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經緯
(徐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燒傷整形外科,江蘇 徐州 221000)
糖尿病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慢性疾病,病程比較長,發病后主要表現為血糖水平持續上升,常見于中老年群體中。在糖尿病發生后若沒有及時采取有效的治療方法控制血糖,將增加并發癥發生風險,其中糖尿病足是比較常見的并發癥,發病后下肢會產生疼痛、感染、潰瘍、壞疽等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與生活質量。糖尿病足患者需要及時接受治療,否則會造成足部組織損傷、殘疾等嚴重后果,甚至會導致患者截肢。對糖尿病足患者的常規治療是在清創術后給予常規換藥治療,但常規換藥通常是使藥效停留在病變潰瘍面表層,導致其治療效果不理想[1]。封閉式負壓引流治療方案是一種新型治療措施,可在患者病變組織中建立與體外的連接通道,排除病變組織中壞死組織和膿性積液,以此消滅死腔,將此過程應用于糖尿病足患者中能促進患者創面恢復,具有促進細胞再生的優勢,也能降低感染發生率[2]。本研究旨在探討負壓引流技術對糖尿病足患者的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9 年12 月至2022 年12 月徐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收治的糖尿病足患者80 例,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兩組,各40 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25 例,女性15 例;年齡42~79 歲,平均(61.02±3.42)歲;病程1~13 年,平均(5.28±1.49)年。試驗組患者中男性24 例,女性16 例;年齡41~78 歲,平均(61.46±3.04)歲;病程1~12 年,平均(5.87±1.85)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符合《糖尿病足診治指南》[3]中相關的診斷標準者;確診為糖尿病,足部皮膚出現感染、破潰、壞疽者;凝血功能正常者。排除標準:由于其他原因引起的足部病變者;合并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者;合并嚴重感染病癥者等。本研究經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患者入院之后均接受常規降血糖、抗感染等對癥支持治療,并予以患者清創術治療,清創術治療期間需要將創面完全清除后再予以換藥治療或負壓引流技術治療。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治療方案:為患者配置相關溶液,使用10 mg 消旋山莨菪堿片(杭州民生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3021706,規格:5 mg/片)+40 mg硫酸慶大霉素片[江蘇平光制藥(焦作)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23352,規格:40 mg/片]+10 mL 0.9%的生理鹽水,將片劑藥物碾碎后混合到生理鹽水中攪拌均勻,使用無菌紗布浸潤到上述溶液當中,而后敷于患者的創面上,隔天換藥1 次,期間出現滲血、滲液等情況需要及時更換。在患者接受換藥治療期間,應該要注意足部衛生,盡量避免足部受到不良損傷,指導患者每天用溫水浴足,浴足期間注意觀察足部是否存在損傷或潰瘍等,吸凈后使用干凈毛巾擦凈水漬,涂抹潤膚油,一旦發現異常情況需要及時就診。試驗組患者接受負壓引流治療方案:首先使用雙氧水對患者創面進行消毒,而后使用0.9%生理鹽水清潔創面,根據創面面積裁剪聚氨酯泡沫敷料,將敷料完全覆蓋創面之后使用半透膜封閉,注意觀察敷料覆蓋期間是否存在腔隙,如有腔隙要及時使用敷料充填,半透膜在裁剪過程中應該要保證范圍超過創面至少3 cm,保證密封好創面以及敷料;將引流吸盤接入,控制負壓在300~600 mmHg(1 mmHg=0.133 kPa)之間,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合理調節負壓,連續24 h 負壓吸引,7~10 d 更換敷料,持續換藥直至愈合,期間出現滲血、滲液等情況要及時更換,均于治療4 周后統計臨床療效。
1.3 觀察指標①足外觀修復效果。在患者接受4 周治療后對患足拍照觀察足部外觀修復效果,由1 名經驗豐富醫師分析圖片據創面愈合率進行評估,愈合率>90%以上,外觀平整,顏色與周圍健康皮膚之間并無明顯差異為優;60%<創面愈合率≤ 90%,創面外觀大致恢復平整,顏色相比于周圍健康皮膚略微深為良;30%<創面愈合率≤ 60%,外觀有凹凸不平情況,外觀觀察與健康皮膚對比深度更加明顯為中;創面愈合率≤ 30%,創面外觀存在明顯的凹凸,且顏色為深黑色為差[3],創面愈合率=(治療前創面面積-治療后創面面積)/治療前創面面積×100%,修復總有效率=(優+ 良+ 中)例數/ 總例數×100%。②臨床指標。統計兩組患者住院時間、換藥次數及創面愈合時間。③創面面積。統計兩組患者治療前與治療后1~4周創面面積,每次為患者更換負壓引流裝置時記錄患者的創面面積。④血管內皮功能與氧化應激指標。取兩組患者治療前與治療4 周后空腹靜脈血3 mL,離心處理,轉速(3 000 r/min),時間(15 min),取血清,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水平,采用化學免疫發光法檢測血清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水平。
1.4 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足外觀修復效果)以[ 例(%)]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臨床指標、創面面積、血管內皮功能與氧化應激指標)經S-W 檢驗符合正態分布且方差齊,以(±s)表示,采用t檢驗,多時間點比較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兩兩比較采用SNK-q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足外觀修復效果比較與對照組比,試驗組患者治療4 周后足外觀修復總有效率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足外觀修復效果比較[例(%)]
2.2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比較與對照組比,試驗組患者住院時間、創面愈合時間均更短,換藥次數更少,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比較(±s)
?
2.3 兩組患者創面面積比較與治療前比,兩組患者治療1、2、3、4 周后創面面積均顯著縮小,且試驗組患者治療3、4 周后創面面積顯著小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創面面積比較(mm2,±s )
表3 兩組患者創面面積比較(mm2,±s )
注:與治療前比,*P<0.05;與治療1 周后比,#P<0.05;與治療2 周后比,△P<0.05;與治療3 周后比,▲P<0.05。
?
2.4 兩組患者血管內皮功能與氧化應激指標比較與治療前比,治療4 周后兩組患者血清MDA 水平均顯著降低,試驗組顯著低于對照組;血清VEGF、SOD 水平顯著升高,試驗組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血管內皮功能與氧化應激指標比較(±s)
表4 兩組患者血管內皮功能與氧化應激指標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P<0.05。VEGF:血管內皮生長因子;SOD:超氧化物歧化酶;MDA:丙二醛。
?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的常見并發癥,患者主要表現在于患病后足部皮膚、骨骼及肌肉都會因疾病發生相應的變化,不但影響到患者的身心健康,也會降低患者生活質量。因此需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進行治療,在治療中則要注重創面愈合及足部的美觀性,提升患者的外觀修復效果。對于糖尿病足患者,植皮手術及清創手術均能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術后需進行常規換藥治療,傳統治療當中敷料持續保濕作用比較差,不能充分發揮其應用效果,因此需要尋找更有效的治療措施。
負壓引流技術是一種科學的引流系統,能夠保持傷口閉合和濕潤的環境,避免傷口組織失活,還能為表皮細胞再生創造良好的環境,有助于緩解糖尿病足患者的水腫癥狀。對于淺表創面,使用泡沫材料制成的皮膚狀薄膜和復合敷料,這一敷料相比于其他敷料來說,比較接近人體正常生理環境,因此創面愈合速度更快,修復效果也更好[4-5]。采用負壓引流技術可以不斷清潔足部傷口,對創面環境保持濕潤,有助于促進表皮組織的生長,也能促進肉芽生長、降低患者創面疼痛程度;此外,負壓引流技術的應用能有效增加患處血流量,在一定程度上擴張毛細血管管徑,促進肉芽及周邊組織的生長,對創面產生牽拉力,有助于促進創面愈合[6-7]。本研究中,治療后試驗組患者創面修復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住院時間、創面愈合時間均短于對照組,換藥次數少于對照組,創面面積小于對照組,提示應用負壓引流治療糖尿病足患者,可提高修復效果,縮短創面愈合和住院時間,縮小創面面積。
糖尿病足患者體內存在過高的自由基,導致抗氧化能力下降,脂質過氧化物增多,使血清SOD 異常降低,MDA異常升高;同時,糖尿病足患者受創面的影響,會阻礙新生血管的生長,導致血清VEGF 水平下降[8]。負壓引流后將炎癥介質經滲出液排出體外,有助于減輕傷口被炎癥介質影響,清除自由基,提高抗氧化能力,進而降低炎癥因子水平[9];負壓引流還可以促進患肢和足部的皮膚生長,提高患者足部潰瘍的愈合速度,促使患處周邊組織神經末梢分泌神經肽類物質,從而促進生長因子表達,緩解神經肽分泌過少情況,促進肉芽組織再生,改善血管結構[10]。本研究中,治療后試驗組患者血清VEGF、SOD 水平高于對照組,MDA 水平低于對照組,說明應用負壓引流治療糖尿病足患者,可減輕炎癥、應激反應,促進新生血管生長。但是在負壓引流治療方案中也應該注意,每天都要觀察患者的創面負壓情況、引流管通暢程度、半透膜密封情況,觀察半透膜下是否有積液存在,如有異常情況要及時處理;患肢接受治療期間要合理擺放體位,一般需要保持功能位,并定期更換體位,盡量避免對引流管產生壓迫作用,并通過應用被子來墊高患肢,避免引流管彎折或壓迫,影響到負壓源。
綜上,應用負壓引流治療糖尿病足患者,可提高修復效果,縮小創面面積,減少換藥次數,縮短住院時間,同時還可減輕炎癥、應激反應,促進新生血管生長,加快創面愈合,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