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 葉
(華東師范大學蘇州灣實驗小學,江蘇 蘇州 215000)
數學作業是學生課后自主學習數學的重要途徑.數學作業的設計不僅要有效地鞏固課堂教學的重點內容,同時也要引導學生在課后有效地進行數學探究,內化數學思想方法,解決數學實際問題,培養良好的數學學習情感[1].“雙減”政策下數學作業要為學生提供多元開放的學習素材,成為學生獲得數學成長的跳板.讓學生在作業中自主探究、深入思考,在作業中不斷進步、全面發展,提升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多向思維以及創新意識.
要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科學習就必須激發學生的興趣.布魯姆認為,學生是否能成功地投入到一門學科的學習和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很大關系.那些具有強烈學習意愿,對學習內容有興趣的學生一定會比那些沒有興趣、不愿意學習的學生學得更好更快.因此優化設計有趣的數學作業,應合理滿足學生的情感需要,突破傳統單一枯燥的寫、算、記,將數學知識融入到具有創造性和趣味性的活動中,讓學生綜合運用掌握的知識、技能展現自我,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內在需求.
對于小學低年段的學生,游戲形式的學習過程可以有效地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在設計數學作業時可以嘗試以游戲的形式來實現知識的鞏固和內化,這樣充滿趣味的學習過程必然會被學生喜歡,從而點燃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熱情.
例如,在教學完“100以內加減法”之后,教師可以設計“移動火柴棒”的小游戲,通過移動一根火柴棒將錯誤的算式修改正確,游戲也不局限于實物小棒,學生可以在紙上畫出,讓同學或者老師去解答,課余回家還可以去考考爸爸媽媽.以“移動火柴棒”來鞏固100以內的加減法,過程中學生不僅收獲了數學知識,還充當了出題的小老師,發展了學生的逆向思維.
七巧板拼圖是我國一種傳統的數學游戲,外觀看似簡單的七巧板,拼裝起來卻奧妙無窮,給人無限創造和想象空間.二年級的學生初次接觸平面圖形,課上講解的圖形特征對于孩子來說可能只是枯燥乏味的知識點,思維水平還處于發展階段的他們,需要身體各種感官協同發展認知,這樣才能實現知識的形象化、具體化.設計七巧板拼圖游戲讓小學生在玩中開動腦筋,在玩中動手操作,鞏固課堂所學知識的同時提升他們的思維和創新能力.
動手操作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只有讓學生動起來,數學才能活起來.對于低年級的學生而言,他們還沒有發展到抽象思維階段,更需要借助豐富多彩、生動具體的事物去獲取知識.因此我們需要結合教材的具體內容設計一些動手實踐的作業,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感悟數學.
例如在學生認識完圖形后可以讓學生進行“有趣的拼搭”.學生通過課堂學習了解了各類圖形的基本特征,根據圖形的特征自己動手探究,設計、拼搭一些有趣的造型,這樣富有創造性的作業必然會讓學生躍躍欲試.
在“認識圓”后,要求學生能夠用圓規畫圓,但不少孩子并不能很熟練地使用圓規,因此我設計了用畫圓創造“美麗圖案”的課后作業,比起枯燥的讓學生練習畫圓,創造美麗圖案更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同時也達到了練習的目的.通過設計創造式的數學作業,讓學生在不斷嘗試中習得知識,同時提升對復雜多元化信息的處理能力.
培養學生發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數學課程的總目標之一.數學與生活息息相關,我們的數學教育是基于生活的教育,因此在設計數學作業時,應取材于生活,讓學生置身真實情景中,通過觀察、實驗發現和提出問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技能來分析和解決問題,提升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
六年級學習“利率”的時候,學生又一次地接觸到了人民幣,雖然課本中關于“利率”只有短短的一課時,但是利率在生活中的應用還是非常廣泛的.在解決問題時,對于“利率”學生只能看到一個百分數,不能理解它的實際意義.
因此我們設計應用式作業,讓學生利用假期調查了四大銀行的不同期利率,讓他們選擇一種制定一個存錢計劃,學生們很感興趣,通過計算、對比、計劃等應用過程,“利率”在學生的腦海里不再是冷冰冰的數字,同時這樣的實踐性作業,也解決了學生在解決問題時經常搞混的年利率和月利率的問題.
比如,在學完“認識時間”內容后,學生學會了觀察鐘面、讀取時間,形成了初步的時間概念.為了培養學生觀察與推理的能力,讓學生認識到珍惜時間的重要性,教師可設計應用式作業,讓學生記錄下自己的作息時間,了解自己一天做了什么事情.觀察并記錄的過程,正是學生回顧所學內容的過程,同時豐富了學生對時間觀念的認知,讓學生學會了珍惜時間.
應用式作業可以將課本中的單個知識點融入到生活中,在解決問題時運用理解知識,可以讓數學知識更加生動,因此教師要善于以實際問題的解決為重要導向,設計更多立足學生的活動式作業,讓學生在活動中明白數學其實正是基于生產、生活需要而創造或發現出來的,數學不只是抽象符號和乏味的數理計算還是無處不用、隨處可見的真實生活.
在六年級的總復習階段,學生總覺得數學知識枯燥零散,因此我設計了自行車中的數學這樣一個實踐活動,以生活中常見的有關自行車的實際問題為重要導向,讓學生運用所學的圓、比例、行程等課本知識來解決實踐問題,經歷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建立數學模型、實際應用的過程,將課本知識融入生活,在活動中獲得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思考方法.
數學不僅是自然科學和技術科學的基礎,還在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數學不是一個孤立的學科,數學作業也不應局限于數學知識,我們要打破學科的限制,突破課本的束縛,發展學生的多向思維以及創新意識,培養合格的綜合型人才.
數學不是獨立的學科,數學作業也可以沖破傳統作業的“形單影只”,一個綜合作業的完成需要學生相互配合,團隊協作,這樣的過程培養了學生溝通合作的能力,教會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選擇適合自己的部分,教會他們不逃避責任,教會他們與他人交流、配合……這些能力在以后的工作中都是不可或缺的.
例如,學生發現偌大的校園經常遇到迷路的低年級同學,校園里的指示牌對于低年級的孩子來說難理解,他們便萌發了做一個學校建筑模型的想法,教師鼓勵支持開展了“校園建筑模型拼搭”的作業.對于拼搭學生不陌生,但是想要實現建筑模型的搭建卻要融合建筑、數學、技術等多方面的學科知識.學生在操作初期大量查閱資料,進一步地了解和細化建筑模型的搭建.
學生通過制作方案繪制模型簡易結構圖,以小組形式介紹,從數據的收集、數據的處理方法、比例尺的選擇、搭建初步規劃與分工,到模型制作材料的選擇,意圖闡述整個方案的構想與可能存在的困難.通過教師和組間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組內討論、交流找到方案的不足,完善整個制作方案.在介紹與交流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針對實際情況講解模型制作所涉及到的知識,而這些知識不再屬于孤立的單一學科,而是將打破各學科之間的界限,運用各學科互動的方式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以教學樓間距的設計為例,學生在測量計算的過程中發現學校西北角教學樓前的草坪尤為潮濕,從而學習了樓間距對建筑物采光的影響,并在平面圖上尋找更為合理的樓間距.
各小組利用課前準備好的材料及工具,根據修改之后的制作方案,制作校園建筑模型.在實施制作過程中確實出現了一些困難,學生不斷地嘗試,在這樣的成長中習得了技能,充分發揮學生的創新思維和發散思維.例如學生在“如何測量教學樓高度”時遇到了困難,對于測量高度學生還比較陌生,但基于學生已有測量長度的基礎,鼓勵學生通過查閱資料.學生通過初步設想、進一步探索和細化擬定測量方案,學生自由選擇測量方法,如利用參照物法,分別對木棒和建筑物影子進行測量,按比例進行推導計算.再通過設計好的比例確定建筑模型高度.
現實問題和科學探究可以讓學生主動發問“為什么?”以及“難道沒有更好的解決方法嗎?”就一個簡單的例子,蘇教版四年級數學課本中有一節實踐活動課“怎樣滾得遠”.上完課后學生可能都知道斜坡的角度為45°時,物體滾下來的距離最遠.但是在生活中需要利用木板斜坡運東西時還是會滿臉疑惑,因此設計探究作業,讓孩子通過自主探究明白受力的原理,他們不僅學會知識,還明白在生活中怎么體現,怎么運用.將知識融于生活,在生活中探究,從而更貼切地讓學生擁有解決現實生活問題的能力.
學為中心視角下創新設計的數學作業不僅要重視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鞏固加強,還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讓數學作業多層次全方位地拓展學生視野,在感受數學本質的同時,實現讓學生用數學眼光觀察世界、用數學思維思考世界、用數學語言表達世界的目標.
數學課程應致力于實現義務教育階段的培養目標,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如何讓學有余力的孩子 “吃飽”“吃好”是每一個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合適的數學閱讀材料.
數學閱讀往往被忽視,但優秀的課外讀物往往將枯燥的數學知識、難懂的數學方法、有趣的數學思想以生動的故事呈現給學生,讓學生在閱讀中掌握知識,引發數學思考.
總之,減量提質,使學生完成作業的過程充滿創造性、趣味性和應用性.這樣,學生才能在完成作業中不斷進步、提升實踐能力以及創新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