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在短視頻、游戲、直播等數字化娛樂方式大行其道的今天,數字出版如何在競爭中勝出?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的互通與互鑒已成為時代共識,傳統出版如何為東西方文明的交融與發展貢獻力量?帶著這些問題,我們走訪了湖南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劉果。
劉果教授自2000 年開始從事出版工作,38 歲即獲得編審職稱,是湖南出版界獲得正高職稱最年輕者之一。她既有從事傳統出版的豐富經驗,又曾作為數字時代出版設計有限公司總編輯、副總經理率先試水數字出版。此外,她從大學到博士都以中國傳統文化為研究方向,深耕國學十余年,她又曾在美國南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州立大學開展為期兩年的交流與訪問,對東西方文化均有深厚的了解。早在2010 年,她就成功將岳麓書社的初高中歷史教材輸出韓國,這是湘版歷史教材第一次走出國門,而她也因此成為當時版權貿易輸出和引進領域的卓有成就者。
在一個微風和煦的下午,我們走進劉果教授的書房,聽她侃侃而談,如沐春風。
Q:劉教授您好,短視頻等數字化娛樂已經成為當下大多數年輕人的普遍選擇,您認為數字出版應該如何贏得競爭呢?
L:實際上你剛才提到的短視頻等,從廣義上講,也可以理解為數字出版。但狹義的數字出版則是指以數字讀物為代表的內容產品。我們的數字讀物要重獲讀者注意力,首先還是內容的創新。除了貼合時代的要求和讀者的興趣愛好之外,我們也應注意圈層化小群體的閱讀趣味以及動態場景下內容與讀者適時閱讀需求的適配。其次,我認為社會化閱讀仍然是數字閱讀產品推廣的重要方向,應借助社群生產力,實現全民閱讀推廣,共建書香社會。
Q:您對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文明都多有了解,您覺得在東西方文化的互鑒中,出版可以做哪些事情呢?
L:我認為,出版仍然是當今跨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是提升我國國際傳播力的有效路徑。早在十多年前,在韓國祥明大學擔任漢語教學的客座教授時,我發現韓國學生學習漢語的熱情很高,但是大多數漢語教材從語言學習角度編寫,較為枯燥。我注意到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沉浸式教學法,它提倡通過其他學科的學習來學習外國語言。我由此想到了當時我工作的岳麓書社出版的初高中歷史教材,將它作為韓國學生學習漢語的沉浸式教學讀本是值得嘗試的。這套教材引入韓國后受到了學生的熱烈歡迎。我舉這個例子是想說明,在跨文化交流實踐中,應該細致思考我們的產品“走出去”后怎樣讓異質文化的讀者真正有所收獲,真正能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
Q:這真是一段很有意思、也很有啟發意義的版權輸出經歷。劉教授,您既是資深出版人,又是出版研究者。在采訪的最后,我想知道您是如何看待出版在您的人生經歷中的意義。
L:轉眼之間我從事出版工作已超過20 年,它早已成為我生命的一部分。它會帶給我很多職業病,但它更多給予我的是對這一職業的由衷熱愛。我見證過出版的高潮期,也經歷過它的低谷期,無論在何時,這一熱愛都沒有改變過。我沉醉于與紙張、油墨的每一次肌膚相親,也堅定地相信,這一事業能夠讓人類的精神文明成果傳之久遠。能夠為此奉獻畢生的精力,無論作為實踐者還是作為研究者,都是非常神圣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