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川 白 舸
我國是一個多山國家,山地面積約占全國陸地面積的2/3 以上[1]。全國半數以上的城鎮都處于復雜的山地地形中。山地公園是基于山地地區獨特的地形條件和自然環境條件而建立的,需要綜合考慮地勢高低、氣候變化、生物生存等多方面的因素,與平地條件下的設計方式存在差異。
然而在當今的山地公園的開發建設中,很多開發商和設計師忽視場地原有的山地形態和空間屬性,貪大求快、貪新求異,始城市綠地建設不惜推平山頭、大興土木,導致優美的山地景觀輪廓線被破壞[2]。在研究山地公園設計時,要關注地形、功能、行為等設計要素的相互關系,找到符合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的設計策略。
“共生”的概念于1879 年首次由德國真菌學家德貝里提出,他將其定義為“不同的生物密切地共同生存”[3]。共生的范圍非常廣泛,包含在動植物以及菌類等生命體之間。如果兩個生物存在共生關系,它們一方面可借助對方的幫助來更好生存,另一方面會由于失去彼此的聯系而面臨生存威脅。
1969 年,斯科提出共生關系是生命體生命周期的重要特征。從本質上來說,“共生”是在特定環境中不同種屬的生物相互依存。
在共生理論中,共生關系的結構要素為共生單元、共生環境、共生模式[4]。共生單元是基本元素,共生環境是所有共生關系進行發展的特定環境。變化是不同事物間融合的有利因素,共生環境具有動態性,事物雙方在變化中不斷調整自我以適應對方。共生模式指共生單元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方式,決定新事物的生成。共生關系的存在,不僅體現在單元之間的物質、信息和能量的變換,還體現在形成一種共生能量,這種能量是共生關系增加的凈能量,來源于共生體對物質、信息、能量的有效生產、交換與配置。這充分表現了共生動態過程中事物的適應性和協調性[5]。
山地公園設計則是結合場地內道路、植被、地形等基礎條件,從綜合統籌的角度出發協調各個設計要素,使其產生相互交流與聯系,由于過程中人工介入較多,雖然結果明確,但不能根據條件的變化而共生調整。在共生理論的背景下,把山地公園設計看作共生環境,各個設計要素就是共生單元。山地公園設計的關鍵在于找到不同設計要素相互作用的平衡點。
地形的高低錯落造就了形態各異的山體形態和豐富的山體輪廓線,這既為山地公園設計提供了獨特的思考路徑,又對其施加了諸多限制[6]。通常,公園設計首先要從總體的功能布局方面出發,以人的需求為目標導向,分析功能內容的組成以及功能間的相互關系,使公園組織結構完整、功能配置合理有序。但山地公園設計不能遵循上述方式,應以條件各異的山地環境為基礎,思考與地形條件本身匹配的功能空間和屬性特點。其次,應為不同的功能空間尋找適合的地形空間,設計出滿足不同人群、不同活動要求的山地公園。綜上,功能空間要素與地形空間要素共生的山地公園設計,就是應從地形空間要素出發,兼顧功能空間要素,實現二者和諧統一。
山地不同區域的光照條件、植被種類以及濕潤程度等自然條件往往存在較大差異。隨著海拔增高,山地氣候、植被、土壤及整個自然地理綜合體都存在著明顯垂直分異,自下而上形成多種有相互聯系的氣候、植被以及土壤帶,特別是具有排列順序和結構,且以植被為主要標志的垂直自然帶,是山地特有的垂直生態景觀結構[7]。
因此,在設計的過程中應充分考慮自然條件的差異并科學布局。如山谷區域,由于雨水匯入,經常會形成積水和沖溝,這里適合水景的營造及水上連廊的設計;山麓區域的土壤肥沃,往往會生長大片的林地,依據林地的景觀資源可以設置森林游步道等隱秘的設計,盡可能地弱化痕跡;山脊或山頂的環境干燥,植被覆蓋少,易出現大面積的緩坡或平地,適宜設計道路系統及露營或觀景平臺[8]。
在城市空間設計是以人為本,考慮適合動物生存和棲息的環境不是重點。與之相反,大部分山地保持著原有的自然生態,大量動物依附于山地和森林的生態系統在其中長期生活,它們是山地公園設計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把動物的生存活動空間納入公園整體布局的考慮之中。
首先,對山地中生存的動物種類進行統計匯總,了解每一種動物的生活習性和活動范圍。其次,從時間、空間兩個維度分析人和動物活動在場地內的具體分布,以此為依據構建人與動物和諧共生的行為系統。在交通布局方面,應留出動物上下山的自然通道,避免因道路重合導致的交通事故;游線布置方面,繞開動物集體飲水棲息的場地,盡可能降低對其生存造成的影響;活動設計方面,應結合動物的活動區域,在一定距離的高地設置特色觀賞區,讓游客深入了解山地公園的動植物生態環境。
巴東縣隸屬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北省西南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東北部。徐家坪景區位于巴東縣主城區、長江南片區的西壤口組團,北臨長江水、南靠大面山、東接巴東城,規劃范圍面積共52.61 hm2。徐家坪景區范圍如圖1 所示,徐家坪景區總平面圖如圖2 所示。
圖1 徐家坪景區范圍(來源:作者自繪)
圖2 徐家坪景區總平面圖(來源:作者自繪)
在山地公園的功能設計與地形設計方面,應充分利用山地的地形地貌特征。基于山地空間受地形限制大、空間組織變化小等原因,對原有的地形空間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造是不科學的。
在本項目中,首先要研究徐家坪景區整體空間形態的分布情況,其次根據得出的分布結果設計整個景區的功能空間布局。
南部山頂的地形較為平坦,結合山頂景觀視野開闊的特點,設置休閑觀景性質的山頂廣場。山頂廣場設計了休憩設施,為游客提供了休息空間。廣場大片的草地定位為露天營地,能夠讓人與自然親密接觸,最大化保留山野風光的同時,也極大地滿足了游客登高望遠的心理需求。
山地空間中形成的植被覆蓋、風化表皮、等高線等自然肌理是不可多得的景觀資源,如果忽視場地現有的生態環境,隨意加入“工廠流水線”式的設計,無論對于山地的原生生態空間還是對于人類的開發建設都是一場災難。好的山地公園設計不是在限定空間內做加法,而是針對山地原有生態條件做適當的減法。
在徐家坪景區中,山地坡地上覆蓋了大面積的林地,是優質的植物景觀資源,應結合山地公園的設計需求,開發了森林公園。由于場地內的自然景觀十分豐富,設計時要盡量減少人工設計的痕跡,如林地中布置樸素的木質游步道,強化整個場地中的自然景觀屬性。在游覽過程中,一方面發揮樹林“自然氧吧”的生態療養作用;另一方面,利用徐家坪景區的生物多樣性,將森林公園打造為植物研學的科普展示園。
山地公園設計中,關注野生動物的存在是不可忽視的要素。如何合理有序地組織游客與野生動物的活動路線,以及如何結合動物行為的特點設置特色活動,是山地公園設計面臨的重要課題。
由此可以得出具體的設計策略:首先,游客的游玩路線要盡可能避免與動物的生活路線重合;其次,在動物日常棲息的區域進行設計“留白”,保留原生態的野生動物生活環境;最后,結合動物的活動場地,在最小化人類活動影響的前提下設計游玩活動。
通過對徐家坪景區野生動物構成的分析,發現場地內生活有獼猴、麋鹿、白鷴、紅腹錦雞等野生動物,它們的活動范圍以景區中部的沖溝為中心向兩側延展,日常活動主要包含在沖溝旁休息、在北部江岸邊飲水等。因此,在徐家坪景區設計中,從沖溝向北至流入長江沿線,要進行“留白”處理,為獼猴等野生動物預留出生活空間與上下山通道。利用沖溝北邊山坡的開闊視野條件,設計懸挑式觀景臺,游客可直接觀賞岸邊野生動物的生活景象。在高處不干擾動物活動的同時,為游客提供山林景、江水景、動物景三景合一的獨特觀景體驗。
地形條件以及自然風貌的復雜程度,決定了山地公園設計的多樣性。公園空間的塑造往往是生物性、氣候性、行為性等多重屬性的復合型設計,是多者共生關系的綜合運用。
而共生關系作為促進設計科學性的得力助手,能夠引導設計師去感受山地景觀、體會自然魅力,挖掘當地的生物與文化資源。本文針對山地公園設計要素的獨立化問題,整合共生理論,提出山地公園設計策略,以期為建設符合新時代要求的山地公園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