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奉菊
(通遼市醫院內分泌科,內蒙古 通遼 028000)
2 型糖尿病患者長期血糖升高可直接對其各臟器造成嚴重損傷,且可通過損壞機體血管間接引起患者出現各種并發癥,常見于糖尿病腎病、糖尿病足等。其中,糖尿病足致殘率較高,是由于患者血糖升高造成機體血流速度緩慢,從而出現不同程度的動脈循環受阻,導致患者足部神經血供出現障礙,進而形成足部感染、潰瘍或深層組織破壞,嚴重者可影響肌肉及骨骼,導致組織壞死甚至截肢[1-2]。因此,明確影響2 型糖尿病患者發生糖尿病足的相關危險因素尤為重要,基于此,本研究分析了2 型糖尿病患者發生糖尿病足的危險因素及防控對策,為降低2 型糖尿病患者發生糖尿病足的風險提供參考,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通遼市醫院2017 年12 月至2022 年12 月期間收治的106 例2 型糖尿病患者的臨床資料,并根據患者是否合并糖尿病足將其分為合并糖尿病足組、未合并糖尿病足組,分別為52、54 例。診斷標準:參照《糖尿病足診治指南》[3]中的相關診斷標準。納入標準:合并糖尿病足組符合上述診斷標準;臨床資料完整無缺失者;未合并下肢閉塞性動脈硬化或壞疽者等。排除標準:患有血液系統嚴重疾病者;心、腦、腎功能存在異常者;非2 型糖尿病引起的下肢病變者等。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已批準本研究實施。
1.2 研究方法通過院內自制的一般情況調查表對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糖尿病病程、BMI 等情況進行調查并記錄;采集所有患者的空腹及餐后2 h 靜脈血各5 mL,以3 500 r/min 轉速離心10 min,分離取血清,以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桂林優利特醫療電子有限公司,型號:URIT-8020A)檢測兩組患者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BG)、糖化血紅蛋白(HbA1c)、三酰甘油(TG)、總膽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白蛋白(ALB)、纖維蛋白原(FIB)、肌酐(Cr)水平。
1.3 觀察指標①統計所有患者的臨床資料,并進行單因素分析。②以2 型糖尿病患者是否合并糖尿病足作為因變量,將單因素分析結果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指標作為自變量,納入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篩選2 型糖尿病患者合并糖尿病足的危險因素。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0.0 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 例(%)] 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經S-W 法檢驗符合正態分布,以(±s)表示,采用t檢驗;采用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篩選2 型糖尿病患者合并糖尿病足的危險因素。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影響2 型糖尿病患者發生糖尿病足的單因素分析合并糖尿病足組中糖尿病病程≥ 5 年、存在下肢血管病變、存在周圍神經病變、存在糖尿病腎病、存在外傷感染的患者占比及血清FIB、Cr 水平均高于未合并糖尿病足組,血清ALB 水平低于未合并糖尿病足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影響2 型糖尿病患者發生糖尿病足的單因素分析
2.2 影響2 型糖尿病患者發生糖尿病足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以2 型糖尿病患者是否發生糖尿病足作為因變量,將單因素分析結果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指標作為自變量,納入多因素Logistic 回歸模型分析,結果顯示,糖尿病病程≥ 5 年、存在下肢血管病變、存在周圍神經病變、存在糖尿病腎病、存在外傷感染、血清ALB 水平低,以及血清FIB、Cr 水平高均為2 型糖尿病患者發生糖尿病足的危險因素,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OR=1.194、1.893、1.842、1.974、1.883、1.941、2.077、2.121,均P<0.05),見表2。
表2 影響2 型糖尿病患者發生糖尿病足的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
2 型糖尿病是臨床中常見的慢性代謝性疾病,持續發展可對患者的大腦、腎臟、周圍神經及足部功能造成威脅,其中糖尿病足為2 型糖尿病常見的并發癥之一,也為外傷性截肢的首要原因,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4]。明確引發2 型糖尿病患者發生糖尿病足的危險因素可為后續制定預防、治療該疾病的相關措施提供依據。
本研究多因素Logistic 回歸模型分析結果顯示,糖尿病病程≥ 5 年、存在下肢血管病變、存在周圍神經病變、存在糖尿病腎病、存在外傷感染、血清ALB 水平低,以及血清FIB、Cr 水平高均為2 型糖尿病患者發生糖尿病足的危險因素。分析其原因可能為,糖尿病病程≥ 5 年的患者由于長期處于高血糖狀態,其胰島素抵抗程度增加,可導致患者出現內皮功能受損、修復能力降低等情況,持續發展可引起肢端血管受損,影響血供,發生糖尿病足的風險增加;隨著人們年齡的增長,其各項神經系統結構、血管等功能可出現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變,且由于2 型糖尿病患者長期處于血糖異常升高狀態,其氧化應激反應可持續加重,分泌大量活性氧,影響機體線粒體功能,患者血管損傷程度隨之加重,可出現下肢血管病變,而此類病理進程可降低患者肌肉功能,其發生糖尿病足的概率隨之升高[5];周圍神經病變可將患者對外界各項刺激的敏感程度、感知能力降低,且可引起患者出現下肢脛部肌群及足部肌群萎縮,造成足部結構畸形,患者發生糖尿病足的風險增加[6];伴有糖尿病腎病的2 型糖尿病患者多有食欲減退、惡心嘔吐等情況出現,其進食功能受到影響,可造成患者出現營養不良情況,其免疫能力隨之降低,發生糖尿病足的風險進一步升高[7];由于2 型糖尿病患者體內的神經細胞、血管內皮細胞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損傷,若患者出現外傷感染則可進一步加重其損傷程度,較易引發患者出現神經、血管等病變,糖尿病足發生風險隨之增加[8]。據此,臨床中可根據上述危險因素為2 型糖尿病患者制定相關干預措施,后續應加強對患有下肢血管病變、周圍神經病變、糖尿病腎病的2 型糖尿病患者的重視程度,以早預防、早發現、早干預為原則,及時對其進行早期篩查,并對患者的病變情況進行評估,給予有效的營養神經治療,作好相關預防知識教育,進一步避免患者發生糖尿病足。同時,對于糖尿病病程較長的患者應持續監測其血糖情況,并針對其病情變化程度及時調整治療藥物,調節其血糖水平,控制病情進展;而對于存在外傷感染的患者應觀察其血管內皮細胞損傷程度,及時給予相應治療措施,以此降低糖尿病足的發病概率。
ALB是判斷機體營養狀態的主要因子,若患者ALB水平過低,其血漿滲透壓也可隨之降低,患者血液回流受到影響,組織壞死的可能性增加,糖尿病足的發病率隨之升高;FIB 是反映機體凝血功能狀態的重要指標,其可將機體中的內皮細胞激活,增加其血液黏度,其水平異常表示機體局部血管發生血栓,水平越高表示患者血管病變越嚴重,而血管病變為引發糖尿病足的基礎,因此ALB 與FIB水平升高,患者發生糖尿病足的風險也會隨之升高[9];Cr主要用于反映機體腎功能,其水平升高表示患者腎臟功能受到損害,而機體腎臟功能被損害時其血管修復功能隨之降低,可增加患者發生糖尿病足的風險或加重其病情[10]。對于ALB 水平過低及FIB、Cr 水平過高的2 型糖尿病患者,臨床應及時針對患者自身實際情況給予相關營養干預措施,并指導患者進行科學、合理的飲食,確保其攝入能量正常的前提下避免患者血糖出現波動,進一步改善營養狀態,提高其免疫功能,降低糖尿病足的發生概率。
綜上,糖尿病病程≥ 5 年、存在下肢血管病變、存在周圍神經病變、存在糖尿病腎病、存在外傷感染、血清ALB水平低,以及血清FIB、Cr 水平高均為2 型糖尿病患者發生糖尿病足的危險因素,臨床工作中可對上述因素給予針對性預防干預策略,降低2 型糖尿病患者發生糖尿病足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