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利 王偉娜 李亞瓊
1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燒傷科 450000;2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ICU 450000
燒傷泛指由熱力(如火焰、熱液、熱蒸汽、熱金屬等)造成的傷害,化學物質(酸、堿、磷等)及電流、放射線、激光等所造成的組織皮膚損害也歸入燒傷治療范疇。流行病學顯示,非戰爭年代燒傷發生率為5%~10%〔1〕。燒傷創面感染是影響燒傷創面愈合的主要因素,如何有效預防燒傷創面感染是臨床亟需解決問題〔2〕。隨著醫療技術不斷發展,燒傷創面修復方式日益豐富,紅外熱療作為一種康復理療手段在多種疾病中廣泛應用〔3〕。華英等〔4〕研究表明,除積極治療外,還需優質護理干預方可最大限度提升創面愈合效果并預防創面感染。集束化干預系指集合一系列循證治療和護理手段,指導護理人員向患者提供優質護理服務,以解決臨床護理難題的新型護理干預模式〔5〕。目前,集束化干預在燒傷患者創面愈合及預防感染中已有報道,但未見其結合紅外熱療相關報道。為此,本研究擬通過比較接受紅外熱療患者行常規護理干預與集束化干預對創面愈合及感染的影響,以期為燒傷患者臨床治療、護理提供理論依據。
選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收治的120例燒傷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簡單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分為觀察組、對照組,每組60例。納入標準:①熱力燒傷,且24 h入院治療患者;②燒傷程度為淺二度燒傷、深二度燒傷、三度燒傷患者;③無吸入性損傷患者;④患者及其家屬知情,愿意參見研究。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心、肝、腎等臟器功能障礙患者;②紅外熱療禁忌患者;③采用其他方式治療患者;④一度、四度燒傷患者;⑤自身免疫病患者;⑥合并嚴重感染性疾病患者;⑦合并精神疾病患者;⑧妊娠、哺乳期患者。觀察組中男39例,女21例;年齡20~60歲,平均(39.64±12.56)歲;燒傷部位:四肢35例、軀干25例,燒傷原因:火焰31例、熱液18例、熱蒸汽9例、熱金屬2例;燒傷程度標準〔6〕:淺二度燒傷17例、深二度燒傷33例、三度燒傷10例。對照組中男40例,女20例;年齡22~60歲,平均(39.67±12.72)歲;燒傷部位:四肢38例、軀干22例;燒傷原因:火焰33例、熱液15例、熱蒸汽10例、熱金屬2例;燒傷程度:淺二度燒傷14例、深二度燒傷37例、三度燒傷9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兩組均接受紅外熱療:患者入院經明確診斷后即用0.25 g/L醋酸氯己定溶液(生產廠家:北京麥迪海藥業有限責任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11022190,規格:50 ml×10支/盒)對創面消毒,并常規清創,以生理鹽水反復沖洗創面。再用1%磺胺嘧啶銀乳膏(生產廠家:山東健康藥業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37020451,規格:1%)涂抹創面后,以無菌紗布覆蓋創面,并用無菌敷料包扎。前3 d每天換1次藥,之后視滲出情況調整每天換藥次數,并采用遠紅外燒傷治療機(開封市康復醫用設備有限公司,HP-B型)照射創面,照射功率設為0.85 kW,工作溫度為33~37 ℃,熱源至創面高度為30~40 cm,單次照射時間為30 min,3~5次/d,具體次數視患者創面及耐受情況而定。
兩組患者均干預1個月。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護理干預:具體參照文獻〔7〕,包括心理護理、病情觀察、飲食指導、用藥護理、日常起居護理等。
觀察組患者接受集束化護理干預:①成立集束化干預小組,小組成員包括1位主任醫師、2位副主任護師、4位主管護師。主任醫師任組長,負責制定集束化干預方案,1位副主任護師負責檢索國內外近3年關于燒傷創面集束化干預文獻,以“Cluster intervention”“infrared hyperthermia”“burns”“wound healing”“wound infection”為檢索詞,檢索Pubmed、Medline數據庫,以“集束化干預、紅外熱療、燒傷、創面愈合、創面感染”為檢索詞,檢索《中國學術期刊全文數據庫》發表于2011~2019年相關文獻,采用美國Johns Hopkins證據等級和質量評定法,對篩選出的方案進行評估,并組織小組成員商議,最終形成集束化干預方案。另1位副主任護師負責實施干預計劃前對主管護師培訓。4位主管護師負責干預方案實施。②集束化干預實施:①心理護理:由于燒傷可能會留有瘢痕,患者可能存在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因此主管護師需積極和患者交流溝通,鼓勵其表達內心真實想法,宣泄不良情緒;此外,主管護師可用通俗易懂話語向患者介紹疾病相關知識、治療方式、治療效果,消除患者對疾病恐懼。②健康指導:飲食指導,初期應少量試餐,之后逐漸增加,后期多攝入高熱量、易消化、富含維生素、蛋白質類食物;起居指導,每天早晚叮囑患者保持口腔衛生,每隔2~4 h協助患者翻身,并擦拭和床面接觸皮膚,預防壓瘡,囑患者多休息,保證睡眠充足。③創面護理:①注意保持創面衛生:創面開始愈合時仍存在少量分泌物,細菌易快速繁殖,需使用中性清潔劑清洗創面,并使用抗瘢痕藥物;②避免摩擦創面:因瘢痕表面易損,治療、護理過程中不可過度摩擦,穿著柔軟、寬松衣物,下床鍛煉期間避免過度活動關節;③下床活動時間不宜過早:燒傷部位為下肢患者,因其下肢血管功能結構不完善,無法承受重力壓迫,因此建議1個月再下床鍛煉,并做好相應保護措施。④感染預防:燒傷創面感染致病菌主要為革蘭陰性菌,因此需加強病房細菌防治,保證病房濕度為50%~60%,溫度為26~30 ℃,并要求醫護人員嚴格執行無菌操作。
比較兩組患者創面愈合時間、創面愈合率、創面感染發生率、健康狀況。①創面愈合定義為觀察到創面完全上皮化所用時間。②創面愈合率〔8〕:將紅外熱療后第一次換藥面積設為創面原始面積。③健康狀況采用簡明燒傷健康量表(BSHS-A)〔9〕評估,該量表包括心理功能(30個條目)、軀體功能(20個條目)、社會關系(15個條目)、一般健康狀況(15個條目)等4個維度共80個條目,每個條目0~4分,分值越高代表健康狀況越好。

觀察組創面愈合時間(22.21±6.61)d較對照組(26.92±7.72)d短(P<0.05)。干預第7、14、21天,觀察組創面愈合率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創面愈合時間、創面愈合率比較
觀察組創面感染總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創面感染發生率比較〔n(%)〕
干預后,兩組心理功能、軀體功能、社會關系、一般健康狀況各維度評分均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各維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干預前后健康狀況比較(分,
燒傷屬于意外傷害,燒傷后皮膚功能受損形成創面,而創面修復過程貫穿于整個燒傷治療過程,燒傷程度越深,創面愈合時間越長,越容易引發創面感染,創面感染進一步發展可導致全身感染,危及生命〔8〕。因此,縮短創面愈合時間對預防創面感染極為重要〔9〕。有研究顯示,采用負壓封閉引流、生長因子敷料、組織工程皮膚等手段等修復燒傷創面效果良好,但此類醫用耗材費用昂貴,基層單位開展受限;此外,大部分燒傷患者經濟條件有限,對此類治療意愿較低〔10-11〕。
紅外熱療能加快受照射物質分子/原子核運動,從而產生熱量,使組織升溫,擴張毛細血管,促進血液循環、組織再生、物質代謝,并具有消炎、解痙、鎮痛效果〔12〕。范明枝、孫穎〔13〕報道指出,紅外熱療可促進燒傷創面愈合,結合常規換藥,大部分患者可獲得較好療效,并減輕患者經濟負擔。集束化干預為2001年由美國健康促進研究所(IHI)提出的ICU專業新名詞,系將多種分散診治、護理方法行系統化整合,從而施以有效、循證護理的干預模式,盡管提出時間較晚,但在臨床中發展迅速〔14〕。目前,集束化干預已運用于重癥胰腺炎、膿毒癥、休克等嚴重疾病救治中〔15〕。本研究將集束化干預結合至紅外熱療燒傷患者護理干預中,紅外熱療能促進燒傷創面局部毛細血管擴張,改善微循環并消除炎癥,減少創面滲出,從而加速創面愈合,在此基礎上結合集束化干預,針對性施以健康指導及創面護理進一步加速創面愈合〔16〕。紅外熱療使得創面局部升溫,創面相對干燥,抑制病原菌生長繁殖,在此基礎上結合集束化干預,嚴格要求執行無菌操作,并積極處理創面,加強營養支持等,最大限度降低創面感染率。此外,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健康狀況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說明集束化干預結合紅外熱療可改善燒傷患者心理、生理健康,促進患者康復〔17-18〕。
綜上所述,集束化干預結合紅外熱療可縮短燒傷患者創面愈合時間,降低創面感染率,并促進患者身心健康,值得臨床應用。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