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潼,韓修凱,張力文,周 倩,陳永慶
(青島市黃島區中心醫院醫學檢驗科,山東 青島 266555)
研究表明,長期處于高血糖狀態極容易對血管內皮細胞造成損傷,而膽紅素可通過對脂質過氧化過程進行抑制,促使氧自由基的清除,導致低密度脂蛋白的氧化隨之減弱,達到預防血管病變的效果,因此血清總膽紅素(TBiL)水平可反映2 型糖尿病患者發生血管病變的風險[1]。此外,2 型糖尿病患者常伴有多尿的癥狀,增加了尿磷、鈣等微量元素的排出,從而抑制了腎臟對微量元素的重吸收,導致骨鹽大量丟失,極易出現糖尿病腎病[2];2 型糖尿病致使機體胰島細胞損傷加重,從而降低機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導致血小板出現功能亢奮的情況,使其極容易形成血栓,增加血管病變的發生風險;此外,有研究表示,血小板活化也是炎癥的一個標志性特征,而在2 型糖尿病中可出現血小板的形態變化和反應性增強,因此糖尿病又被視為“血栓前狀態”[3-4]。故本研究旨在探討2 型糖尿病患者血清TBiL 水平與血清微量元素、血小板參數、炎性因子水平的相關性,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2020 年1 月至2022 年10 月青島市黃島區中心醫院收治的2 型糖尿病患者80 例,其中男性54 例,女性26 例;年齡38~77 歲,平均(56.15±8.69)歲;BMI:21~27 kg/m2,平均(24.21±1.01) kg/m2。同時回顧性分析同期50 例于院內進行健康體檢者的體檢資料作為健康對照組,其中男性29 例,女性21 例;年齡36~75歲,平均(56.21±8.78)歲;BMI:22~28 kg/m2,平均(24.38±1.03) kg/m2。兩組研究對象一般資料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可比。診斷標準:2 型糖尿病患者均符合《中國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 年版)》[5]中相關診斷標準。納入標準:符合上述診斷標準者;空腹血糖不低于7.0 mmol/L,餐后2 h 血糖不低于11.1 mmol/L,且糖化血紅蛋白不低于6.5%者;無血液系統或免疫系統等相關疾病者;近1 個月未服用任何抗氧化、抗凝、抗炎及影響血小板功能藥物者等。排除標準:合并有惡性腫瘤者;其他疾病導致的周圍神經病變、眼底病變、腎病或血管病變者;存在妊娠期糖尿病者等。本研究已經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部門審核并批準。
1.2 研究方法
1.2.1 分組方法 2 型糖尿病患者均進行頸動脈彩超檢查,檢查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CIMT),掃查左、右頸總動脈分叉近端1 cm 處頸內動脈起始端頸動脈竇部CIMT,檢測3 次取其平均值,將CIMT ≥ 0.9 mm 或經超聲檢查顯示突入管腔的血流異常缺損或血管壁突入管腔歸為糖尿病伴血管病變組(45 例),反之為糖尿病無血管病變組(35 例)。
1.2.2 檢驗方法 采集所有研究對象的空腹靜脈血5 mL,一部分血樣經離心分離血清(轉速為3 000 r/min,時間為15 min),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Roche Diagnostics GmbH,型號:cobas 8000)檢測血清TBiL、血鈣、血磷、血鎂水平;采用全自動化學發光分析儀(基蛋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型號:MAGIGL6000)檢測血清白細胞介素-6(IL-6)、超敏-C 反應蛋白(hs-CRP)水平;另一部分血樣采用全自動血液分析儀(希森美康株式會社,型號:XN-550)檢測全血平均血小板體積(MPV)、血小板分布寬度(PDW)、血小板計數(PLT)。
1.3 觀察指標①比較3 組研究對象血清TBiL 水平。②比較3 組研究對象血清微量元素水平。③比較3 組研究對象血小板參數。④比較3 組研究對象血清炎癥因子水平。⑤分析各指標與血清TBiL 水平的相關性。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0.0 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均經S-W 法檢驗符合正態分布,以(±s) 表示,多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組間兩兩比較采用SNK-q檢驗;相關性以Pearson 相關系數法分析。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3 組研究對象血清TBiL 水平比較健康對照組、糖尿病無血管病變組和糖尿病伴血管病變組的血清TBiL 水平分別為(12.41±1.20) μmol/L、(10.02±1.56) μmol/L、(7.49±0.87) μmol/L,與健康對照組比,糖尿病無血管病變組和糖尿病伴血管病變組患者血清TBiL 水平均呈下降趨勢,且兩兩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F=195.122,均P<0.05)。
2.2 3 組研究對象血清微量元素水平比較與健康對照組比,糖尿病無血管病變組和糖尿病伴血管病變組患者血鈣、血磷、血鎂水平均呈降低趨勢,且兩兩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3 組研究對象血清微量元素水平比較(mmol/L,±s )
表1 3 組研究對象血清微量元素水平比較(mmol/L,±s )
注:與健康對照組比,*P<0.05;與糖尿病無血管病變組比,#P<0.05。
?
2.3 3 組研究對象血小板參數比較與健康對照組比,糖尿病無血管病變組和糖尿病伴血管病變組患者MPV、PDW 均呈升高趨勢,PLT 呈降低趨勢,且兩兩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3 組研究對象血小板參數比較(±s)
表2 3 組研究對象血小板參數比較(±s)
注:與健康對照組比,*P<0.05;與糖尿病無血管病變組比,#P<0.05。MPV:平均血小板體積;PDW:血小板分布寬度;PLT:血小板計數。
?
2.4 3 組研究對象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與健康對照組比,糖尿病無血管病變組和糖尿病伴血管病變組患者血清IL-6、 hs-CRP 水平均呈升高趨勢,且兩兩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3 組研究對象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s)
表3 3 組研究對象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s)
注:與健康對照組比,*P<0.05;與糖尿病無血管病變組比,#P<0.05。IL-6:白細胞介素-6;hs-CRP:超敏-C 反應蛋白。
?
2.5 血清微量元素、血小板參數、炎癥因子水平與血清TBiL 水平的相關性分析經Pearson 相關系數分析,MPV、PDW 與血清TBiL 水平呈負相關(r=-0.421、-0.365), PLT 與血清TBiL 水平呈正相關(r=0.379),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4。
表4 血清微量元素、血小板參數、炎癥因子水平與血清TBiL 水平的相關性分析
糖尿病血管病變的發病主要與糖尿病患者長期處于高血糖的狀態導致的血脂代謝異?;虺掷m性的高血糖癥狀密切相關,患者若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可能出現心肌梗死、腦卒中等嚴重并發癥,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威脅。血清TBiL 作為血紅蛋白分解代謝的產物,是一種天然的抗氧化劑,具有清除氧自由基、抑制血栓形成、增加膽固醇溶解的作用,而氧化應激、炎癥反應、凝血異常又為2 型糖尿病發生的重要因素,因此,有研究認為,血清TBiL 可能在2 型糖尿病的發生、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6]。
本研究中,健康對照組、糖尿病無血管病變組和糖尿病伴血管病變組的血清TBiL 水平、血鈣、血磷、血鎂、PLT 水平依次降低;MPV、PDW、血清IL-6、hs-CRP 水平依次升高,且任意兩組間比較均有顯著差異,表明2 型糖尿病患者機體血清TBiL、微量元素、血小板參數、炎癥因子水平異常變化均可增加并發血管病變的風險,與王萍等[7]研究結果相似。分析其原因在于,糖尿病伴血管病變的主要病理在于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血清TBiL 水平降低可能增加動脈粥樣硬化形成的風險,TBiL 的分解產物血紅素加氧酶-1,具有內皮細胞促存活效應,可改善血管穩態,控制血管張力的調節,減少血管病變的發生。其次,由于糖尿病患者長期處于高血糖的狀態,可對患者骨合成或骨吸收生理過程及鈣、磷等元素的代謝過程造成嚴重影響,患者通常伴有多尿的表現,從而增加尿磷、鈣、鎂的排出,導致血鈣、血磷、血鎂含量明顯下降[8];另外,IL-6、hs-CRP 含量的增加可對機體的防御系統產生激活作用,致使機體炎癥細胞浸潤、趨化,進而導致血管重塑,增強血管內皮功能損傷,加重病情[9];高血糖環境下對機體血管內皮細胞破壞較為嚴重,受損的內皮細胞對血小板產生激活作用,增加其聚集和黏附作用,致使血液呈現高凝狀態,進一步促進血栓形成,在此過程中消耗大量的血小板,對骨髓巨核細胞代償性增生產生刺激,促使機體新生的血小板大量釋放至血液中,導致PLT 明顯下降,MPV、PDW顯著升高[10]。基于此,臨床上可加強對上述指標水平變化的監測,出現異常時及時予以針對性抗炎、抗氧化應激、及抗血栓治療,以達到減輕機體炎性損傷、氧化應激反應的目的,進一步減輕血小板功能亢進,從而抑制2 型糖尿病患者的病情進展。
此外,本研究中MPV、PDW 與血清TBiL 水平呈負相關,PLT 與血清TBiL 水平呈正相關,表明血清TBiL 水平與微血管血栓存在一定的聯系。當機體發生氧化應激損傷時可致胰島β 細胞受損,同時降低外周組織對于胰島素的敏感程度,進而促使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強,機體血小板呈現出明顯的功能亢進狀態,MPV、PDW 升高,PLT 下降,進一步增加微血管病變風險;而血清TBiL 可起到抗氧化的作用,可達到調節MPV、PDW、PLT 的作用。
綜上,血清TBiL、微量元素、血小板參數、炎癥因子水平異常變化可能會增加2 型糖尿病并發血管病變的風險,且血清TBiL 水平與血清血小板參數存在顯著的相關性,因此,對于2 型糖尿病患者早期監測TBiL 水平并給予針對性干預或可降低并發血管病變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