權的真實性仍需線下信任體系的進一步保障。
短視頻作為一種典型的通過用戶互動建構社區、形成網絡效應的媒介(29)趙雙閣,姚葉.區塊鏈技術應用于短視頻版權保護的優勢與局限[J].中國編輯,2021,(8):47.,在傳播過程中需注重短視頻平臺之間的系統性和協同性,要求各平臺之間相互協調配合以實現共存。NFT技術所架構的區塊鏈系統是由各個區塊和節點相互串聯而形成的整體性系統,不同區塊節點之間可能存在各異的算法機制和合約樣式,無法保證跨區塊鏈操作的準確性。在各平臺未達成合意,建立短視頻數據庫的情況下,平臺之間分別采用的區塊鏈系統存在鏈接局限問題。
具體而言,若每一個短視頻平臺都利用NFT技術架構了各自的版權系統,將其擁有版權的短視頻作品在不同的區塊鏈上鑄造和發行,跨鏈操作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版權系統運行的穩定性和準確性,鏈上無法互認則會導致登記在不同區塊鏈系統上的短視頻版權資源難以實現流通和共享。而短視頻版權管理系統的龐大數據量也會為NFT元數據存儲帶來新的挑戰:一是短視頻內容本身是版權管理系統中的核心數據元,作為涉及存儲空間較大的媒體數據,提供鏈上去中心化存儲方案的成本較高、可擴展性有限;二是短視頻交互中產生的數據體量巨大,使得NFT存儲容量指數不斷增長,代表NFT實際形態的媒體數據可能被存儲在鏈下服務器,具有元數據丟失、被篡改的風險,給各方操作帶來挑戰。
相較于其他文本形式,短視頻內容對于運行服務器的運算速度和存儲容量的要求更高。若NFT鏈上計算速度和儲存容量無法滿足需求,將會影響短視頻作品的上鏈進程,也難以實現短視頻平臺之間的跨鏈交易。盡管共識機制作為NFT的背后邏輯,能夠在較短時間內將不同區塊之間的數據協調一致,但在同步數據信息的過程中,時間節點的把控尤為重要。如果分布式賬本中實現狀態共識的算法不能在很短一段時間內,確定選擇記賬節點的機制,以及保障數據在全網中形成正確、一致的共識,那么將無法保證短視頻數據驗證的準確性。
在版權系統分散化的情形下,短視頻侵權的證據認定也會變得更加復雜。因短視頻作品的時間短、體量小,相較于電影、電視劇等長視頻作品,其版權流轉更加快速,涉及的權利主體更多,授權鏈條更長。在NFT跨鏈協同的應用機制未落實前,若權利人選擇在物理世界中完成權利的更迭,各平臺使用的版權系統在鏈上未及時同步數據信息,未迅速對權利的轉移作出反應,其記載的版權信息將無法與司法區塊鏈驗證平臺進行對接,難以實現電子證據的互通,有礙于NFT技術應用合規與法治建設融合。
NFT集成短視頻作品的數據信息并將其數字化,由區塊鏈網絡進行分布式資料存儲和驗證。區塊鏈的去中心化模式使得每個節點都具有高度自治的特征,無需第三方介入,在維系交易安全性和自主高效性的同時,也對短視頻領域的版權監管提出了較大的挑戰。
首先是NFT匿名生態下的追責問題。各區塊節點通過設定算法機制和編寫智能合約,利用NFT自動執行短視頻作品的版權登記、審核和發布,操作者可通過網絡地址和公鑰獲取短視頻作品,不用實名登記即享有檢視鏈上相關資訊的權限。在以去信任化為前提發展起來的數字空間里,數字身份標識能力仍需完善。匿名NFT生態使得版權管理機關在識別或追蹤真正使用者的身份信息時具有一定難度,對于短視頻侵權盜版行為的追責也難以落地。
其次是智能合約的法律爭議。NFT本身只是表述特定虛擬實體的數據,對短視頻作品的交易場景和條件設置都依托于智能合約的可編程性。智能合約的權利則存在于對這些數據的處理與利用方式之中,完全自動執行的技術特征使得合同法律框架內的合同附隨義務群和請求權體系難以適用,關于合同中止、修改和解除等制度幾乎無法實行,不能以合同的框架來處理智能合約的法律性質(30)吳燁.智能合約:通過合同的自治框架[J].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22,37(5):43-46.。加之智能合約交易過程中未設相應的監管機構,在發生短視頻版權糾紛時,由于不同的解釋標準使得對智能合約執行交易的預期不同,當事人會選擇進行風險規避,有礙短視頻版權交易的安全穩定(31)馬一德,黃運康.元宇宙空間的數字版權治理:創新價值、制度困境與調適[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3,43(1):102-104.。
最后是短視頻平臺內部的統籌控制缺失。NFT架構在區塊鏈的分布式系統中,沒有中心機構統籌控制,靠共識機制協調運營。任何關于數據的微小修改和更新都必須告知其他節點,經鏈上所有參與者合謀同意后方可進行操作,相互形成了一個多元分散式的系統,抗攻擊性強卻不夠靈活。若作者想要對短視頻內容進行刪改或編輯加工,需向短視頻平臺提出相關申請,并等待共識機制下的所有節點一致同意,否則區塊鏈項目選擇就會形成分裂,干擾作者權利的行使和保護。可以說,完全去中心化的短視頻平臺實際上沒有能力和權限審查用戶活動,無法對短視頻制作、生成和交易等行為進行有效規制,從而加大了版權監管的難度。
NFT是區塊鏈數字版權治理的有效探索方案,在短視頻版權保護方面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與廣闊的前景。面對NFT賦能下短視頻產業存在的問題,可從版權管理機制、運行模式、治理方式等著手,推動“NFT+短視頻”的有機銜接,提高技術規則與法律規范之間的耦合性。
在NFT數字化版權治理的有序推進中,需優化短視頻的版權管理機制,不斷提升版權保護的能力。一是發揮版權集體管理組織作用,完善授權許可機制。版權集體管理組織在作品的流轉過程中扮演連結各方主體、促成交易的角色,對于促進作品的使用和傳播、構建和諧有序的版權交易市場具有關鍵作用。針對短視頻作品使用音樂、畫面相對復雜的情況,集體管理組織、行業協會可以通過與短視頻平臺積極協商達成版權合作,呼吁作者或其他權利人將其版權作品存入集體管理組織的數據庫,將版權集體管理組織的認證作為權利證明,允許經過認證的短視頻作品上傳發布。以短視頻平臺事先集中授權代替短視頻創作者事后分散維權,形成先授權后使用的良好行業生態(32)參見北京互聯網法院召開涉短視頻著作權案件審理情況新聞通報會[EB/OL].(2022-04-21)[2023-03-20]. https://www.chinacourt.org/chat/chat/2022/04/id/52978.shtml.。
二是細化平臺注意義務,建立版權過濾機制。在現行制度框架下,短視頻平臺沒有事先進行版權審查的法定義務,但其作為新型網絡服務提供者,在短視頻的發行與傳播過程中對于作品的控制能力強、審核成本可控,并直接從中獲利,應具有較高的注意義務。搭建版權過濾機制的目的并非強制要求短視頻平臺履行事前審查的義務,而是督促其采取與平臺性質、技術水平、管理能力相匹配的合理措施,阻遏具有侵權嫌疑的短視頻內容擴散和傳播,盡可能減小侵權帶來的損害,保護短視頻版權人。鑒于“避風港”原則的適用,短視頻平臺可在版權人提出相關“通知”,即表明具有版權過濾的需求,并提供原始作品以供系統比對驗證之時,啟用版權過濾系統進行篩查,并對侵權作品采取“刪除”“屏蔽鏈接”等措施,完善其注意義務。在“NFT+短視頻”的版權治理模式中,以哈希值形式存在的鏈上數據信息難以完全清除,短視頻平臺可以采取將侵權作品在區塊鏈上予以斷開并打入地址黑洞的方式以達到停止侵權的法律效果(33)如杭州互聯網法院(2022)浙0192民初1008號案,杭州互聯網法院判決被告Bigverse平臺立即刪除涉案平臺上發布的“胖虎打疫苗”NFT作品,將該侵權NFT作品在區塊鏈上予以斷開并打入地址黑洞。。
三是發揮NFT技術優勢,提升版權審查質量。短視頻平臺可以采取技術控制和協議控制兩種方式,加強對上傳內容的審查,以防止用戶在平臺上發布并傳播侵犯他人版權的短視頻作品。在技術控制方面,通過構建AI識別與人工審核相結合的版權篩選機制,經過雙重篩選驗證后的短視頻作品才能被NFT標記和證明,提升技術性防范能力。在協議控制方面,短視頻平臺可以要求上傳者簽署其享有版權或已經獲得版權許可的聲明,將與權利人約定的許可方式、內容列明在雙方的協議中,并在面向于所有用戶的平臺服務條款或用戶協議里,明確各方權利義務邊界、免責及追償情形。同時通過單獨文件的形式,重點列明違規行為及相應的處罰規則,對發行方發布侵權作品時可能要承擔的法律責任進行提示,形成一種面向用戶層面的規制效應。督促使用者自覺遵守對短視頻版權保護的相關規定,從而規避信息公示不明、溝通渠道欠缺等因素造成的“一權二賣”情形下對平臺造成的損失。
在短視頻侵權糾紛多發的復雜背景下,利用NFT前沿技術打造新型業務平臺是行業發展趨勢與技術發展戰略的共同選擇。在國外,短視頻社交應用程序DiTok推出基于區塊鏈的去中心化平臺SocialFi,試圖利用區塊鏈核心技術打造一個安全高效、自主穩定的短視頻平臺;國內人民網利用區塊鏈、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前沿技術,打造了包含AI自動確權、全網侵權監測、司法梯度化維權等全流程內容保護管理的人民版權平臺。“NFT+短視頻平臺”的開拓性嘗試能夠推進跨鏈協同機制的實施,解決平臺之間的隔閡問題,為短視頻版權治理提供新思路。
在NFT數字版權新授權模式中,平臺代替了傳統出版機構成為交易規則的制定者和管理協調者,是完成短視頻作品授權的重要場所(34)王韻,張葉.非同質化通證技術賦能數字版權保護的應用優勢與實踐策略[J].中國編輯,2022,(8):38-39.。構建“NFT+短視頻平臺”的創新型業務系統,引入國家版權局、地方版權行政管理機構、公證機構、知識產權法院等核心節點,使得版權網絡中的任何節點都能完整備份鏈上的版權信息,并通過分布式賬本技術一齊維護版權源的安全性和穩定性。充分發揮區塊鏈分布式數據存儲、點對點數據傳輸的優勢,提高NFT的運算速度和可擴展性,以適應短視頻平臺龐大的數據存儲需求。因多方節點的共同參與,短視頻的原創作者、版權行政管理部門和司法保護機構能夠在各環節加強聯系,推動形成工作合力,建立起涵蓋短視頻作品登記上鏈、交易流轉、侵權監測、維權對接的全鏈路版權服務,從而實現短視頻版權的高效管理。
通過NFT版權業務平臺,用戶能夠便捷獲得每個短視頻作品的詳細信息,清楚地了解到短視頻作品的版權歸屬及流動狀況。當短視頻作品被其他用戶轉載和使用時,平臺會根據智能合約自動結算版權收益,其他用戶按照合約要求付費即可,智能合約將記錄相關使用信息,實現版權交易關鍵數據的全程追溯。因此,NFT版權業務平臺毋需再為用戶專門提供版權流轉公示服務,而應以信息可追溯為基礎,進一步明晰侵權指標框架。并對版權侵權警示機制、維權投訴機制進行完善,推動短視頻內容生產、安全交易的良性循環。
在法律與技術互動視野下,NFT版權業務平臺需要合理統籌區塊鏈的共識機制,利用跨鏈技術實現異構版權系統的互聯互通。既保證鏈上數據的完整性和不可篡改性,又對鏈外進行全網數據監測,自動識別驗證異構版權系統的盜版作品并對其進行預先存證,快速實現短視頻作品的版權登記、審核、驗證、維權等全流程線上化,提高版權保護與交易的效率。NFT版權業務平臺作為連接權利人與使用人的紐帶,還可借助多平臺運營的優勢,將文字、圖片、音樂等資源進行有效整合,打通短視頻內容素材數據庫,實現數據共享和信息集成。
在短視頻的版權治理方面,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實施不僅要求高效便捷,還需注重安全穩定。域外OpenSea、Rarible等NFT交易市場通常使用以太坊、福洛鏈等公有鏈作為區塊鏈底層基礎設施。國內的螞蟻鯨探、騰訊幻核等典型NFT交易平臺皆以聯盟鏈為運行基礎,不具備公有鏈訪問門檻低、用戶匿名、所有數據默認公開等“完全去中心化”的特征,也不同于由某一組織或企業完全掌控的私有鏈,可控性更強且信任度更高。聯盟鏈具有一定的準入標準,發布加密數字產品和訪問相關信息需通過身份驗證并獲取權限,是新業態下“NFT+短視頻”版權保護路徑的最佳選擇。
聯盟鏈基于分散式一致性算法的共識機制,具有高度集權化的節點控制。可預先指定版權集體管理組織、版權行政管理部門、司法機關等特定機構作為授權管理方,建立基于身份信任的可控區塊鏈網絡,對短視頻版權進行集中管理。并依據國家對于NFT技術應用的政策引導,遵循《著作權法》基本原理,制定聯盟鏈內的短視頻版權登記辦法:第一,推動NFT與大數據、算法技術相結合,利用算法機制對短視頻作品的內容生態進行全方位了解,構建大數據影像庫,對可能存在的侵權內容自動進行識別和判定,有效降低盜版登記風險;第二,創建并使用密鑰加密,將短視頻作品的版權信息嵌入到新的區塊中,在獲得版權審核人員的密鑰簽名后,收集鏈上各節點的校驗信息以達成共識;第三,引入以NFT關鍵值為索引的審查方式,將短視頻版權數據通過編碼改寫成一組鏈式結構的賬本數據,存儲于部分去中心化的網絡數字節點中,增加全過程透明度,提高短視頻版權審查效率。
聯盟鏈在對參與者的身份信息采集和驗證過程中注重可控化匿名。普通網絡用戶和組織通過身份驗證授權參與鏈上信息交互,聯盟鏈內部節點有限、數據不會默認公開的特征使得個人非敏感信息在適當限度內能夠被識別和追溯,滿足版權鏈上合理的匿名交易和個人信息保護的需求。通過基于聯盟鏈的去中心化身份技術以及智能合約的訪問控制技術,保障監管的同時也保護用戶隱私,不失為一種較好的方法(35)江哲豐,彭祝斌.加密數字藝術產業發展過程中的監管邏輯——基于NFT藝術的快速傳播與行業影響研究[J].學術論壇,2021,44(4):131.。聯盟鏈版權治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還緩解了區塊鏈不可更改性的技術特性與作者行使修改權等著作權利的沖突。當作者想要對已登記上鏈的短視頻內容進行刪改時,版權集體管理組織、版權行政管理部門等機構作為短視頻的授權管理方,可保證作者在需要時能夠合法合理地行使著作權利,避免出現在去中心化情形下無法找到服務提供者的尷尬局面(36)張輝,王柳.區塊鏈下網絡文學版權保護問題研究[J].法學論壇,2021,36(6):118.。
NFT本質上是一種以信任代碼為基礎的底層數據管理技術,為有效規制短視頻的侵權行為,可發揮“基于區塊鏈的糾紛解決機制”作用,將以自然語言表達的法律規則轉化為可被程序識別的代碼語言,開發平臺專屬的區塊鏈糾紛解決機制,創造“NFT+短視頻”版權維權新模式。
區塊鏈糾紛解決機制由自動執行的智能合約和去中心化組織管理的規則組成,獨立于第三方機構或中間商運行,有利于實現安全、高效和低成本的數據確權與價值傳輸(37)楊錦帆.基于區塊鏈的糾紛解決機制研究[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50(4):163-176.。具體而言,短視頻作者可與平臺約定,若發生版權爭議,先由短視頻平臺調解員進行事前調解,幫助雙方達成共識、解決爭議,避免進入冗長的訴訟維權環節。如果雙方無法達成一致意見,則由平臺基于共識機制和算法信任設計的區塊鏈糾紛解決機制進行處理。平臺將根據權利人的侵權投訴內容核驗短視頻作品首次上鏈時的合約代碼,判斷版權數據是否被篡改或損壞,自動生成可以作為侵權證明的版權流轉信息,對其進行初步侵權判定。并在糾紛解決后,觸發智能合約的執行條款,自動執行裁決。
盡管“代碼即法律”已成為數字時代的一個顯著特征,但代碼只是一種由特定數據類型和邏輯結構組成的計算機語言。關于短視頻版權價值、版權歸屬及侵權責任的認定,還需發揮司法職能作用,完善區塊鏈版權信用體系。杭州互聯網法院于2018年6月審理的華泰公司訴道同公司網絡侵權案中,首次對區塊鏈電子存證法律效力予以確認,明確該類證據的審查標準為審查來源的真實性、存儲的可靠性、內容的完整性、與其他證據相互印證的關聯度(38)參見杭州互聯網法院(2018)浙0192民初81號民事判決書。。雖然區塊鏈在證據存固、送達驗證等方面具有天然的技術優勢,但相較于國家司法機關和公證機構提供的區塊鏈存證服務,由NFT版權業務平臺或其他第三方存證平臺所提供關于短視頻侵權的區塊鏈證據,在法院認可度和采信度上則略顯單薄。
對此,可基于聯盟鏈版權治理模式,開發新的證據模塊,充分發揮共識機制效用,將法院、仲裁委、司法鑒定中心、公證處等公信機構接入NFT版權業務平臺。進一步完善短視頻版權存證、取證、示證方式,促進鏈上信任與鏈下信任的銜接、融合,提升區塊鏈電子證據的法律公信力。同時,積極推進區塊鏈牽手司法領域的探索,吸取北京互聯網法院“天平鏈”以及廣州互聯網法院“網通法鏈”等司法區塊鏈的實踐經驗,建立全國統一的人民法院區塊鏈應用體系,運用信息科技手段助力短視頻司法實踐。
愈演愈烈的數字化浪潮,推動著短視頻行業的發展與革新。NFT與短視頻的結合,能夠實現版權的權屬認證和智能溯源,為短視頻作品提供安全存儲以及真實性驗證的手段,并通過區塊鏈的數字簽名和鏈上存證,實現與電子證據應用節點的數據對接,建構起高效便捷的版權維權制度。考慮到NFT尚處于發展初期,其法律屬性和權利類型尚不明確,監管主體和監管方式也不甚明朗,在為短視頻版權保護創造機遇的同時,也可能面臨技術安全風險與版權治理難題。由是,在“NFT+短視頻”版權保護路徑的建構中,不僅需要社會共識和社會治理機制的配合,認真審視短視頻作品在版權保護進程中的現有困境并探索完善進路,還需保留中心化權力介入的可能性。形成授權—用權—維權一站式全方位版權保護管理,以推動“NFT+短視頻”版權治理能力的不斷提升,進而實現Web3.0時代版權治理體系的現代化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