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真娜/文
創新不僅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更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是新時代人才所必須具備的一項基本素養。今天的教育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要立足學科,視野高于學科。美術教學作為當今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重要手段,在科技創新、知識創新的同時,對培養學生創新素養有著重要作用。小學階段是學生進行素養培養、行為習慣養成的啟蒙時期。面對未來的教育,作為基礎教育的美術教師,必須抓住學生這一成長關鍵時期,在課堂教學中,要不斷引導學生尋找美、發現美、創設美、展現美,提高學生的創新素養,增強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將大師的作品作為兒童欣賞與表現的一種媒介與橋梁,能引導學生“像大師一樣思考”,激活學生潛在的藝術靈性?;诖?,本文以三年級下冊《平平穩穩》一課的教學實踐為參考范本,為創新素養視域下培養學生“像大師一樣畫畫”的課堂教學實踐提供參考,以期助力小學教師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素養,提高他們的創意表現能力。
2022年版《藝術課程標準》中要求學生學會解讀美術作品,理解美術及其發展概況。每一學段需要以注重發展學生審美感知和文化理解素養的“欣賞—評述”為起點,強調發展學生藝術表現和創意實踐素養的“造型—表現”和“設計—應用”能力。由此可見,在當今創新素養視域下,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素養和創意表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美術特級教師侯令說過:“學生有繪畫的實踐能夠更好地理解和認識藝術作品,而在欣賞了藝術品之后,他們可以將作品的精華運用到自己的創作中?!毙蕾p和創造是難以截然劃分的,兩者是互相影響、互相促進的。在以往的日常教學中,教師通常將欣賞和創作分開,學生在欣賞了大量優秀作品的同時,并沒有“代入式”地思考:這幅畫是怎么畫出來的?特別是抽象畫的欣賞與創作。
陳丹青在《退步集》中說道:“少兒習畫,是否懂得,有無訓練,都不重要,關鍵是給他看好的東西。”作為基礎教育階段的美術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多給孩子與大師對話的機會,在欣賞中感悟,在實踐中體驗,在體驗中升華,讓學生在動靜交融中獲得美的感受與體驗。引導學生“像大師一樣畫畫”,從作品中感受大師抽象作品的畫法、構圖、設色等,并模仿大師的思維方式,進行相應的創作實踐,對提高學生的創新素養具有重要意義。這包含了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欣賞”,二是“實踐”。
構圖能力是體現美術感知能力和美術造詣的重要因素,構圖即“章法”或“布局”,良好的構圖能升華繪畫作品。在人教版小學美術教材中,涉及構圖知識的有三年級下冊《平平穩穩》、四年級下冊《主體與背景》《聚聚散散》、五年級下冊《學構圖》四課。
《平平穩穩》是教材中的正式學習構圖的第一課,屬于“造型—表現”學習領域,主要知識點是“對稱與均衡的形式”?!皩ΨQ”和“均衡”均能使畫面“平平穩穩”。教學要求教師圍繞題材,提煉主題,進行相關教學。基于美術課程的性質和三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學生在二年級已掌握“對稱圖形”的平穩特征,本課通過欣賞、分析生活中與美術作品中的對稱與均衡,引導學生從“圖形”到“形式”的知識遷移,掌握“對稱與均衡”兩種構圖形式,感受平穩畫面帶來的美感。學生結束這一課的學習之后,應充分掌握“造型—表現”的美術知識、技能和思維方式,能夠采用平面、立體或動態等多種表現形式進行繪畫實踐,表達自我的思想和情感。
在具體的教學環節,要分別從“賞析作品”“解決難點”兩個方面展開。
“對稱形式”指的是中線兩側的圖形在大小、形狀、距離等方面完全相同,形成對稱的形式。課堂中,通過欣賞富中奇的國畫作品《大鵬古城墻的印象》和庫淑蘭的剪紙作品《剪花娘子》,引導學生認識畫種,感受不同題材的大師作品,欣賞巧妙運用對稱的形式創作的美感畫面,理解“對稱形式”能使畫面平穩。
“均衡形式”指的是中線兩側的圖形并不完全相同,但能保持一種量的平衡,形成均衡的形式。通過展示藝術大師畢加索油畫作品《鏡前少女》,引導學生注重觀察比較,區分對稱與均衡兩種形式的差別,理解“均衡形式”也能使畫面感覺平穩。
從美術教學的本質來看,美術教學本身屬于一個多元化的教學過程,在教學時,需要從教學的本質出發,遵循多元,培養個性,讓學生能夠從美術的學習中獲取更大的拓展空間,提升審美能力及認知水平。
對稱和均衡給畫面帶來平穩美感,但是兩者是有差異的。相比“對稱”,“均衡”這一概念對于學生來說過于抽象,不易理解。掌握“均衡”對于小學生來說,難度較大,因此必須以美術作品為媒介,選擇相宜的作品,利用課堂中短暫的時間,引導學生欣賞、分析、了解作品,認識大師,對信息進行邏輯推理。尤其是要運用對比教學,引導學生充分掌握對稱與均衡形式的概念,領略對稱和均衡給畫面帶來的平穩美感,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信息轉換能力,拓展學生思路,在身臨其境中形成審美趣味和欣賞能力。
巴爾扎克曾經說過:“藝術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積驚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蓖ㄟ^大師的作品激活孩子潛在的藝術靈性,能引導孩子從大師的藝術精神及作品中汲取營養,在作品探索中獲取知識,用充滿童真的眼睛去發現美、感受美。
在《平平穩穩》這課中,要將“引導學生認識、理解對稱與均衡形式給畫面帶來平穩美感”作為本課的重點,但是如何將對稱與均衡運用到美術創作中,對于孩子有一定難度,因此可以將這個設為本課的難點。為解決這一難點,需要通過鞏固新知和領悟方法這兩點進行。
在教學過程中引入“蹺蹺板”這一生活中常見的問題,以游戲問答的形式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并總結出使畫面均衡的三個小方法:改變數量、改變距離和改變形狀。通過實踐探究,解決本課重難點,鞏固新知,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和圖像表達能力。
但是,僅僅靠蹺蹺板的圖示,學生難以真切感知作品畫面的均衡美感。因此,在學生掌握均衡形式的方法后,還可以通過欣賞法國后印象主義畫派畫家保羅·塞尚的油畫作品《靜物》、齊白石國畫作品《螃蟹》和畢加索系列油畫作品,引導學生判斷畫作的構圖形式,理解均衡形式給畫面帶來的平穩美感,提高學生判斷、推理的思考能力。孩子們經過問答探究、判斷構圖等形式,充分掌握均衡形式這一課堂新知,再進行相關實踐,能極大鞏固學習成果。
在實踐環節中,通過微課示范,運用相同元素拼貼出不同形式的平穩畫面,將構圖方式、材料選擇、色彩搭配等知識滲透在畫面創作中,如圖1所示,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掌握本課所學內容。引導學生采取合作完成的形式,在創作過程中學會溝通與合作,體驗造型活動的樂趣,提高學生合作能力和圖像表達能力。
在展評環節中,通過展示法國作家馬蒂斯作品與學生作品,引導學生觀察比較,找出自己作品與馬蒂斯作品的共同點,貼近大師距離,創作出與大師心靈相通的美術作品,如圖2所示。

圖2 對稱與均衡形式學生作業
馬蒂斯的經典作品與兒童純真質樸的美術作品在某些方面是共通的。本次作業選取馬蒂斯的作品元素,讓學生進行重組拼貼練習,能讓學生走近大師,與大師對話,為學生和藝術大師之間搭建一座溝通的橋梁,在傳承與創新中推進文化理解。俗話說:“一百個讀者就有一百個哈姆雷特?!闭n堂上豐富的大師元素,也在孩子們手中創造出異彩紛呈的平穩畫面。
美術欣賞過程是一個積極主動的創造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欣賞者對藝術作品進行了重新構建,換句話說,欣賞和創造是難以截然劃分的,兩者是互相影響、互相促進的。
在教學過程中,不應讓孩子按照自己所欣賞的畫生搬硬套地去畫,而是提倡孩子們自我表現和表達。在這種創作欲望的推動下,讓孩子借鑒名畫的創作方法,然后像大師一樣自由地繪畫,更好地表現自己的生活,表現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見,這就是“站在大師的肩膀上”繪畫[1]。
英國藝術史家恩斯特·漢斯·約瑟夫·岡布里奇在《世界美術之旅》書中曾說:“一個人永遠不能窮盡對美術的探究,他會在其中不斷發現新的東西。偉大的作品,在每次欣賞時,看上去的手法都不同。它們好像與活生生的人一樣,令人揣摩不透。美術本身是一個令人興奮不已的世界,有著它本身獨特的法則和神奇的境界。[2]”
在時代快速發展下,對學生素質的要求也不僅僅停留在美術“雙基”的層面上了,而要以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為目的教授學生學會創作的方法。通過探究大師作品,體驗大師思考方法,讓每一位同學在完成作業中擁有更多樣的感官體驗,能豐富學生美術知識儲備,推動學生美術素養及創新能力的提升。
在新課標改革的環境下,教師應把創造知識、探究世界的過程轉變為今天的教和學的過程,也就是說,讓孩子創造著長大,而不是讓他長大了再創造。美術創作也是如此,只有通過正確的引導,賦予學生自己消化、感受、體驗的機會,重視學生對美術創作活動的主動參與和投入以及創作后的積極反饋。學生只有利用他們所能利用的感知通道來對藝術進行全方位、多層面的探究,靜中有動,使藝術欣賞活動與藝術表現活動有機結合起來,才能實現能力素養的全面綜合發展。■
引用
[1] 司尚晨.美術欣賞教學中文化滲透途徑探微[J].新教育,2021(8):46-47.
[2] 衛宇晶.小學低年級學生創造力培養在美術教學中的實踐與思考——以小學美術一年級“我的太陽”為例[J].新教育,2023(S1):1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