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弦樂,唐愛群
(豐縣人民醫院兒二科,江蘇 徐州 221700)
黃疸是新生兒常見的癥狀,主要是因體內膽紅素代謝水平超出正常范圍,病因復雜多樣,患兒常表現為鞏膜、黏膜及皮膚黃染的現象。新生兒黃疸分為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對于大部分生理性黃疸無需過多干預,調整喂養方式可以自行消退;而病理性黃疸若未及時干預,會發展為高膽紅素血癥,損害新生兒的中樞神經,嚴重者甚至引發腦癱,影響新生兒的生長發育,因此需要及時治療[1]。藍光照射是常用的治療新生兒黃疸的方案,可將脂溶性膽紅素轉化為水溶性的異構體,使膽紅素不經過肝臟的處理,可通過尿液、膽汁等形式快速排出體外,但光療時間越長,患兒脫氧核糖核苷酸(DNA)受損的風險越高,而DNA 受損可影響其生長發育;且光療反應達到一定水平不會再因照射強度及時間的增加而增強,因此需給予輔助治療以促進患兒恢復[2]。茵梔黃口服液是臨床上治療黃疸的常用藥物,其為純中藥制劑,短期內能夠減少膽紅素的重吸收,但起效較慢,具有一定的治療局限性[3]。雙歧桿菌三聯活菌片是常用的微生態制劑,口服后能直接補充正常生理性細菌,調節腸道菌群,增強新生兒腸蠕動,保持腸道環境呈酸性,降低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抑制直接膽紅素分解為間接膽紅素;還可防止新生兒出現腸道疾病,促進營養吸收,提高免疫力[4]?;诖?,本研究旨在探討新生兒黃疸采用雙歧桿菌三聯活菌片聯合常規藍光照射、茵梔黃口服液治療的效果,為臨床治療新生兒黃疸提供依據,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0 年1 月至2023 年1 月豐縣人民醫院收治的80 例新生兒黃疸患兒,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40 例。對照組患兒日齡5~17 d,平均(10.34±0.33) d;男患兒19 例,女患兒21 例;體質量2 400~4 100 g,平均(3 457.24±281.25) g;順產20例,剖宮產20 例。觀察組患兒日齡4~18 d,平均(10.35±0.32) d;男患兒20 例,女患兒20 例;體質量2 300~4 200 g,平均(3 469.24±279.86) g;順產18 例,剖宮產22 例。兩組患兒日齡、性別、體質量、生產方式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可比。納入標準:符合《新生兒黃疸診療原則的專家共識》[5]中的相關診斷標準;胎齡≥ 37 周者。排除標準:合并肝、腎器官功能損害的新生兒;對此次研究所使用治療藥物存在過敏反應;因先天性膽紅素代謝異常、肝炎綜合征等導致的膽紅素水平異常者等。本研究經豐縣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且患兒法定監護人均對本研究知情后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兩組患兒均給予保暖、藍光照射、改善缺氧、營養支持、糾正水與電解質紊亂等常規治療。對照組患兒同時采用茵梔黃口服液[北京華潤高科天然藥物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11020607,規格:每支裝10 mL(含黃芩苷0.4 g)]治療,利用滴管或針筒喂藥,5 mL/次,2 次/d;在對照組常規治療和服用茵梔黃口服液的基礎上,觀察組采用雙歧桿菌三聯活菌片(內蒙古雙奇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S19980004,規格:0.5g/片)治療,碾碎后溶于溫熱牛奶中沖服,0.5 g/次,2 次/d。兩組患兒均連續治療5 d。
1.3 觀察指標①臨床療效。治療后,各項實驗室指標恢復到正常水平,新生兒皮膚黃疸情況消失即為顯效;治療后,各項實驗室指標有明顯下降,新生兒皮膚黃疸情況有所消退即為有效;治療后,各項實驗室指標無明顯變化,新生兒皮膚黃疸情況無變化或反彈即為無效[5],治療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②膽紅素水平。比較兩組患兒血清總膽紅素水平,在治療前及治療1、3、5 d 后,取患兒靜脈血3 mL,提取血清(離心條件:3 000 r/min,10 min)采用氧化法檢測血清膽紅素水平。③炎癥、免疫功能指標。采血與提取血清方式同②,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方法檢測治療前后血清C-反應蛋白、轉鐵蛋白的變化情況。采用酵母多糖花環實驗檢測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紅細胞免疫黏附促進因子和紅細胞免疫黏附抑制因子水平。④不良反應。記錄兩組患兒治療期間皮疹、發熱、胃腸道反應等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本研究數據均經SPSS 21.0 統計學軟件計算,計數資料(臨床療效、不良反應發生率)以[ 例(%)]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血清膽紅素、炎癥和免疫功能指標水平)均證實服從正態分布,以(±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多時間點比較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兩兩比較采用SNK-q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兒臨床療效比較對照組、觀察組患兒治療總有效率分別為80.00%、95.00%,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兩組患兒黃疸血清膽紅素水平比較與治療前比,治療1、3、5 d 后兩組患兒血清膽紅素水平均逐漸降低,且觀察組降低幅度更大,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3 d 后比,△P<0.05。
表2 兩組患兒血清總膽紅素水平比較(μmol/L,±s)
表2 兩組患兒血清總膽紅素水平比較(μmol/L,±s)
注:與治療前比,*P<0.05;與治療1 d 后比,#P<0.05;與治療
?
2.3 兩組患兒炎癥、免疫功能指標比較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兒血清C-反應蛋白、紅細胞免疫黏附抑制因子水平均顯著降低,且觀察組降低幅度更大;轉鐵蛋白、紅細胞免疫黏附促進因子水平均顯著升高,且觀察組升高幅度更大,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炎癥、免疫功能指標比較(±s)
表3 兩組患兒炎癥、免疫功能指標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P<0.05。
?
2.4 兩組患兒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觀察組患兒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為17.50%,對照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為12.50%,觀察組較高,但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兒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例(%)]
黃疸是新生兒時期常見病癥之一,該疾病病因包括膽紅素代謝障礙、肝細胞處理膽紅素能力障礙、膽汁排泄異常等。有研究表明,新生兒身體器官尚在發育階段,消化道內無足夠有益菌完成膽紅素代謝,且由于其胃腸道功能較弱,腸道內菌群沒有完全建立,胃腸蠕動緩慢,不能促進體內膽紅素水解為尿膽原排出,未結合的膽紅素被腸道吸收到又進入循環,從而使新生兒膽紅素常處于較高水平,加重黃疸程度[6]。茵梔黃屬于中藥制劑,包含黃芩、梔子、茵陳等中藥成分,可發揮促進腸道蠕動、膽汁分泌、保護肝膽、利尿等作用,起到退黃效果,但改善腸道功能療效一般[7]。
雙歧桿菌三聯活菌片可以直接向患兒腸道內補充正常的生理細菌,修復生物屏障,對腸道中致病菌進行抑制,促進有益菌群繁殖生長,提高腸道蠕動能力,促進體內膽紅素水解,從而降低患兒體內血清膽紅素水平[8]。本研究中,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患兒的治療總有效率更高,治療1、3、5 d 后血清膽紅素水平均更低,提示雙歧桿菌三聯活菌片應用在治療新生兒黃疸臨床療效顯著,可以降低新生兒體內血清膽紅素水平,加快黃疸消退,促進患兒康復。
C-反應蛋白是機體在應激狀態下由肝臟產生的急性時相蛋白,新生兒免疫系統不成熟,病原菌易侵入機體,可通過破壞紅細胞和抑制葡萄糖醛酸轉移酶的活性加重新生兒黃疸的病情,患兒機體C-反應蛋白水平明顯升高;轉鐵蛋白是由肝臟合成的球蛋白,能夠運輸紅細胞所釋放的鐵及經由消化道吸收的鐵,在能量或蛋白質攝入不足時很快下降,是評價營養狀況的良好指標,隨著患兒病情的加重而下降[9]。紅細胞可增加機體對免疫復合物的清除能力,通過膜上的C3b 受體識別和免疫黏附而降解免疫復合物,免疫黏附促進因子能提高紅細胞C3b 位點的活性,而抑制因子能抑制紅細胞C3b 位點的活性,但膽紅素是一種有害的毒性物質,會加速紅細胞衰老,并對C3b 位點活性進行抑制,從而抑制紅細胞的免疫功能,因此新生兒黃疸的嚴重程度可引發患兒出現不同程度的紅細胞免疫功能障礙[10]。本研究中,治療后觀察組患兒血清C-反應蛋白、紅細胞免疫黏附抑制因子水平均低于對照組,轉鐵蛋白、紅細胞免疫黏附促進因子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分析其原因為,益生菌能夠改善患兒腸道內菌群平衡,調節腸胃功能,促進營養物質的消化和吸收,從而提高患兒免疫力;同時,益生菌能夠促進膽紅素的清除,從而恢復紅細胞的免疫功能;此外,腸道菌群還會產生大量的代謝產物,如短鏈脂肪酸、吲哚和膽汁酸等,從而影響機體系統性免疫反應,進而改善機體健康[11]。本研究結果還顯示,兩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說明添加雙歧桿菌三聯活菌片不會顯著增加患兒的不良反應。分析其原因為,雙歧桿菌三聯活菌片是一種益生菌制劑,主要用于直接補充胃腸道內的正常生理性細菌,對宿主有益無害,總體安全性良好,與許玲雪等[12]的研究結果基本相符。
綜上,雙歧桿菌三聯活菌片應用在新生兒黃疸的治療上臨床效果明顯,可以降低新生兒血清膽紅素,提高患兒的免疫功能,促進患兒康復,且用藥安全性良好,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