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慧明 呂偉琦
中藥注射劑指在中醫理論指導下,應用現代工藝與方法,將中藥中所需的有效成分進行提取制備而成的一類單方或復方注射型藥物制劑[1]。與傳統中藥相比,中藥注射劑療效更顯著、起效更快。但中藥注射劑成分復雜,制備工藝和分析技術的不規范,易引發藥品不良反應[2]。老年患者由于臟器功能衰退,對藥物的藥動學和藥效學方面均有改變,故發生不良反應的風險更高[3]。柏拉圖又名排列圖,通常用于尋找主要問題,幫助尋找主要原因。本文利用柏拉圖回顧性分析119例老年患者使用中藥注射劑后不良反應的發生特點,為老年患者合理使用中藥注射劑提供參考。
自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系統上報平臺中,篩選出我院2017—2021年老年患者(年齡≥60歲)使用中藥注射劑后發生的藥品不良反應119例。其中男45例(37.82%),女74例(62.18%)。
應用excel 2003軟件,統計出發生不良反應藥品的品種、患者年齡、不良反應累及器官/系統、不良反應發生的時間、合用注射劑情況,繪制柏拉圖。
我院2017—2021年使用的中藥注射劑共10種。由圖1可見,119例不良反應中排名前三位的藥品為參麥注射劑、丹紅注射液、注射用血栓通。
由圖2可見,119例不良反應中年齡以70~74歲、75~79歲、80~84歲的患者居多。

圖2 藥品不良反應與患者年齡分布情況柏拉圖
由圖3可見,119例不良反應中累及的器官/系統以皮膚及其附件、消化系統反應、神經系統反應為主。

圖3 藥品不良反應累及器官/系統柏拉圖
由圖4可見,119例不良反應中以1~7發生的藥品不良反應多見。

圖4 藥品不良反應發生時間分布柏拉圖
由圖5可見,119例不良反應中以≥4種注射劑合用發生的藥品不良反應最多。

圖5 藥品不良反應與合用注射劑個數情況柏拉圖
中藥注射劑的主要給藥途徑為靜脈滴注與靜脈注射,不良反應發生率高于口服與外用制劑。本組資料顯示,老年患者使用中藥注射劑后發生藥品不良反應的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可能與女性患者體內激素水平有關。不良反應發生與老年患者年齡存在一定的關系,以70~84歲患者多發;發生藥品不良反應的中藥注射劑多為活血化瘀類(丹紅注射液、注射用血栓通)、補益類(參麥注射液);不良反應主要表現為皮膚瘙癢、皮疹、惡心、嘔吐、腹痛、頭暈、頭痛、抽搐等,嚴重的不良反應主要表現為呼吸困難、氣促、過敏性休克等。不良反應好發于用藥1~7天,當合并用藥超過4個時發生不良反應的概率較高。
中藥注射劑易發生藥品不良反應的主要原因:① 藥物本身具有抗原或半抗原性質,注射劑中含多種復雜甚至未知成分,中藥注射劑在制備過程中帶入的輔料對機體產生刺激,從而引發不良反應[4]。② 機體因素:不同年齡、性別對藥物的敏感性不同,老年患者對藥物的代謝相對緩慢,腎臟排泄功能不全,易造成體內物質蓄積,達到一定量時便會引發藥品不良反應[5]。③ 中藥注射劑所致不良反應的發生除與藥物自身的成分有關外,與臨床上不合理地使用這類藥物也密切相關[6]。中藥注射劑說明書較為簡單,臨床醫生經驗性用藥,缺少辨證施治,盲目聯合其他中藥注射劑或西藥注射劑。
臨床治療過程中使用中藥注射劑,特別是老年患者要詢問過敏史,在中醫理論指導下使用中藥注射劑,嚴格按照藥品說明書上溶媒種類和容量配制。減少或避免不必要的聯合使用,在搶救措施有保障的醫療機構內輸注中藥注射劑,靜脈給藥時密切觀察患者反應,一旦發生不良反應及時停藥或減量,并予對癥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