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漢峰
(臨汾宏大錦程煤業,山西 臨汾 041000)
近距離煤層開采過程中,上部煤層開采必然擾動下部煤層,下部煤層的底板巷道受采動影響,圍巖體破壞嚴重、承載能力差,易出現巷道大變形現象,甚至誘發災害事故,影響礦井正常生產[1-5]。臨汾宏大錦程煤業同時開采4#和9#煤層,其中4#煤層均厚8.72 m,9#煤層均厚12.3 m,煤層間距35~40 m。由于4#煤層工作面開采速度相對較快,導致位于4#煤層底板的9#煤層回采巷道礦壓顯現劇烈,巷道大范圍出現底鼓和嚴重片幫,局部出現冒頂事故。為此,本文以錦程煤業9#煤層19106 輔運巷上覆14106 回采工作面為工程背景,開展近距離采空區下底板巷道圍巖應力分布與變形破壞特征研究,為近距離采空區下底板巷道穩定控制提供指導。
錦程煤業9#煤層19106 輔助運輸巷服務于19106 工作面,主要擔負工作面行人、運料、回風、安全出口等任務。19106 工作面開采范圍內煤層平均厚度12.3 m,老頂為石灰巖,厚度3.09~10.55 m,中厚層狀石灰巖,深灰色生物碎屑灰巖,堅硬,穩固性好;直接頂為灰質泥巖,厚度0.00~0.2 m,灰色、灰黑色,巖性較軟;底板為鋁土質泥巖,厚度2.37~5.8 m,巖性較硬,具滑感,吸水性、可塑性中等。19106輔助運輸巷位于14106回采工作面下方,垂直距離約38 m,巷道掘進斷面為矩形,掘進高度4.3 m,掘進寬度2.7 m。19106 輔助運輸巷和14106回采工作面平剖面示意圖如圖1。根據礦井采掘規劃,19106 輔助運輸巷將面臨14106 回采工作面采動影響,巷道易出現嚴重的變形破壞。為此,采用理論分析和現場實測的方法,開展近距離采空區下底板巷道圍巖應力分布與變形破壞特征研究,為錦程煤業類似條件巷道支護設計提供指導。

圖1 19106 輔助運輸巷和14106 工作面平剖面示意圖
上煤層開采后,工作面頂底巖層應力環境調整,在工作面前方煤壁形成超前支承應力,并將擾動底板巖層,在底板巖層內形成滑移線場。根據滑移線場理論,可將底板巖層受擾動形成的塑性區劃分為主動應力區Ⅰ、過渡應力區Ⅱ、被動應力區Ⅲ。主動應力區Ⅰ底板巖層主要受超前支承應力的垂直壓縮作用;過渡應力區Ⅱ底板巖層受超前支承應力的垂直壓縮作用和主動應力區Ⅰ圍巖變形對其的擾動;被動應力區Ⅲ底板巖層主要受上煤層采空區的卸壓擾動。14106 工作面底板塑性區劃分如圖2。根據滑移線場理論,可分析計算得到14106 工作面超前支承壓力作用下巷道底板破壞深度。圖中O 點位置為14106 工作面煤壁,主動應力區Ⅰ、被動應力區Ⅲ與底板巖層的夾角可根據公式計算得到。

圖2 上煤層采空區下底板塑性區劃分
14106 工作面開采后底板最大破壞深度可由公式(1)計算得到:
式中:h1表示上煤層采空區下底板巖層破壞深度;La表示工作面前方煤壁至超前范圍內應力峰值點的距離;φ0表示上煤層采空區下底板巖層的內摩擦角。根據現場實測結果,La=15 m,φ0=23°,據此可計算得到,h1=18.8 m。
上煤層開采后底板最大破壞深度位置距工作面煤壁的水平距離可Lb由公式(2)計算得到:
式中:將h1=18.8 m 代入公式(2),可計算得到Lb=8 m。
為了更準確反映14106 工作面開采后采空區底板巖層的破壞情況,在19106 輔助運輸巷頂板布置鉆孔窺視觀測站。設計布置3 組測站,每組3 個測點,巷道中間向頂板垂直施工1 個頂板垂直鉆孔,兩幫沿與垂直方向呈45°夾角各施工1個頂幫傾斜鉆孔。鉆孔直徑設計42 mm,鉆孔長度設計30 m。19106輔助運輸巷鉆孔窺視觀測站布置示意圖如圖3。

圖3 鉆孔窺視觀測站布置示意圖
根據鉆孔窺視結果,總結分析14106 工作面開采后采空區底板巖層的破壞情況,具體如下:
1)工作面側頂幫傾斜鉆孔。鉆孔揭露0~21.5 m 范圍孔壁圍巖較完整,存在少量橫向裂隙,且微小裂隙較發育;鉆孔揭露21.5~28.9 m 范圍孔壁圍巖較破碎,裂隙發育。
2)巷道中部頂板垂直鉆孔。鉆孔揭露0~24.5 m 范圍孔壁圍巖較完整,未發現明顯的破碎區域。鉆孔揭露24.5~29.0 m 范圍孔壁圍巖較破碎,裂隙發育,且存在明顯離層現象。
3)煤柱側頂幫傾斜鉆孔。鉆孔揭露0~23.5 m范圍孔壁圍巖較完整,未發現明顯的破碎區域。鉆孔揭露23.5~28.5 m范圍孔壁圍巖較破碎,裂隙發育。
根據上述分析可知,在鉆孔揭露23.5~29 m 范圍內孔壁圍巖較破碎,由于頂幫鉆孔與垂直方向呈45°夾角,14106 工作面開采后采空區的底板破壞深度約21.4 m(38 m-23.5 m×cos45°=21.4 m),與理論計算結果吻合性良好。同時,鉆孔窺視結果顯示,14106 工作面開采后采空區的底板巖層21.4 m 至9#煤層之間巖層完整性較好。
采用應力傳感器監測14106 工作面回采過程中19106 輔助運輸巷圍巖應力分布特征,測站布置在超前14106工作面120 m位置,布置7個應力傳感器,測點位置分別深入煤體2 m、3 m、5 m、7 m、9 m、11 m、13 m。監測結果如圖4。

圖4 測點應力與距工作面距離的關系曲線圖
如圖4,各測點應力隨工作面推進均經歷三個階段,且各測點應力曲線具有明顯的相似性。在超前工作面25~100 m 范圍內,各測點應力未出現明顯變化,應力值分布在4~6 MPa;從超前工作面25 m 開始,隨著工作面的推進,各測點應力出現顯著升高,最大應力值分布在7~12 MPa;超前工作面25 m 至滯后工作面40 m 范圍內,巷道處于采動影響范圍,各測點應力值較高;隨著工作面的不斷推進,在滯后工作面40 m 范圍外,各測點應力逐漸降低,且應力整體較穩定。綜上,14106 工作面回采對19106 輔助運輸巷的影響主要在超前工作面25 m 至滯后工作面40 m,影響范圍約65 m。在超前工作面15 m 位置,19106輔助運輸巷圍巖應力達到峰值(平均應力值9.71 MPa),平均應力集中系數1.91。
采用十字測試法監測14106 工作面回采過程中19106 輔助運輸巷圍巖變形破壞特征,測站布置在超前14106 工作面120 m 位置,布置5 個觀測點。監測結果如圖5。

圖5 測站巷道變形與距工作面距離的關系曲線圖
如圖5 所示,19106 輔助運輸巷頂板移近量最大約156 mm,底鼓量最大約469 mm,表明底鼓是19106 輔助運輸巷的主要變形破壞特征。19106 輔助運輸巷在超前工作面50 m 時,底板巷道變形量與變形速度明顯增加,測站超前工作面50 m 到滯后工作面40 m 范圍內,巷道受14106 工作面采動支承壓力劇烈,變形量較大,而后隨著14106 工作面的繼續推進,測站位置巷道圍巖變形逐漸穩定,與應力監測結果較吻合。
綜上,上煤層工作面回采形成的支承應力將對底板巷道產生擾動,其影響具有時間性和空間性。當底板巷道圍巖地質條件差、巷道難以控制時,可采取超前加強支護或提高工作面推進速度的方法,緩解上煤層工作面回采對底板巷道的擾動影響。
以錦程煤業9#煤層19109 輔助運輸巷上覆14106 回采工作面為工程背景,分析了上煤層工作面回采后采空區下底板破壞形態,理論計算和現場實測了14106 工作面采空區下底板破壞深度,其吻合性良好。上煤層14106 工作面回采形成的支承應力對底板19106 輔助運輸巷產生的擾動具有時間性和空間性,可采取超前加強支護或提高工作面推進速度的方法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