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俊霖


月餅起源眾說紛紜
“餅”在中國有著很長的歷史,最初的餅不僅是食物,也是用來拜祭月神的供品。不過,中秋節與月餅結合在一起的具體時間,卻無明確記述。
或許是由于起源過于久遠與模糊,于是人們賦予了月餅許多傳說,甚至將其與楊貴妃關聯起來。傳說,唐玄宗和楊貴妃一起賞月的時候,一邊看月亮一邊吃胡餅。唐玄宗說:“胡餅這個名字不好聽?!睏钯F妃望著又大又圓的月亮,順口說:“這餅很像天上的月亮啊,就叫月餅怎么樣?”唐玄宗說:“好!”從此,胡餅就叫月餅。
傳說很美,但可能并不真實。唐代詩人中的“吃貨”著實不少,打開《金唐詩》,可以看到詩人們寫下的不同韻味的賞月詩。可見,在唐代,中秋“賞月”蔚然成風,然而,這眾多的詩人雖有賞月的興致,卻沒有人提到自己曾經吃過月餅,這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但似乎也印證了唐代可能還沒有出現現代意義上的月餅,或者有類似的餅,卻未有“月餅”之名?
據說現代月餅的雛形應出現在宋代。北宋時期流行一種小吃,民間俗稱“小餅”“月團”。這種餅以小麥粉、飴糖、豬油等材料制皮,口感酥甜。餅餡有豬油丁、松子、果仁等,類似于現在的蘇式月餅和京式月餅。這種餅在當時是一種日常甜點。蘇軾在《留別廉守》詩中就曾寫到“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這里的“月”與中秋并無關系,只是說這種餅形如滿月。
兩宋之際的《東京夢華錄》中詳細記錄了宋代中秋節的各類“項目”,其中吃的方面是剛上市的螃蟹和時令水果。此外,兩宋之際鄭望的《膳夫錄》中也提到中秋夜的節令食物有“玩月羹”,這是用桂圓肉和冰糖、蓮子以及藕粉熬制成的羹。眾多記載中并沒有“月餅”的身影。
“月餅”一詞正式出現在南宋,宋末元初的學者吳自牧編著過一本筆記著作《夢粱錄》,這是一本介紹南宋都城臨安城市風貌的著作,里頭便出現了月餅的身影,不過,這種月餅和芙蓉餅、菊花餅、蟹肉包兒等眾多名點心一樣,只是一種市食小吃,而且“四時皆有,任便索喚,不誤主顧”。可見那時候的月餅,并沒有與某個特定節日關聯在一起。
同時代的周密在《武林舊事》中提到,當時南宋都城臨安有五十多種蒸食,如春繭、荷葉餅、月餅、大包子、羊肉饅頭等,“月餅”只是眾多蒸食中的一種。
與“中秋”的完美結合
至于月餅與“中秋”的結合,大致是從元明時期開始的。傳說朱元璋起義時,曾將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月餅里作為聯絡各路起義軍的工具,后來明朝建立,朱元璋便將“月餅”作為中秋節糕點賞賜群臣。此后,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流傳開來。
雖然這只是一個傳說,但說明月餅與中秋節結合的時間在元明時期并非空穴來風。萬歷年間劉若愚所編寫的《酌中志》更詳細的記載:“自初一日起,即有賣月餅者,至十五日,家家供奉月餅、瓜果……如有剩月餅,乃整收于干燥風涼之處,至歲暮分用之,曰團圓餅也。”可見,明代的中秋節祭月后,一家人便有圍坐在一起吃月餅、月果的習俗,于是,月餅的“團圓”寓意逐漸深入人心。
此外,明代田汝成所著的《西湖游覽志余》中記載:“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那時,月餅不僅代表著“團圓”,人們還將月餅作為中秋節相互饋贈的佳品,這個習俗是否起源于朱元璋,如今已無法考證,《明實錄》中也有皇帝中秋節給大臣賞賜月餅的記錄。
到了清代的康熙乾隆時期,有一位叫作潘榮陛的人,他曾經在雍正年間進入皇宮,成為一名“打工人”,乾隆十年退休,賦閑在家,于是,潘榮陛便根據自己在皇宮打工多年的經歷,按照歲時節令逐月記錄了當時京師一年四季各節令的有關習俗事務,匯編成了一本《帝京歲時紀勝》,其中在中秋節這一條中便提到“中秋,十五日祭月,香燈品供之外,則團圓月餅也?!蹦菚r候的月餅,已經與中秋和團圓無法再割舍了。
古代月餅花樣多
古代月餅的花樣也不少。明代人沈榜曾經擔任過順天府宛平縣知縣,在任期間他留心時事,根據署中檔案材料編著了《宛署雜記》,記載了當時北京地區的社會生活風俗情況,其中就寫道:“八月饋月餅: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面餅相遺,大小不等,呼為月餅。市肆至以果為餡,巧名異狀,有一餅值數百錢者。”當時的月餅已經花樣繁多,不僅有不同規格的尺寸,而且還有不一樣的形狀等,甚至還出現了數百錢一塊的豪華版月餅,至于這種奢侈的月餅是否運用了華麗的包裝,由于沒有提及,今天的人們不得而知。
明末的劉侗、于奕正在《帝京景物略》記載:“月餅月果,戚屬饋相報,餅有徑二尺者。”“徑二尺”說明月餅直徑達到了六七十厘米。這樣大的月餅當然不是一個人能吃掉的,全家共享這一個大月餅,正象征著“團圓”。此外,《萬歷嘉興府志》中也有提及:“八月望以百果為大餅名月餅,以百果和糖名俸糖,賞月達曙?!边@里面提到的也是一種大月餅,而且還是水果餡的月餅。
不過,更方便攜帶和食用的小月餅逐漸流行開來,且制作技巧不斷提高。清代知名吃貨袁枚在《隨園食單》中便記載了一種“劉方伯月餅”,劉方伯應該是袁枚的一位好友,袁枚的菜單里頭有不少都是直接以人名命名菜肴的。這種月餅的做法是:“用山東飛面,作酥為皮,中用松仁、核桃仁、瓜子仁為細末,微加冰糖和豬油兒餡,食之不覺甚甜,而香松柔膩,迥異尋常。”這種以果仁為餡料的酥皮月餅,類似于今天的五仁月餅。
在袁枚的眼中,“劉方伯月餅”味道很好,也是那個時代月餅口味中的標桿。因為他還提到過一種“花邊月餅”,袁枚評價這種月餅不在山東劉方伯之下。這種月餅以棗肉為餡,之后慢慢制作成精致的輪廓和花紋,面團的清香和棗泥的甜香經過炙烤之后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這款月餅是當時一戶明姓大戶人家的月餅,而且制作這種月餅的廚子還是女子。袁枚對于這種月餅的美味難以抗拒,他自己提到,他常用轎子去接明家的廚子到他的園子里做月餅。
而《紅樓夢》第七十六回里提到的“內造瓜仁油松瓤月餅”,所謂“內造”,就是指皇宮內所制作的月餅,至于這種以“瓜仁油松”為瓤的月餅,實際上也屬于果仁月餅的范疇。
清朝嘉慶年間,有個叫楊光輔的上海人,他編寫了一套《淞南樂府》,以詩歌的體裁形式描寫了當時上海地區的風物、歷史、掌故、物產等,其中便有寫道:“淞南好,時物薦秋香,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新谷漸登場。”一邊品嘗著桃肉餡的大月餅,一邊感受著糧食豐收的喜悅,這該是如何的愜意與滿足。
清代已有詳細記述月餅制作方法的書籍。如晚清才女曾懿在其著作《中饋錄》中有酥月餅的制作方法,其作法和如今的蘇式月餅極為類似。到了清末,中國月餅的種類已經非常多了,而各個地區的月餅也有不同的風味與口感,那么在眾多月餅當中,哪兒的月餅最好吃呢?人們可能都會認為自己家鄉的月餅最好吃。但是如果一定要挑出一款比較出眾的月餅的話,我覺得廣式月餅可能是不錯的選擇。
清末至民國初年,南京有一位叫陳作霖的著名史志學家,他寫了一本《金陵物產風土志》,這本來是詳細敘述南京歷史文化的史志,但里頭卻提到“中秋月餅,以廣東人所制為佳?!笨磥?,廣式月餅早在清末便已經聞名遐邇了!
其實,很多我們熟悉的月餅口味,出現時間都較晚。比如蓮蓉月餅是廣州“蓮香樓”出現之后才誕生的,而蓮香樓19世紀末才創立。而冰皮月餅更是出現在20世紀80 年代末的中國香港,距今不過30余年。
時至今日,月餅的品種更加繁多,而不同地域間的月餅也各具特色。然而無論怎么變化,如今的月餅,都寓意著團圓與美好,也寄托著人們對親友的思念以及對團聚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