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成遠,張 龍,顧 云,施乃明
(漣水縣人民醫院胸心外科,江蘇 淮安 223400)
【關鍵字】單孔胸腔鏡 ; 肺結節 ; 肺部并發癥 ; 影響因素
肺結節是一種位于肺內,邊緣清晰,呈圓形或橢圓的疾病,通常會侵犯肺部、雙側肺門淋巴結、皮膚等組織。目前,肺部結節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確,一般認為與細菌、支原體、真菌及病毒感染等相關。單孔胸腔鏡肺結節切除術是目前最常見的外科介入治療方式,其能有效地切除病灶組織,達到較好的治療效果。由于單孔胸內鏡手術具有很強的侵襲性,術后可損害肺功能,導致相關肺部并發癥,不僅影響手術效果,還會對患者生存質量產生影響[1]。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單孔胸腔鏡肺結節切除術后患者發生肺部并發癥的危險因素,以期為臨床防治并發癥的發生提供參考依據,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2018 年12 月至2022 年12月漣水縣人民醫院收治150 例行單孔胸腔鏡手術治療的肺結節患者,根據患者術后1 個月內并發癥發生情況將其分為未發生組(130 例)和發生組(20 例)。納入標準:符合《肺部結節診治中國專家共識》[2]中肺結節的診斷標準者;通過病理學證實者;符合單孔胸腔鏡肺結節切除術的手術指征者等。排除標準:有血液系統疾病者;術前接受放射、化學治療及生物免疫治療者;凝血功能異常者等。本研究已通過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手術方法全部病例均采用單孔胸腔鏡下肺結節切除術治療。術前做好相關血、尿等常規檢驗。所有患者均全身麻醉,在麻醉起效后常規消毒、鋪巾,采取側臥體位。術中健側接受單肺通氣,保持患側肺完全萎縮,在第4 或第5 肋間作2 cm 手術切口,置入胸腔鏡檢查胸腔,明確病灶位置、大小后,切除肺結節部位,術后常規縫合切口[3]。記錄患者術后1 個月時間內肺部并發癥發生情況。
1.3 觀察指標①統計肺結節患者單孔胸腔鏡術后發生肺部并發癥的情況。②統計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并進行單因素分析,主要包括年齡、性別(男、女)、結節類型、手術時間、肺結節直徑、高血壓病史(有、無)、糖尿病病史(有、無)、冠心病病史(有、無)、抗菌藥物使用情況(是、否)、肺功能指標[ 第1 秒用力呼吸容積(FEV1)、用力肺活量(FVC)]、白蛋白(ALB)水平,采用肺功能儀[康泰醫學系統(秦皇島)股份有限公司,型號:SP80B]檢測FEV1、FVC;術前采集患者靜脈血2 mL,離心(3 000 r/min,10 min)后分離血清,采用化學發光法檢測ALB。③將單因素分析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指標納入多因素Logistic 回歸模型,篩選影響肺結節患者單孔胸腔鏡治療后發生肺部并發癥的相關獨立危險因素。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使用S-W 法檢驗證實計量資料均服從正態分布,以(±s)表示,采用t檢驗;危險因素篩選采用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肺結節患者單孔胸腔鏡治療后發生肺部并發癥的情況150 例患者中有20 例患者出現肺部并發癥,術后肺部并發癥發生率為13.33%(20/150),其中包括肺部感染10 例(50.00%),呼吸窘迫綜合征5 例(25.00%),氣胸3 例(15.00%),胸腔積液2 例(10.00%)。
2.2 影響單孔胸腔鏡治療肺結節患者術后出現肺部并發癥的單因素分析發生組患者年齡顯著高于未發生組,手術時間長于未發生組,肺結節直徑大于未發生組,發生組未使用抗菌藥物的患者占比顯著高于未發生組,FEV1、FVC 及血清ALB 水平顯著低于未發生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而兩組患者性別、結節類型、高血壓病史、糖尿病病史、冠心病病史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影響單孔胸腔鏡治療肺結節患者術后出現肺部并發癥的單因素分析
2.3 影響單孔胸腔鏡治療肺結節患者術后出現肺部并發癥的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結果顯示,高齡、手術時間長、肺結節直徑大、未使用抗菌藥物、FEV1水平低、FVC 水平低及血清ALB 水平低均為影響肺結節患者行單孔胸腔鏡治療術后肺部并發癥發生的危險因素(OR=6.512、2.344、1.423、1.630、1.356、1.263、1.352),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影響單孔胸腔鏡治療肺結節患者術后出現肺部并發癥的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
肺部并發癥是普胸外科手術后最常見的并發癥,可延長患者住院時間,增加患者醫療費用負擔。本研究中,150例患者中,有20 例患者出現肺部并發癥,術后肺部并發癥發生率為13.33%,與李金友等[4]的研究結果基本相符,說明患者術后肺部并發癥發生率較高。
本研究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結果顯示,高齡、手術時間長、肺結節直徑大、未使用抗菌藥物、FEV1水平低、FVC 水平低及血清ALB 水平低均為影響肺結節患者行單孔胸腔鏡治療術后肺部并發癥發生的危險因素。分析其原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患者身體機能出現衰退,自身免疫力也逐漸低下,加之患者多合并多種基礎疾病,對麻醉和外科手術的耐受性差,手術侵入式操作會加劇肺部功能負荷,造成肺損傷,從而增加術后肺部并發癥的發生[5]。手術時間長表明患者的肺部也需要長時間地暴露在外界環境中,不僅增加了被環境污染的危險性,也導致肺部需要較長時間的通氣和氣體灌注,肺部可能會受到氣壓傷害,造成肺表面活性物質減少、肺泡萎陷、水腫等;同時,手術時間越長,患者體液丟失量越大,肺組織的缺氧和缺血情況也就越嚴重,從而增加了肺部發生并發癥的風險[6]。肺結節直徑較大為術后患者發生肺部并發癥的危險因素,可能是由于,較大的肺結節直徑可能需要更復雜的手術操作,包括更大的切口、更長的手術時間及更復雜的肺組織處理操作[7]。對于單孔胸腔鏡手術來說,操作空間較小,較大的肺結節可能會增加手術的難度,使得手術操作更加困難;同時單孔胸腔鏡手術通過一個較小的切口進行,旨在減少對肺組織的創傷;然而,較大的肺結節可能需要更大的切口和更復雜的器械操作,從而增加了對肺組織的創傷和損傷的風險,也進一步提高了術后肺部并發癥的發生率。手術中各種外源性或內源性細菌都會在手術時污染手術部位引發感染,在未使用抗菌藥物的情況下,術后肺部并發癥的發生風險也隨之增加[8]。
FVE1和FVC 是常見的肺功能指標,術前進行檢測可反映患者的呼吸功能狀態,其數值降低表明患者存在肺部通氣功能不全、氣道阻力增加、肺功能儲備減少等問題,加之手術破壞了胸膜腔的密閉性,胸腔內消失的負壓改變了正常的血流動力學,增加了心肺負擔,若是術前肺功能不佳,那術后肺功能恢復受到的影響更大,患者咳嗽、咳痰能力差,痰液聚集肺部引起感染,發生肺部并發癥的風險也隨之增加[9]。ALB 是人體內一種重要的蛋白,具有損傷組織修復、增強免疫功能、抗氧化、抑制炎癥反應等作用,術前ALB 水平低則反映患者營養不良,且手術本身以及麻醉造成的應激狀態會加速體內蛋白質的分解,導致患者血容量不足、血漿滲透壓下降,免疫功能進一步降低,增加術后肺部并發癥的發生風險[10]。
對于高齡患者,手術前應進行全面的評估,包括患者的生理狀況、合并疾病、免疫功能等,并根據評估結果制定合理的手術計劃和準備措施,以降低術后并發癥的風險。且術者應在保證手術安全的情況下盡可能縮短手術時間,充分評估患者病情,術前做好多學科合作交流,提高手術團隊協作熟練度,同時綜合評估患者情況,選擇最適合的術式,縮短術野暴露時間,降低術后肺部并發癥的發生風險。對于肺結節直徑大的患者,因為手術操作空間受限,會使手術操作難度增加,因此對術者的要求更高,建議選擇經驗豐富的外科醫師進行操作,確保手術操作規范、迅速,以降低術后并發癥的發生。同時,本研究建議術前預防應用抗生素藥物,增強患者抵御病原菌抵抗的能力,預防術后肺部并發癥。但抗生素藥物應嚴格按照醫生的處方和建議使用,避免濫用和過度使用抗生素藥物,以減少細菌耐藥性和菌群失衡的風險。對于術前肺功能低下的患者,應加強圍術期管理,密切檢測病情,術前1 周進行呼吸功能鍛煉,從而改善患者肺功能,同時術后也要進行呼吸功能訓練,促進患者早期恢復,縮短住院時間,降低術后肺部并發癥的發生風險。此外,對于術前血清ALB 水平低的患者,應及時查找原因,通過藥物或加強營養支持措施對癥處理糾正,術后密切觀察患者血清ALB 水平,鼓勵患者加強營養,必要時可輸注人血白蛋白,甚至提供腸外營養。
綜上,高齡、手術時間長、肺結節直徑大、未使用抗菌藥物、FEV1水平低、FVC 水平低及血清ALB 水平低均為影響肺結節患者行單孔胸腔鏡治療術后肺部并發癥發生的危險因素,臨床應針對危險因素提供相關防治措施,最大程度上預防并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提高手術治療效果,改善患者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