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國華
近日,媒體披露了甘肅天水市明清時期的文物保護院落被不合規的改建工程破壞的問題。據報道,該院落尚未獲得批準就進行了改造工程,甚至被改成了一個日本風格的餐廳,給這些文物帶來了不可逆轉的傷害。盡管專家已提出整改建議,但相關部門對此事并未重視,導致修復工程施工質量不達標。
從2015年至2021年,天水市撥付的西關古城保護資金就超過8.88億元。然而,不到兩年時間,花大成本修繕的文保院落卻被“改頭換面”。很多商業進駐改造院落,成為游客消費場所。經媒體報道后,當地黨委、政府稱,成立核查組制定整改措施,跟蹤推進整改。假如早發現早解決,又如何會給文物帶來不可逆轉的傷害?文物修復,千萬不能等到“生米煮成熟飯”才重視。
從報道看,天水市秦州區相關部門授予某公司29處文保單位特許經營權,同時要求其依法履行相關流程,履行審批備案手續。但該公司并未照做,而是在業態設置、裝修改建等方面都自行其是。相關部門以“沒有收到任何報批手續”為借口,不認真履行監管職責,顯然于法無據,于情不通。何況這些文物修復并非朝夕之功,需要持續很長一段時間。在這期間,當地政府及其相關部門“裝聾作啞”,看似是文物修復方面的問題,實際上還是領導干部作風問題、思想問題,沒把上級要求當回事兒,沒把文物修復放在心上,甚至視法律如兒戲。
現實生活中,某項工作遇到困難,一旦主要領導作了批示,困難很快就會得以解決。否則,可能要拖上很長時間。因為有困難作梗,似乎誰都有冠冕堂皇的理由—“一二三”。保護文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當地政府在并不十分富裕的情況下投入8億多元予以修復,難道如此長的周期、如此重要的工作,相關領導和主管部門都抽不出時間“關注”一下?理由再多,恐怕都難以讓人相信。
當然,領導的精力畢竟十分有限,每一項工作都依靠領導來推動、來督導也許不太現實,完善制度機制才更可靠,提升執行力才更有效。但親臨督導也好,完善制度也罷,目的只有一個:把工作干好。毛澤東同志曾經說過,領導者的責任,歸結起來,主要是出主意、用干部兩件事。工作沒干好,任務沒完成,甚至出現突出問題,特別是8億多元文物修復最終卻“面目全非”,不是制度沒落實,就是干部沒用好,或者二者兼有。所以,無論從哪個方面說,當地相關領導及其主管部門都難辭其咎。
“亡羊補牢”固然可嘉,“未雨綢繆”豈不更好?如果初露端倪時,領導就格外“重視”,抓早抓小,或者問題比較嚴重時就親自督導、嚴厲問責,很可能類似問題也不會到今天這般田地。假如領導早一點督導、問責,問題解決起來恐怕也不會這么難、這么慢。而且,群眾還會有更多獲得感……所以,解決問題還是要趁早為好,抓早抓小,別等“生米煮成熟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