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穎 陳 旭 王 劍 許日祥
公共衛生應急隊伍是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第一現場反應人”,其應急能力的強弱直接關系到事件的處置效果甚至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安全,對其能力進行科學評估,查找短板,探索創新職業能力培訓模式,有利于提升整體應急能力,提高公共服務供給水平[1]。本文對嘉善縣衛生人員應急能力進行問卷調查,分析其能力現狀及影響因素,為我縣公共衛生應急隊伍職業能力提升提供依據。
1.1 調查對象
對2021年嘉善縣疾控中心及9家衛生院開展隨機抽樣調查,調查對象為應急小分隊成員及從事應急管理、應急處置工作的相關人員275人。
1.2 分析方法
通過文獻研究、理論分析、專家論證等方法,設計公共衛生應急人才隊伍能力指標數據集,采用主觀評價法(專家論證)與客觀檢查法(預調查)確定正式問卷,內容涵蓋基本素質、衛生應急基本理論知識、應急技能與表現等[2]。其中基本理論知識、應急能力均采取自評方式,將應急人員對衛生應急工作基本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按照不了解、不太了解、一般、比較了解、十分了解依次賦予1~5分的分值,共11個條目,總分55分;將應急人員對應急能力與表現的掌握程度按照不符合、不太符合、一般、比較符合、十分符合依次賦予1~5分的分值,共8項條目,總分45分。基本理論知識、應急能力評分均轉換成百分制后進行分析。
1.3 統計學方法 調查數據經審核后錄入Excel數據庫,應用SPSS 25.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應急能力得分)以()表示,采用大樣本u檢驗或方差分析;嘉善縣應急人員應急能力的影響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基本情況
共發放調查問卷275份,回收有效問卷275份(100%)。男71人(25.8%),女204人(74.2%);年齡:20~29歲92人(33.5%),30~39歲95人(34.5%),40~49歲74人(26.9%),50歲及以上14人(5.1%);基礎性疾病:有20人(7.3%),無255人(92.7%);職務:普通職工205人(74.5%),中層干部56人(20.4%),中心領導14人(5.1%);學歷:中專/高中及以下6人(2.2%),大專54人(19.6%),本科215人(78.2%);專業:預防醫學46人(16.7%),臨床醫學111人(40.4%),護理學83人(30.2%),衛生檢驗9人(3.3%),非醫學相關專業26人(9.5%);職稱:無25人(9.1%),初級152人(55.3%),中級79人(28.7%),副高19人(6.9%);身體素質:不符合12人(4.4%),不太符合31人(11.3%),基本符合131人(47.6%),比較符合54人(19.6%),完全符合47人(17.1%);從事應急工作時間:<1年129人(46.9%),1年~38人(13.8%),2年~33人(12.0%),5年~41人(14.9%),10年~34人(12.4%);參加過應急培訓:有202人(73.5%),無73人(26.5%);參加過應急拉練:有183人(66.5%),無92人(33.5%);參與過應急處置:有87人(31.6%),無188人(68.4%)。
2.2 衛生應急工作的基本理論知識
嘉善縣應急人員基本理論知識得分平均(60.5±13.6)分。其他得分由高到低依次為:健康教育知識(68.6±15.1)分,傳染病學知識(66.8±15.4)分,衛生學、流行病學知識(64.9±15.5)分,食物中毒知識(64.4±15.4)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法規、政策、預案等知識(62.4±16.4)分,院前急救、燒傷、事故等意外傷害知識(60.2±17.9)分,職業中毒知識(59.3±16.9)分,風險評估和管理知識(56.7±17.3)分,倫理學知識(56.1±17.3)分,心理學知識(56.0±17.6)分,核與輻射知識(50.6±18.4)分。
2.3 應急能力
嘉善縣應急人員應急能力得分平均(52.3±17.2)分。其他得分由高到低依次為:安全防護能力(55.6±19.8)分,溝通協調能力(55.3±19.1)分,心理承受和干預能力(54.4±17.6)分,應急處置能力(53.6±18.9)分,疫情監測能力(53.1±18.8)分,現場調查能力(50.8±19.6)分,風險評估、發現與管理能力(49.4±18.1)分,采樣和檢測能力(45.7±19.6)分。
2.4 應急能力影響因素分析
2.4.1 單因素分析
由表1可見,應急能力與性別、身體素質、從事應急工作時間、參加過應急培訓、參加過應急拉練、參與過應急處置密切相關。

表1 嘉善縣應急人員應急能力影響因素單因素分析
2.4.2 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由表2可見,身體素質、參與過應急處置為應急能力的正向影響因素。

表2 影響嘉善縣應急人員應急能力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應急能力是政府公共服務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更考驗政府的衛生應急能力。作為承擔政府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職能的基層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其應急隊伍與專業能力建設與評價至關重要,特別是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疫情防控時期,政府財政收入增速下降,衛生保障經費尤其是應急體系建設經費有限的情況下,查找應急人員的能力短板、有的放矢地開展培訓,才能真正提高財政投入績效。
本文對275名應急人員的調查結果顯示,其理論知識及應急能力均處于中下水平。從衛生應急工作基本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看,我縣應急隊員對各類基本知識的平均掌握情況還不夠理想,在健康教育知識、傳染病學知識和衛生學、流行病學知識得分較高,掌握程度較好,而核與輻射、心理學、倫理學、風險評估和管理等方面知識掌握程度較低。可見掌握程度不佳的知識可概括為兩類,一類是涉及不常見的應急工作內容,如核與輻射、臨床急救、災害應急等,這些事件發生頻率較低,亦或基層在處置過程中并不發揮主導作用,應急人員缺乏實際工作的鍛煉和知識經驗積累;另一類是涉及應急管理相關的新興概念及要求,如風險管理、應急倫理學知識等。這反映出當前我縣應急人員的知識結構還比較傳統,知識儲備主要圍繞常規的公共衛生應急工作。群眾日益增長的衛生服務需求發生變化,以及日益嚴峻的公共衛生形勢對我縣應急隊伍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進一步優化應急人員的知識儲備,應急人員不僅要掌握基本醫學知識,也需要使其全面、深入地掌握各方面的應急技能,以有效應對各種類型的突發事件。
從衛生應急能力與表現方面看,嘉善縣應急隊伍成員對自身能力的自評總體情況一般,其中疫情監測、心理承受和干預能力、安全防護能力較強,而采樣和檢測、風險評估、發現與管理能力等能力相對較弱。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應急隊伍內部有較為明確的分工,工作內容涉及面不廣。如應急物資的管理調配及政策建議的提出由專人負責,多數承擔現場應急工作的人員對其并不熟悉。應急工作具有一定突發性和風險性,因此應急隊伍內部應做好A/B崗的設置,當出現人員傷亡或人力不足時,能夠及時填補重要崗位的空缺,要求應急人員具備更加全面的能力,重視能力覆蓋面的拓展[3]。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身體素質、參與過應急處置為應急能力的正向影響因素。就目前開展的應急培訓和訓練項目而言,其效果是正向積極的。
綜上,建議基層應急隊伍應注重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的培養,進一步完善應急人員的培訓機制,提升應急人員的專業知識水平是提升應急隊伍能力最為有效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