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陳琳莉
在幼兒園課程改革大背景下,本土文化與幼兒園活動的融合成為一個新的教研課題,各幼兒園應充分挖掘本土文化,發揮資源優勢,積極革新并豐富幼兒園活動內容,而游戲是幼兒最普遍的活動方式。以筆者所在幼兒園為例,教師紛紛在園所帶領下,以莆仙文化為游戲的組織和實踐載體,并從中得到了一些經驗,通過下文進行分享。
首先,將本土文化融入游戲,極大程度上豐富了幼兒游戲內容和形式,增強了游戲特色和意趣,使其更具吸引力,能夠有效促進幼兒對游戲活動的主動參與。其次,在融合中發揮本土文化自身的教育功能,潛移默化地對幼兒進行文化教育,有利于其認識、了解本土文化,是培養其文化認同、文化熱愛的最佳途徑,有助于激發其愛家鄉、愛民族的情感,也有助于本土文化的傳承[1]。再次,基于本土文化組織幼兒游戲,多數游戲材料能夠實現就地取材,可以節約幼兒園游戲的支出,有效減輕幼兒園開展特色游戲活動的資金壓力。最后,在本土文化與游戲的結合中,幼兒既能接受文化教育,也能感受游戲的樂趣,對幼兒身心健康成長有莫大幫助。
《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這要求教師在幼兒園活動中,理解幼兒學習方式和特點,積極通過游戲開展教育活動。以莆仙文化為載體,創新幼兒園特色游戲便是我園的舉措之一。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指出,教育活動內容的選擇應體現“貼近幼兒的生活來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這一原則。教師在基于莆仙文化主題確定幼兒園游戲內容時,應避免以經驗、想象、喜好為參照,敏銳地追隨幼兒興趣,最大限度地滿足其“玩”的需求,以建立真正有價值的“莆韻”游戲場[2]。
1.在主題活動中觀察興趣
在本土文化融入幼兒教育活動的大環境下,我園還開展了一系列本土主題活動。隨著這些主題活動的不斷推進,幼兒不僅對莆仙文化的興趣越來越高漲,也積累了豐富的莆仙文化探索經驗。教師對此進行觀察和智慧引導,便可自然地生成符合幼兒興趣的莆仙文化特色游戲。
例如,在小班“家鄉的美味面食”主題活動中,教師帶領幼兒了解本土面點——媽祖面,發現多數幼兒自主生成了“煮面”“吃面”的行為。于是,教師追隨幼兒興趣,在“娃娃家”游戲任務中組織“莆仙面館”主題游戲,鼓勵幼兒玩轉媽祖面,在“煮”“吃”等情節中深入體驗本土特色飲食文化。又如,教師觀察中班幼兒在“涵江動車站”主題活動中自發地進行開車、買票、檢票、掃碼、安檢等行動,發現其對本土動車的探索興趣,便組織“車站小當家”游戲,讓幼兒自主玩起來,感受涵江動車的樂趣。
2.在日常生活中捕捉興趣
日常生活同樣是捕捉幼兒游戲興趣的契機。就如陶行知先生在“生活即教育”理論中所強調的那樣,教師要在一般的生活里,找出教育的特殊意義,以發揮教育的特殊力量。圍繞莆仙文化主題,教師應在日常生活中認真觀察,通過幼兒一舉一動捕捉其游戲興趣,并尊重其興趣的變化,組織有價值的游戲。
例如,在筆者所處幼兒園中,曾發生這樣一件事情:一名教師將自己要結婚了的好消息分享給本班幼兒,每名幼兒都興奮不已。第二天,有的幼兒帶來了代表甜蜜的糖果,有的幼兒帶來了精心制作的賀卡,還有的幼兒告訴教師:“媽媽說,我們這里結婚,要穿紅色的喜服……”幼兒的反應充分展現了他們對“結婚”“婚禮”的興趣。教師便捕捉其興趣,組織了“歡歡樂樂有喜事”主題游戲,準備具有莆仙文化特色的喜糖等婚禮道具,與幼兒一起走進充滿魅力的莆仙文化主題婚禮,了解莆仙文化中的“喜事”故事。
《綱要》強調,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促進幼兒的發展。由此可見,在幼兒園特色游戲的組織和實踐中,環境的地位舉足輕重[3]。在莆仙文化主題背景下,教師可將莆仙文化要素充分利用起來,在環境中融入變化,打造莆風空間,讓幼兒不知不覺地親近環境,成為游戲的主要參與者。
1.利用莆風元素,改造原有空間
教師應明確幼兒園常規活動空間環境的變化性。為滿足幼兒在不同階段的活動需要,教師通常要改造幼兒園的常規活動空間,這為莆仙文化要素的融入創造了極好的條件。例如,隨著“書香月”的到來,為支持大班“書香伴我行”主題活動的開展,一些教師巧妙地在幼兒園公共閱讀空間投放大量介紹莆仙文化的繪本讀物,并利用方言掛畫裝點空間,使常規閱讀活動空間充滿莆風,變成了特色鮮明的“莆陽書房”。就此衍生“莆陽書房”游戲,教師可以組織幼兒扮演“借書人”“圖書修復者”“圖書管理員”等不同角色,自主生成“借閱圖書”“交換圖書”“修復圖書”“管理圖書”等游戲,讓幼兒走進廣闊的莆仙文化。
2.結合莆風內容,因地制宜地創設空間環境
教師應結合莆風游戲活動內容,因地制宜地創設空間環境,讓空間環境隨游戲需要的變化而變化。受一些現實因素限制,幼兒園部分原有空間無法持續利用莆風元素進行改造,影響了主題游戲的開展。對此,教師可根據具體的特色游戲計劃,巧妙結合莆風內容,創設相應空間環境。
以大班游戲“拼出家鄉建筑”為例。大班幼兒動手能力和思維水平較強,更喜歡自由拼圖一類的益智游戲。于是,教師便可利用班級外部走廊創設空間環境,利用樂高等材料,開發墻面鑲嵌拼圖、立體魔方拼圖,并利用幼兒熟悉的莆仙建筑文化裝點環境。比如,在墻面張貼幼兒熟悉、具有莆仙文化特色的南少林等建筑照片。幼兒可以先觀察家鄉建筑特點,感受其中的莆仙文化,再自主拼圖、合作創新,拼出家鄉建筑,進一步了解家鄉獨有的建筑文化,在美麗的建筑中提高對家鄉的自豪感。
幼兒能否在特色游戲中持續發揮自主性,教師的科學指導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只有跟蹤監督幼兒自主游戲過程,并在必要情況下及時介入指導,幫助幼兒解決在游戲中遇到的困難,才能在根本上助推游戲,保障效果。
1.關注游戲情況,開發新情節
3~6 歲幼兒與生活的接觸有限,積累的經驗、對莆仙文化的了解也都有限,會在部分莆仙文化主題活動中,因經驗或認知不足產生一些問題,甚至產生“不玩了”的念頭,讓游戲停滯不前。教師必須及時關注此類情況,并以“引導者”“合作者”的身份啟發幼兒,使其盡可能自主解決問題,開發新情節。
例如,在小班“老莆鮮”主題游戲中,一些幼兒的“美食店”門可羅雀,光顧的“客人”不多,這使其產生了“閉店”的想法。然而一旦“閉店”,主題游戲就無法進行下去,幼兒對莆仙美食的探索也會受到影響。此時,教師可適時介入,扮演“客人”,與幼兒交談:“現在的天氣太熱了,真是不想出門呀。你們能送外賣嗎?”教師還提醒道:“你們是什么時候開業的呀?好多人都不知道呢,怎么沒找‘車鼓隊’來熱鬧一下?”在教師的啟發下,幼兒恍然大悟,有的開始著手開展外賣業務,還有的開始了解家鄉慶祝新店開業的傳統習俗,扮演“車鼓隊”宣傳新店。之后,美食店生意蒸蒸日上,越來越多的“客人”來到店里品嘗本土美食,幼兒也向越來越多的“客人”介紹莆仙美食文化,游戲情節被有效拓展,更加深了幼兒對莆仙飲食文化的了解。
2.追蹤發展需要,開辟新形式
除“發現問題”外,在特色游戲中收獲樂趣,幼兒還會產生新的游戲想法,通過對“玩什么”“怎么玩”提出新的要求,將更深層次的發展需要體現出來。教師若能及時追蹤,針對幼兒發展需要開辟游戲新形式,靈活調整莆仙文化與主題游戲的融合路徑,定然可以最大限度地促進幼兒在特色游戲中的成長。
例如,在中班“莆藝體驗館”主題游戲中,幼兒穿梭于各個場館,體驗莆仙戲曲、十音八樂、木雕工藝和工藝美術,積累了豐富的莆藝感知經驗,產生了“表現莆藝”的需要。基于這一需要,教師開辟“莆樂大舞臺”主題游戲新形式,以“表現莆仙戲曲和十音八樂”為主線引領幼兒自主活動,鼓勵他們自發組織“莆仙戲曲音樂會”等活動,將對莆藝的個性化理解表現出來。又如,教師可設計走班混齡游戲,讓其他班級成為本班幼兒表現莆藝的舞臺。無論實踐哪一種“新形式”,主題游戲活動內容都能從單一活動轉化為復合活動,為幼兒帶來自主游戲的更多選擇,使其在更豐富的環境中得到莆仙藝術文化的滋養。
在《綱要》“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的強調下,幼兒園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在各項活動中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基于莆仙文化主題的特色游戲便是如此。教師應踐行家園共育策略,抓住開放日等機會,讓家長走進幼兒園,走近特色游戲,親身感受莆仙文化與幼兒園游戲的融合意義,并與幼兒一同探索其中的奧秘。
1.讓家長成為現場觀眾
在使家長了解、認同和支持幼兒園莆仙文化主題游戲的各種策略中,“讓家長成為觀眾”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教師可以適度創新開放日活動,在開放日帶領幼兒玩轉特色游戲,展示結合莆仙文化玩游戲的過程和結果,讓家長觀摩并點評。比如,在開放日組織“快樂莆家小木匠”游戲,帶領大班幼兒在游戲中尋找莆仙文化之木雕工藝,鼓勵他們嘗試進行簡單的木雕創作。在游戲結束后,教師可先組織幼兒與家長分享自己的體驗,再邀請家長評價此次活動。家長逐一給予幼兒和教師正向的反饋:“莆仙文化與游戲的結合的確兼具特色、樂趣和教育性”;“莆仙文化主題游戲確實能夠促進幼兒發展”;“下次可以嘗試一起來玩類似的主題游戲”……在參與和交流中,家長更加認同幼兒園此游戲模式,為親子共玩莆仙文化主題游戲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讓家長參與親子活動
教師應根據幼兒園實際教育環境,適時組織親子活動,真正實踐家園共育,讓“家”與“園”共創幼兒自主游戲,走近莆仙文化的樂土,也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家長的游戲化教育能力。比如,筆者所處幼兒園有“文化藝術節”傳統,會在每年春意盎然、秋高氣爽時節,開展兩次文化藝術節活動。隨著文化藝術節活動的開展,教師可組織“小莆娃,來民間”親子主題游戲,串聯莆仙民間游戲文化,設計豐富的民間游戲內容,將其藏在游覽文化藝術節的道路中。家長帶領幼兒在文化藝術節活動中游覽,發現隱藏在各個角落的民間游戲,不約而同地玩起來,感受家鄉民間游戲中的文化和智慧,實現共同成長。此外,組織“莆香滿園”“莆藝大賞”等主題游戲也是很好的選擇。在莆仙文化背景下,教師可以邀請家長與幼兒一同制作本土傳統美食,參與由本土美食衍生而來的特色游戲,也可使家長與幼兒合作開發具有莆仙藝術文化氣息的主題游戲,一起感受家鄉獨一無二的藝術文化。
揭下“同質化”的幼兒園游戲化教育標簽,融合本土文化組織幼兒園游戲是大勢所趨。以莆仙文化主題活動為例,教師在具體實踐中既應考慮到興趣、環境、指導對特色游戲活動效果的影響,也應重視家園共育的價值,在基于幼兒興趣與發展需要,結合莆仙文化要素選擇游戲內容、打造游戲環境、提供游戲指導的前提下,讓親子游戲成為一大特色,充分優化幼兒園游戲活動,突出園所教育特色,讓幼兒在本土文化與游戲的共同浸潤中得到極大程度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