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穎慧 趙雯雅

2022年7月14日,炎炎夏日,在遼寧沈陽北陵公園,市民為遮擋烈日暴曬戴著防曬帽、臉罩、手套等“全副武裝”晨練
今年夏天,全球多地拉響高溫警報,民眾生活面臨多重“烤”驗。酷熱之下,防曬市場潛力巨大,防曬用具推陳出新,普及率極高。曾被人們戲稱為“臉基尼”的防曬面罩在大街上司空見慣,遮陽傘、防曬衣也在被商家賦予“專業”屬性后成為夏日必備,款式五花八門,價格扶搖直上。
我們是否有必要通過全副武裝的方式對紫外線嚴防死守?怎樣做才是理性防曬?
每到夏天,防曬成為許多女性生活中的一項大工程,一些“嚴防死守派”更不分場合、不分時段,堅持360度無死角防曬,先涂防曬霜,再戴防曬面罩、墨鏡,穿好防曬衣,撐起遮陽傘,只要出門就全副武裝,如臨大敵。
生活在上海的范女士就是嚴格防曬的一員。“我堅持這樣的防曬方式至少十年了,最開始決定這么做,是某一天知道了人體皮膚的衰老80%源自紫外線。”范女士告訴《瞭望東方周刊》,她可能是大街上第一批戴上防曬面罩的人。
范女士是典型的城市上班族,每天朝九晚六,接觸到陽光的機會是“從家里到地鐵站、從地鐵站到公司,走路一共不到20分鐘”。
對此,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內科研究中樞神經系統免疫病的主治醫師李大偉告訴《瞭望東方周刊》:“人們多在早晚日曬不強烈的時段通勤,涂抹防曬化妝品或者使用遮陽傘、遮陽帽、遮陽鏡即可,不需全副武裝防曬。”
“當皮膚暴露在陽光下時,UVA(長波紫外線)和UVB(中波紫外線)會穿透表皮層,進入皮膚的深層組織,引發一系列反應,包括產生黑色素。”中日友好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李承旭告訴《瞭望東方周刊》,“但這個過程需要一定的時間和積累,在紫外線不是很強的情況下、單次15分鐘之內,是曬不黑的。”
紫外線對人體并非只有害處。其實,適量紫外線對人體有保健作用。“經常曝曬于強紫外線下,會增加皮膚受損和變黑的風險,但中波紫外線(UVB)同時對合成維生素D大有裨益。”李承旭說。
相關研究表明,防曬霜的SPF值(防曬系數)有量化阻止UVB的能力,使用SPF30的防曬霜,可以使皮膚合成維生素D的能力降低97.5%。換句話說,當人們不遺余力地防止陽光“侵害”皮膚時,也將身體合成維生素D的自然過程阻斷了。
對于常見的三種防曬方式,李承旭的排序是:避免日曬>物理遮擋>涂抹防曬霜。
李大偉正在研究維生素D與神經免疫疾病的關系。他告訴《瞭望東方周刊》:“許多免疫性疾病,包括一些罕見病,生活在赤道地區(日照充足)的患病人口較少,而高緯度(缺少日照)的患病人口則多得多。研究認為,這可能與日照不足導致的維生素D缺乏有一定關系。維生素D可以調節機體的固有免疫和獲得性免疫,有助于降低自身免疫病的發生和臨床復發。”
“與日照充足人群比較,日照不足而維生素D缺乏人群發生癌癥、心血管疾病、神經免疫和退行性疾病等的風險可能會增加。”李大偉說,“許多研究發現,免疫疾病患者的血清維生素D水平較健康人群普遍偏低,補充維生素D有助于控制疾病的活動度;然而人體內源性維生素D約80%在皮膚表皮合成,僅20%從食物中攝取。”這意味著,人體需要適度的日照來補充維生素D。
在最近的一次體檢中,范女士被提示“維生素D缺乏,不到20個單位,正常是在30—100(ng/ml)之間”。這個體檢結果讓她意識到,自己有可能防曬過度。之后,通過增加戶外活動和日曬,她的維生素D水平提高了,睡眠質量得到明顯改善。
維生素D的缺乏癥狀往往較為隱匿,容易被忽視。中國營養學會發布的《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科學研究報告(2021)》指出了中國人維生素D的攝入狀況:2016-2017年,6-17歲兒童青少年血清維生素D缺乏率為18.6%;2015年,18歲及以上成年人維生素D缺乏率為21.4%。1/5的人口缺乏維生素D,這和戶外活動不足密切相關。
適當增加戶外活動時間,顯然是對國人健康有益的做法,但作為皮膚衰老的最大元兇,紫外線又不能不防。因此,找到適合自己的防曬方式、避免過度防曬尤為重要。
“皮膚對紫外線的敏感程度因人而異,不同膚色的人對紫外線的反應也有所不同。”李承旭告訴《瞭望東方周刊》,“皮膚脆弱或光敏感人士應減少光暴露,以物理遮擋方式為主。”
對于常見的三種防曬方式,李承旭的排序是:避免日曬>物理遮擋>涂抹防曬霜。他表示,涂防曬霜“屬于防曬中的替補選手”。
南方科技大學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張曉東也建議,出門前應了解當天的紫外線指數——其是通過一組變化范圍在0―15的數字,來標示太陽光線中紫外線對人體皮膚可能損傷的程度。“紫外線強度分為弱、中等、強、很強和極強5個等級。指數在2以下,可以安全地進行戶外活動;指數3-7,外出時需要采取一定的保護措施,中午時間盡量找遮陰處;指數8-11及以上,應減少戶外活動,在戶外時多停留遮陰處,穿防曬服、戴遮陽帽和太陽鏡,涂抹防曬霜。”
李大偉也提到了“規避性”防曬方法,“避開紫外線指數數值高的時段和地點,如中午及下午4時之前;避開可反射紫外線、增加紫外線指數的區域,如海邊沙灘、城市高層建筑的墻面或玻璃幕墻、汽車窗玻璃等處”。
至于防曬霜,也并非SPF值越高越好。一項最新研究表明:使用UVA(長波紫外線)保護因子(UVA-PF)含量高的防曬霜,相比于 UVA-PF含量低的防曬霜,更不容易影響皮膚合成維生素D。這提示我們:可以選擇富含UVA防護成分的防曬霜。
張曉東告訴《瞭望東方周刊》,應根據皮膚狀況來選擇防曬霜,“‘油皮‘痘痘肌應避免厚重的物理防曬劑(如二氧化鈦、氧化鋅等);易過敏體質應避免化學防曬霜”。
李大偉補充說:“食物補充劑或口服藥物也可對抗光氧化損傷,如含胡蘿卜素、多酚、青石蓮提取物、益生菌、硒、大豆異黃酮、巧克力、咖啡因、必需脂肪酸等食物;維生素C/E、煙酰胺、非甾體抗炎藥、黑素細胞刺激素(α·MSH)等藥物。”
李大偉表示,一天之中,有兩個時間段適合曬太陽,第一個時段是上午9時至10時,第二個時段是下午4時至5時。“緯度和季節可能會對該時段日曬效果產生影響,但用‘影子原則來選擇曬太陽的時間段更簡單、有效。當影子的長度短于身高時,光照過強,不宜出來曬太陽。”
總之,過猶不及,根據自己的膚質和日照強度等具體情況選擇防曬措施,才是明智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