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冬
(福建省長汀縣第二中學,福建 龍巖 366300)
作業設計是課堂教學的關鍵,也是提升教學質量的重要舉措.科學、有效的作業設計,可促進知識鞏固、高階思維發展、綜合能力提升,是落實物理核心素養的關鍵有力舉措.但受到“應試”教育理念的束縛,當前物理作業面臨著作業比重大、重復試題多、作業完成時長、作業類型單一等問題,致使物理作業“低效化”,甚至給學生帶來了沉重的負擔.面對這一現狀,相關部門頒發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對學生的作業總量、作業時長進行了明確的規定.同時,在《意見》中還倡導,將作業設計納入到教學設計中,必須指向新課改的要求,立足于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學習特點,克服機械、無效、重復和懲罰作業,使得學生在多元化、層次化、個性化作業中,實現知識的內化、技能的提升和思維的發展,真正落實物理核心素養.
受到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關于作業的認知都存在明顯的偏差、作業數量多且質量不高、作業數量和難度并無詳細規劃等,不僅沒有收到預期的效果,甚至影響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而伴隨著“雙減”政策的到來,初中物理作業設計方向也隨之改變.具體來說,集中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從題海戰術到一題多用.以往初中物理作業模式單一,作業內容也基本上是對課堂教學內容的重復.同時,在升學壓力下,教師在設計作業時常寄希望于“題海戰術”,致使學生面臨的題量大、針對性弱等.而在“雙減”視域下,倡導精簡作業數量,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為物理作業設計指明了新的方向,在保障題目質量的前提下,精簡作業數量,盡量實現一題多用、一題優用,使得學生“做一道題學會一類題”.
從單一性到多元化.傳統初中物理作業形式單一,以紙質作業為主,基本上都是為考試所服務,這種作業形式單調、枯燥,難以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而在“雙減”視域下,倡導作業多元化,作業題目類型不再局限于傳統的紙質作業中,出現了實踐題、實驗題、討論題、社會科學議題等.
從服務考試到學生全面發展.以往,作業設計存在極強的考試導向性,致使作業淪為“為考試服務的機器”.而在“雙減”視域下,作業不再為考試所服務,而是以學生發展為定向,旨在借助基礎型作業、探索型作業、開放型作業、實踐型作業等多元化的課后作業,實現學生的全方位發展[1].
一直以來,形式單一、題量大、題目枯燥都是初中物理作業的“代名詞”,面對“雙減”政策的要求,在設計物理作業時,不僅要關注作業的質量,還應關注作業形式的多元化.要達到這一目標,物理教師在設計作業之前,必須要結合教學內容,基于初中生的思維認知特點和學習習慣等,整合一切資源進行作業設計.例如,在學習完“重力”之后,在作業設計時,可以大自然中的植物為觀察對象,為學生設計觀察類作業,對藤類植物莖蔓的生長方向進行觀察,并運用所學的物理知識進行解釋;在學習完“凸透鏡成像規律”之后,就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指導學生用裝滿水的水杯觀察物體,對凹透鏡成像進行探究,用凸透鏡、鞋盒和手機,制作一個簡易的投影儀;在學習完“噪聲”之后,就鼓勵學生課下到建筑工地、繁華的商區,對噪聲污染現狀展開調查,并基于調查結果形成調查報告.如此設計物理作業,增加了物理作業的新鮮感,可最大限度喚醒學生的求知欲望,使其以更加積極主動的態度參與到物理作業探究中.
根據戴爾學習金字塔理論可知,在學生主動學習模式中,實踐學習模式占據絕對優勢.基于實踐類作業能夠促進物理知識和實踐生活之間的內在聯系,以便于強化學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其以積極主動的狀態參與到新知識探究中.鑒于此,面對“雙減”政策下的要求,教師在優化作業設計時,應聚焦物理“核心素養”的內涵,堅持“立德樹人”的目標,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實踐材料,為學生設計出切實可行的實踐型作業,使學生在走進生活、走進大自然的實踐中,感受物理知識與實際生活的內在聯系,并形成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例如,在“聲現象”教學完成后,基于本章節內容,為學生設計一項既動手又動腦的實踐型作業.通過本節課學習,基本上已經掌握了聲音的特征、傳播特質、聲源定義等,其實在我們生活中,也存在各種各樣的聲音,有令我們喜歡的音樂,也有令人討厭的聲音,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噪聲污染,接著指導學生從身邊出發,對噪聲污染進行調查,并結合所學的物理知識,提出噪聲污染的預防措施.在這一實踐性作業中,明確了噪聲污染的特性,并掌握了其控制方法,真正內化了所學知識.同時,學生的調研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等也隨之提升,真正實現了學生的全面發展[2].
實驗是物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落實知識目標,促進高階思維發展和能力提升的多項重任.鑒于此,面對“雙減”政策的要求,在優化物理作業設計時,必須要立足物理學科的特點,豐富實驗資源,為學生設計力所能及的物理實驗作業,使得學生在實驗探究作業中,深刻感受物理學科的魅力,在實驗探究中培養科學探究素養.例如,在“浮力”教學完成之后,為強化學生的物理綜合素養,設計一項探究型物理實驗作業.自主搜集實驗資料,圍繞“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開展實驗探究.在這一實驗作業中,教師并未給出實驗材料,指導學生結合所學的知識,自主思考需要準備什么材料,同時,結合所學知識,自行設計實驗步驟、開展實驗、測量和記錄數據等.最后,結合整個實驗探究過程,回答問題:結合實驗數據,物體浮力大小與哪些因素之間有關?如何用公式表示“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如此設計,使得物理作業變成知識探究之旅,徹底喚醒學生的探究欲望,也促使其在探究中高效達成知識、思維、能力、情感態度等多重目標,實現物理核心素養下的教育目標[3].
以往物理教師在設計作業時,常常局限于教材中,取材有限.這種作業模式既不符合新課改下大物理的教育觀念,也無法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鑒于此,為了真正提升物理作業的有效性,唯有樹立“大物理”的作業設計觀念,立足于教材內容又不囿于教材限制,挖物理作業內涵,為學生設計開放型作業,促使學生在“從課堂延伸到生活,從生活延伸到社會”的開放型作業中,積極主動思考,并從不同角度分析,最終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落實“雙減”的教育目標.例如,在“運動的描述”教學之后,在設計課后作業時,就以開放型為指導,結合本節課中的“參照物”,為學生設計了開放型作業:(1)有這樣一首歌曲唱到: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兩岸走.在這歌詞中,如果以江水作為參照物,竹排怎樣運動?如果以江岸作為參照物,竹排怎樣運動?如果以竹排作為參照物,江水和江岸又怎樣運動?(2)西游記中孫悟紅駕著筋斗云在天空中快速地飛行,孫悟空在飛行時是以什么作為參照物的?(3)你還能列出幾個跟參照物相關的詩句故事嗎?這一作業模式徹底打破了教材的束縛,為學生提供了更加開放的空間,使其更加具備挑戰性,可促使學生在更加開放的環境的積極主動思考中,加深了物理知識的理解,培養物理思維品質,完成物理知識的高效學習[4].
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明確指出:培養教育人和種花木一樣,必須要認識花木的特點,針對不同的情況進行針對性的施肥、澆水、培養等,在教育中亦是如此,學生的已有知識水平、認知思維水平、學習能力、學習特點等都存在顯著的差異性.面對這一現狀,傳統“一刀切”的作業設計模式顯然已經落伍,難以滿足所有學生的發展.鑒于此,在“雙減”政策下,在優化物理作業設計時,唯有堅持“因材施教”的原則,基于學生的實際情況,為其設計出層次化的物理作業,使其成為必做題、選做題和挑戰題.其中,必做題面向班級中所有學生,側重于物理基礎知識和技能,緊扣課堂教學內容,屬于一種基礎性、同步性的作業;選做題則面向班級中大部分學生,在對基礎知識進行拓展和延伸,學生可結合自己的情況進行選擇;挑戰題則面向班級中的學優生,僅限于學有余力的學生,更加關注知識的深刻理解、思維遷移等,旨在滿足這一部分學生的發展需求.例如,在“聲的世界”作業設計中遵循這一原則,為班級中學困生、學中生和學優生設計針對性的作業:必做題:(1)音調高是指的是?響度大則是指聲音的哪一個方面?(2)通常人沒有對聲音做出反應之前,貓和狗等小動物已經豎起了耳朵,這一現象說明了什么?選做題:在百米賽場上,甲乙兩個計時員為同一個運動員計時.其中,甲計時員以發令槍聲為準進行計時,乙計時員則以號令槍白煙為標準進行計時.那么甲乙兩人誰的計時更加準確?挑戰題:一位同學到山區旅游,他面對山崖喊道:我來了,他乘坐的汽車以65 km/h的速度勻速前行,他在5 s聽到了自己的回聲,則他喊這句話的時候,與對面山崖的距離為多少?如此設計作業,使其呈現出一定的梯度性,無論是班級中的學優生還是學困生,均可從中找到屬于自己的作業,最終促使所有學生在作業中獲得成長與發展[5].
綜上所述,在落實“雙減”政策時,初中物理教師應深入了解政策內涵,精準把握“雙減”政策下作業設計方向,切忌盲目設置作業,盲目創新作業,或者簡單粗暴減少作業,而是將其納入到教學設計計劃中,指向物理核心素養設計出與學情相契合的作業.借助學生喜聞樂見的作業強化物理學習情感,借助動手動腦的實踐型作業和實驗型的探究型作業內化知識,發展高階思維,借助大物理的開放型作業實現綜合發展,借助梯度型的層次化作業實現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