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紅燕

我跟男朋友相戀一年多,最近結婚也提上日程,一切看似順理成章地進行著,但其實我真實的感覺是,我們兩個溝通存在問題,很多時候無效溝通,沖突和矛盾非常多。
在熱戀期間,男朋友對我呵護有加,很在乎我的情緒和感受,出現問題會積極解決,但現在他變了,在出現問題后他更多的是沉默,不回應,也沒之前積極主動。我一度猜疑他是不是變心了,有一段時間會反復試探,但他要么回避討論這個問題,要么直接沉默。但是,他越回避,我越擔心,一開始我只是懷疑,爭吵越來越多,后來泛化到我們生活中的各種事情上?,F在我們變成了這種模式:爭吵,然后沉默,繼續爭吵,繼續沉默。我想去做有效溝通,但我一直不知道問題出在哪里。
文文
見字如面,我從文字中已經感受到你對親密關系中無效溝通的困擾了。兩性之間的溝通模式確實能決定親密關系的質量和長度,好的親密關系能帶來幸福的體驗,但,可想而知,低質量的親密關系帶來的煩惱會大于幸福感。但很幸運的是,你對親密關系出現的溝通問題有很好的覺察力,及時發現了溝通中的障礙,并了解到關系里那些無法解決的情緒、感受,似乎成了最大的障礙。正如你感受的一樣,溝通中最大的障礙不在于理性,而在于非理性的那些感受,這些都在人的潛意識中,無法用語言直接表達出來。
在精神分析理論中,有一個術語:移情,它的功能主要體現在關系里。舉個例子來講,在心理治療中,來訪者經常會出現一些理性無法解釋的情感,如突然的猜疑、敵對,甚至無法解釋的迎合和討好等,盡管這些情緒并非由心理治療師的言行所致,這就是移情反應。其實,來訪者這些強烈的情感來自早年經歷或者原生家庭,一直未處理好,她在碰到似曾相識的場景、類似的對待方式時,就會把童年未處理好的情緒投射到關系中。不但在心理治療中,移情也普遍發生在兩性關系中,如果通過移情投射出的情緒是負面和病態的,那么親密關系就會受到傷害。
你在跟男朋友相處中無效溝通的根本原因不是理性部分,而是那些非理性的感受,成為你們關系中的“攔路虎”。這些非理性的感受,很難言語化,來自你們各自的早年經歷。移情反應激活了那些過去未被處理好的情緒和感受,讓你們無差別地復制在當下的關系中。
你對男朋友最不滿的一點是,沒有始終如一地重視你,尤其是在平淡期,你感到被忽視,被冷落,加上男朋友的回避行為,這些跡象讓你感到他拒絕回應你的情感需求,感到被人拒絕后,你內心的不安全感出現,你似乎準備好了自己的攻擊姿態,變得苛責,開始指責他,甚至控制他的行為??吹竭@里,你察覺到了嗎?你親密關系中的一種固定化的模式躍然紙上。
你可以回顧一下,在你小時候,你的家人在情感上是不是很疏遠你?也曾經讓你感到被忽視?當時你的感受如何?你是如何去理解這種疏遠和忽視的?你是否形成跟目前類似的關系特點?同樣的視角可以去看一下男朋友的行為模式,當他看到你的暴躁情緒時,會采取沉默和回避心態,其實源自他跟父母的關系模式。我猜測可能他在原生家庭中一直承擔著處理問題的角色,這是他獲得關注的一種方式,但如果他解決不了問題,如父母的爭吵、家庭中權利的分配等,他往往感到焦慮和無能為力,慢慢習慣了以沉默來應對他無法解決的問題。
在當下的關系中,你感受到了似曾相識的挫敗和怨恨,你的指責和控制行為更像是在抗議曾經的經歷,內心的渴望是希望男朋友一直都很在乎你。而男朋友的理性和回避,并不是不愛你,只是因為他對沖突很恐懼,不知道如何去處理沖突。所以,無論正性移情還是負性移情,其實我們都在進行不同形式的愛的表達方式而已。
親密關系中雙方的溝通不暢,也許并不僅僅是當下的問題沒有解決,而是我們過去未被處理的情結或者內在的感受復現了。當不夠了解自己和伴侶的過往經歷時,尤其是那些隱藏在我們內心深處的情緒、恥感等,我們很容易懷疑對方是不愛自己了。帶著指責、懷疑甚至否定對方的姿態去溝通,無法解決問題,溝通往往沒有效果,所以,很多情侶會在經歷不斷的失望和挫敗感后,積壓越來越多的矛盾和沖突。
親密關系中雙方的人際距離會很近,近到足夠安全時,雙方內心被壓抑的感受和情緒會一點一點泄露出來,甚至有一些原生家庭創傷所引發的情緒,而這些情緒往往很負面。如果我們不了解、不尊重伴侶過去的經歷時,很容易將對方的態度和反應認為是不愛的表現。所以感情中的矛盾,并不完全是溝通方式,也可能是對方已經產生了移情心理。如果是由雙方移情心理所引起,僅僅糾結于對錯,是無法解決問題的。我們需要調整溝通的方向,了解足夠多的過往才能破局。
高質量的親密關系,需要恰如其分的自我接納和深度的自我理解。那些未被言語化的情結背后,蘊含了我們在關系里的需求和期待。當心理“盲盒”一個一個被開啟時,我們才會發現未被處理的情緒是如何影響到當下的關系,也會理解為什么總是被“渣男”“渣女”吸引。在自己出現移情反應時,能及時止損,不會無關指責自己和他人。所以,成熟的親密關系前提是,我們已經學會愛自己,也學會成熟的愛的表達方式。
愛,依然是世界上最美妙的體驗,無論如何,依然值得我們去經營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