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培華
小假日大民生、小假日大經濟、小假日大制度、小假日大戰略,假日制度是保障公民休息權利、優化配置時間資源實現最佳綜合效益的基本制度,是打開消費和經濟活力的時間開關、社會有序運行的調節閥、促進生命健康幸福的加油站。
假日制度改革是發掘“時間價值”、釋放“假日效應”、創造“幸福紅利”的優化過程。我國假日制度改革歷程是一個不斷增加假日釋放幸福紅利的過程,每次改革,都是在特殊時期應對重大挑戰之策,如1999年應對亞洲金融危機,2008年因北京奧運凸顯對傳統文化自信和重視。
當前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休假制度已經10余年未變,建議下決心推進新一輪假日制度改革。
10多年來,國家發展取得新的歷史性偉大成就,許多方面發生了歷史性變革,為推動假日制度改革創造了條件。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們越來越關注工作與生活的平衡,越來越重視高品質的休假。疫情后,人們迫切需要通過休假緩解壓力,經濟發展也迫切需要刺激消費提振信心,假日制度改革面臨新窗口期。
推進假日制度改革的總體思路,要以全面落實帶薪休假制度和提升幸福感為目標。要以人民為中心,充分保障人民的休息權和推進帶薪休假制度全面落實為基本目標,充分挖掘釋放“時間價值”,努力促進全體國民健康幸福,讓人民充分享受高品質休假帶來的“幸福紅利”。將休息權作為基本權利、重要福利和幸福標志,統籌保障提升各類人群休假。
要統籌休假與國民經濟發展。休假制度是一項“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復雜系統工程,需要綜合考慮休假給生產生活學習、國家經濟發展、社會運行和社會治理帶來的綜合影響。人們對假日的期盼是“越多越好”,但假日的增加又是有剛性約束的,要與國民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國情國力相適應,需要統籌考慮對經濟和企業發展的影響。
存量優化與擴大增量相結合統籌協調各類休假。需將工作作息時間、帶薪休假以及各類假期統籌起來通盤考慮,單獨考慮公休假優化調整空間有限。我國假期總天數居于世界中等水平,符合我國國情國力。需要從國家發展戰略全局高度,對運行已久的假日制度進行客觀評估,系統研究優化假日制度。
既體現國家法律權威性又要考慮彈性和靈活性。節假日制度,是反映一個國家根本價值取向和民族精神狀態的風向標,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由國家最高權力機構制定,以國家法律形式來實施。假日制度優化調整,需要由國家總體安排,體現法律權威性。同時,由于我國地域遼闊、氣候環境差異大,人口基數大,人群地域差異大,假日制度調整也需要有一定彈性和靈活性。
建議按照“適當增量、提升福利;優化組合、盤活存量;取消調休、增強自主;保底權益、鼓勵創新”的基本原則,推進國家假日制度改革。
調整雙休日實行每月彈性休假有效增加小長假。針對長假不足突出問題,建議對現行雙休日制度予以調整,實行每月彈性休假制度,按照每月8天休息日總量不變,可以自由選擇休假:(1)鼓勵地方政府推行每月“3+5”的休假制度,將每月的前三周雙休日改為單休日,第四周連續休息五天,每年可形成12個5天大長假。如遇法定的清明節、五一節、端午節、中秋節、元旦節等,當月可連休6天。而原長假中的國慶和春節,即可連休5+3共計8天,如加上前后兩個單休日,可連休10天。(2)采取“隔周三休”制度,首周休息一天,次周休息3天,這樣可以每個月形成2個3天長假,每年形成24個3天小長假。這樣既沒有增加國家法定節假日,也沒有減少全年工作上班時間,但由于在其間進行重新排列組合,可創造出自由安排的小長假,能夠緩解集中休假帶來的諸多弊端。(3)可靈活安排工作時間的人,也可以選擇原來一周雙休不變,或者自行將雙休日調為一天,在每月湊齊4天小長假,這4天小長假可在每月的任意時間進行自主調休。既保障了公共休假制度的剛性約束,又提供了全年多個分布均衡的“三天小長假”,有助分散休假、緩解旅游高峰壓力。
增加3天休假,加到春節和五一,取消調休。假日改革的重點是進一步合理優化假日結構,但要讓人們有獲得感,還應該有假日增量來帶動現有存量的優化。建議增加3天法定假日,將全年法定休息日從115天增加至118天,通過增量讓人民收獲實實在在的福利。2天增加到春節,1天增加到五一,解決老百姓呼聲最高的兩個假日需求痛點。從而將春節3天法定假期增加至5天,加上頭尾兩個周末,春節假期延長至9天。將五一法定假期從1天變為2天。建議取消調休,避免老百姓有被拼湊假期的被剝奪感以及假期前后調休和上班日調整打亂原本的工作和生活節奏。此外,建議探索將節假日期間調休變為可以用帶薪休假沖抵,以“強制帶薪休假”組合形成長假期。

推動帶薪休假制度落實,保障人民的休息權。休假制度改革的前提是更好保障休息權,通過落實帶薪休假讓人民更能自主自由休假。制定更具操作性的制度安排和落實具體辦法,強化落實各類人員帶薪休假制度,對帶薪休假制度落實情況進行執法檢查和評估督導,追究不落實的違法責任。完善立法保障務工人員帶薪休假權益,明確不同用工形式及不同工種務工人員最低休假時間。宣傳休息權益,引導國民強化帶薪休假維權意識。依法查處用人單位違法延長工作時間等行為,切實保障職工合法休息休假權益。
縮短現行學生寒暑假時間,增設春假與秋假。建議將當前60天左右的暑假縮短至40天左右,時間放在7月中旬至8月中下旬為宜,將當前30天左右的寒假縮短至20天左右,時間放在春節前一周至春節后兩周為宜。將縮短的寒暑假時間,用于增設春秋假,建議春假安排在4月下旬左右,與五一假期合并,時長兩周左右;秋假10月上旬左右,與十一假期合并,時長兩周左右。通過全年共設4個學生長假,形成分布更加均衡、時長更加適宜的學生假日布局,不但能提高學生學習和休假的效率,而且有利于帶動家長在相近時間安排帶薪休假。配套推動做好研學旅游,推進將研學旅游納入大學生學分制度,落實景區對學生門票優惠政策,開設大學生“助旅”貸款。鼓勵用人單位要特別為已育的青年職工在中小學春秋長假期間休假創造便利條件。
鼓勵探索彈性工作制,允許優化地方性放假。鼓勵探索實施4.5天工作制度或鼓勵各地探索實行周五彈性或半天工作制,推廣“2.5天休假模式”,以便利人們根據需要安排生活和休閑。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在天氣最炎熱的7月至8月之間放一個清涼假。鼓勵探索實施父母育兒假等,鼓勵3歲以下兒童的父母,每年享受育兒假10天,3~6歲兒童父母,每年享受育兒假10天,探索配套支持積極生育的休假政策。考慮我國不同地區季節、氣候、環境和民族民俗文化差異,允許民族區域自治地方等安排地方性年節及紀念日放假安排及優化。在保障職工休息權前提下,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單位和地方,探索彈性靈活的工作模式。

因小長假、大長假而興起的旅行潮、消費潮,形成了我國獨特的假日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