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軍

潼關縣秦東鎮地處陜西省關中平原東端,居陜、晉、豫三省交界,黃、渭、洛三河交匯處,是潼關古城所在地,素有“雞鳴聞三省,關門扼九州”之說。鎮域總面積68.7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98萬畝,轄4個村(社區)、7016戶。
秦東歷史遺存豐厚,人文景觀獨特,發展特色旅游經濟條件得天獨厚,榮獲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和旅游特色名鎮、省級首批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示范鎮等稱號。
近年來,秦東鎮搶抓創建國家級鄉村振興示范鎮的歷史機遇,按照“一年打基礎、三年出形象、五年基本建成”的總體設想,著力打造綠色生態大鎮、文化旅游名鎮、宜居宜業靚鎮、關河風情古鎮。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鄉村組織振興是基礎和保障。秦東鎮堅持把抓黨建促鄉村振興作為基層黨組織的重大政治任務,強化組織領導,狠抓責任落實,推動鄉村振興全面發展。
該鎮堅持把黨建引領作為推動示范鎮創建的“第一抓手”,深挖“紅色引領、綠色秦東”黨建品牌內涵和外延,建立“黨建+鄉村振興”“黨建+項目”“黨建+生態環保”等“黨建+”特色品牌,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

潼關縣秦東鎮四知村新時代實踐文明站前,村民跳起廣場舞。
示范鎮創建工作啟動后,潼關縣成立以縣委書記為第一組長、縣長為組長,各相關部門為成員的鄉村振興示范鎮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承擔資金統籌、部門協同、項目分解、任務落地、責任到人等職責;秦東鎮建立鎮黨委書記、鎮長親自掛帥的秦東鎮鄉村振興示范鎮建設工作專班,確保鄉村振興示范鎮創建工作落到實處。
此外,加強組織領導,理順工作機制,充分發揮縣級各相關部門組成的聯席會議制度,夯實示范鎮建設工作專班各項職責,強化對示范鎮建設考核指標及創建成效進行跟蹤督查,確保各項任務高標準高質量完成。
立足鎮域發展實際,高質量編制鎮區總體規劃和村莊發展規劃,調整優化空間布局,為實現全鎮高質量發展提供規劃引領和用地保障。
邀請西北綜合勘察設計院專家團隊勘察測繪,深入挖掘秦東鎮在山水環境、選址布局、街巷肌理、建筑風貌、傳統文化等方面的特色要素,全面了解秦東鎮的規劃和發展情況,做好《鎮區風貌規劃設計》《鄉村振興示范鎮建設規劃》《美麗宜居示范村“三圖一集”設計》《海綿城鎮建設規劃》《園林城鎮建設規劃》等5項規劃編制。
通過鎮域總體規劃編制,實現“路干凈、巷整潔、村優美”,讓干凈衛生成為秦東之“表”,群眾愉悅成為其“里”。
圍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對示范鎮“特色化發展”要求,結合秦東鎮獨有的文化底蘊與豐富的旅游資源,在省級重點示范鎮建設的基礎上,繼續發力文旅型特色示范鎮建設,制定了《關于推進秦東鎮鄉村振興示范鎮建設的實施方案》《秦東鎮創建國家級鄉村振興示范鎮重點任務實施方案》等方案。
該鎮把“四好農村公路”建設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經濟發展的一項民生工程,按照“規劃引領、統籌協調、重點突破、全面推進”的原則,以實現農村公路“暢、安、舒、美”為目標,在“建”上下功夫加大投資建設;在“管”上出實招,落實“四好農村路”管護責任;在“養”上下力氣,實現有路必養、養必養好;在“運”上想辦法,修建停車亭、停車場,實現物流交通全覆蓋,全力抓好“四好農村路”創建。
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深入挖掘鄉村資源稟賦、基礎條件、發展優勢等特色資源,秦東鎮將全域旅游發展理念貫穿到鄉村振興示范鎮各項工作中,在核心定位、特色產業、設施配套、文旅融合等方面發力。
秦東鎮作為全縣文旅融合發展的主戰場和主陣地,充分發揮龍頭作用,持續打造古城核心旅游區,配套建設基礎設施以及相關旅游服務設施;提升打造廉政文化教育品牌,加快建設以3A級楊震廉政教育基地為核心的楊震廉政文化綜合體,以及陜西省廉政教育基地;持續提升黃河古渡坊景區品質和影響力。
通過“非遺研學進景區、非遺演藝進景區、非遺美食進景區”3種路徑,促進非遺與文旅高度融合,在秦東鎮古渡坊景區關西書院設立中小學生研學旅行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黃河老腔研學基地,培訓秦東中心幼兒園幼兒老腔50余人,多次參加中省展演,受到社會各界一致好評。
促進非遺與文旅高度融合,利用元旦、春節、元宵節、端午節、豐收節等傳統節日,在轄區各景區開展非遺文旅演藝和歌舞類表演活動。
促進非遺與文旅高度融合,縣域內非遺美食引進景區各門店,使文旅與非遺結合,二者融合發展,把黃河文化資源轉化成具有秦東特色旅游品牌。
堅持文旅帶動三產融合發展,深化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探索嘗試村級資產提級管理,推行紅色股份,壯大集體經濟,四知、十里鋪、寺角營村黃金桃、澳洲龍蝦、瓜蔞等經濟作物種植養殖面積進一步擴大,各村軟籽石榴產業穩步發展。
桃林寨村以打造全縣首家鄉村振興示范村為目標,采取“政府+科研院校+農業企業+村集體+移民戶”投資模式,融入神話桃林、歷史桃林、文學桃林、民俗桃林等文化元素,做足桃文章,發展桃產業。
保持大抓發展、抓大發展、抓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態勢,堅定做好經濟工作,秦東鎮采取有力措施,全方位實施基礎設施、民生工程、生態建設等項目,不斷夯實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基礎。
圍繞文旅型特色示范鎮創建,堅持“項目為王、結果導向”工作理念,積極謀劃推進一批重點基礎設施補短板項目。2023年,秦東鎮計劃實施項目25個,總投資47.1億元,年度投資6.33億元,目前已完成投資2.64億元,25個項目全部開工,開工率達到100%。
積極爭取中省政策支持,用足用好中央預算內投資和專項債券兩個資金來源,目前在國家重大建設項目庫已儲備秦東鎮產業融合示范園、物流集散中心、職業教育實訓中心等7個專項債項目,總投資4.8億元;儲備中央預算內項目一個,總投資8900萬元。
圍繞“文旅帶動三產、三產融合發展”工作思路,以專班化推進招商引資,確保引得來、建得成、能收益。在做好既有項目建設的基礎上,加快推進土地征遷,為新引項目落地打好“地基”。
分別完成五礦項目部征地59 畝、濕地公園征地120畝、522項目征地190畝、西關安置小區西側征地50畝、黃河右岸生態林項目征地80.3畝;深挖“五美”秦東內涵,提出示范鎮建設“美化、亮化、綠化、硬化、氣化”五化理念,以人居環境提升、配套功能完備、發展條件全面,打造“宜居、宜業、宜商、宜游”示范鎮。
治國安邦,重在基層、在鄉村治理中,秦東鎮將高效能治理作為示范鎮創建拿得出、叫得響的經驗品牌,打造共治共建共享的鄉村振興示范鎮。
首先,數字治理激效能。投資 320萬元打造“智慧秦東”綜合指揮平臺,打造融“人、地、物、情、事、組織”管理要素為一體的網格化管理體系,對全鎮重點區域和重點人群進行可視化、精細化管理。
其次,創新工作提質效。秦東鎮創新“11345”工作法,堅持一個引領,建立一個平臺,強化三支隊伍,做好四個保障,建設“五美”秦東,以高效能社會治理全力推進“凈美、精美、秀美、和美、富美”五美秦東建設。四知村創新實施“三化同步”“十村同建”基層治理模式,四知村成功創建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和鄉村治理示范村。
最后,精神文明展風貌。用實用好“一約四會”,推進移風易俗,樹立文明鄉風,建成以“六史館”“楷模廣場”為特色元素的示范型新時代文明實踐站。
大力弘揚“秦東最美的風景是秦東人”的主旋律,開展系列評選表彰活動,挖掘宣揚先進典型、發揮榜樣無窮力量“春風化雨,德潤鄉里”的文明實踐作用更加彰顯。秦東鎮及四知村、寺角營村先后榮獲“市級文明鎮村”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