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吳 婷
本土民俗文化是一種可以加以利用的教學資源,可以打造生活化的教學場景,激發幼兒的鄉土情懷,利于傳承地方優秀文化。福建莆田位于我國東南沿海地區,風景秀麗,歷史悠久,素有“文獻名邦”以及“媽祖之鄉”的美稱,豐富的地方文化資源是莆田歷代先民為后人留下的巨大財富。這些富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地方民俗文化對于幼兒來說,具有一定的教育意義。幼兒教師可以將優秀的地方民俗文化作為幼兒園課程資源,創新開發教學課程。
將本土民俗文化融入幼兒園課程,讓幼兒在幼兒園集中活動、游戲中接觸到家鄉的文化,是一種生活化的教育方式,能夠引導幼兒了解家鄉與眾不同的地方。這不僅能使幼兒了解家鄉人民用聰明才智創造出的燦爛文化,對本土文化產生認同感,還能使他們增強鄉土情懷和愛國主義情感,樹立民族自信心[1]。
幼兒在園時期,正是身心發展的特殊時期,他們的思維是感性的、形象的,將生活背景滲透在活動中,全面綜合本土文化資源的教育是真實而生機勃勃的教育,這樣的教育才能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和創新的熱情[2]。因此,以幼兒發展為本,選擇幼兒熟悉的,與幼兒生活有聯系的本土民俗文化資源作為課程內容,更有利于他們身心健康發展。
本土民俗文化是幼兒生活中的一筆財富,將本土民俗文化融入幼兒園課程,能豐富課程體系和課程內容,使教學內容與幼兒所處的社會文化相聯系,切實做到關注幼兒已有經驗和內心情感,使教育更具生命力。
將本土民俗文化中的教育資源應用到幼兒園活動區域游戲內容中,滲透到環境創設、材料投放中,能凸顯幼兒園的辦園特色,形成獨特的園本氛圍,最終為豐富園所文化內涵奠定基礎。這樣,幼兒園處處可見富有鄉土氣息的游戲環境,教師與幼兒可在此過程中充分了解莆田的歷史、美食、特產、建筑等文化[3]。
1.利用民間游戲資源設計游戲教學活動
游戲是幼兒一日活動的主要內容,而寓教于樂是幼兒園設計游戲的基本原則。莆田當地廣泛流傳著很多民間游戲,如抬新娘、跳房子、老鷹抓小雞、踢毽子等。同時,莆田地區一些特色民俗活動也可被改編成幼兒游戲,如擺棕轎、跑旱船、賽龍舟、舞龍、舞獅、舞魚等。教師可以將這些民間游戲應用到幼兒園游戲教學中,以增強幼兒的體質,提高幼兒的交際能力、探索能力和思維能力等。教師可以利用一些鄉土材料制作游戲材料并模擬情景,使幼兒能夠更好地投入游戲中,如將紙殼剪成火焰的形狀,涂上紅色,模擬火堆,用竹竿、尼龍繩搭接成適合幼兒身高的小轎子,讓幼兒跟著鑼鼓點,兩人一組,圍著紙殼模擬的火堆擺棕轎。教師還可以組織幼兒一起做道具,鍛煉幼兒的動手能力、協調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等。
2.利用節日習俗資源創設教學活動環境
莆田地區的節日習俗也很有地方特色,在臨近重大節日(如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時,幼兒園可以引入這些民俗活動,營造節日氛圍,帶領幼兒感受莆田本土節日習俗。如莆田地區春節有吃紅團的習俗,教師可以請家長和幼兒一起做紅團,學做莆田特色食品。又如,在端午節時,教師可以帶著幼兒插艾草,做五色繩、畫虎蛋以及包粽子等,還可以制作龍舟的頭飾、道具,配合音樂舉辦“親子龍舟大賽”,讓家長和幼兒共同參與,使他們在感受節日氛圍的同時,增進親子關系[4]。
3.利用歷史古跡感受傳統文化的熏陶
莆田地區有較多的歷史古跡,涉及唐宋元明清的各個歷史時期,如湄州的媽祖廟、三清殿、萬壽塔以及古譙樓等,這些建筑堪稱文化瑰寶,具有極大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教師可以組織幼兒參觀這些名勝古跡,并為幼兒講述這些建筑的歷史淵源和背后的故事,增長幼兒的知識,增強幼兒民族自豪感。回園后,教師可以組織幼兒將看到的歷史古跡畫出來,或運用積木、紙殼、橡皮泥、黏土等來制作這些傳統建筑,比賽誰做得比較像。教師還可以在網上找一些相關的照片,讓幼兒參考制作,鍛煉幼兒的動手能力、觀察能力等。
1.利用地方小吃組織親子活動
莆田地區的特色小吃種類很多,外觀精美,味道更是一絕。幼兒園可以組織幼兒嘗試制作莆田地區的特色美食,鍛煉幼兒動手能力,增強幼兒的鄉土情懷。如六一時舉辦一次地方小吃體驗會,邀請幼兒家長和幼兒一起來共同制作赤餅、卷丁、豆丸、海蠣餅、西天尾扁食等莆田特色地方小吃。在操場上設置美食一條街,將大家做好的美食擺在攤位上,幼兒可以扮演顧客到各個攤位上品嘗美食,感受努力后的成功喜悅,也加深對地方小吃的認識[5]。
2.利用物產資源組織美工活動
莆田地區依山傍海,具有豐富的物產資源。幼兒園可以充分利用當地的物產資源組織幼兒開展教育活動。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幼兒畫一些以大海為主題的畫,張貼到美工區,還可以為幼兒準備貝殼、橡皮泥、膠水、卡紙等,指導幼兒利用貝殼制作蝴蝶、兔子以及小魚等。幼兒也可以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用貝殼制作各類美工作品[6]。
又如,莆田還盛產各類水果,以琵琶、荔枝、文旦柚以及龍眼等最為有名。幼兒園可以栽種這些果蔬,讓教師帶領幼兒每天觀察果蔬的生長情況,寫觀察日記,還可以讓幼兒自己動手澆水施肥。在果實收獲后,教師可帶領幼兒采摘。采摘下來的果子可以由教師帶領幼兒制作枇杷膏、柚子茶、龍眼干等,做好后大家一起品嘗,也可以讓幼兒帶回家給父母品嘗。
3.利用自然資源組織語言活動
莆田地區自然環境優美,風景秀麗,有著名的九鯉飛瀑、西巖晚眺、木蘭春漲、湄嶼潮音等。教師可以鼓勵家長假期時帶幼兒游覽本地的風景名勝,也可以為幼兒播放這些風景名勝的圖片、視頻等,讓幼兒感受莆田當地美景。之后,教師可組織“我是小導游”的活動,讓幼兒分別扮演小導游,為大家介紹各景點景物,鍛煉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幼兒之間也可以相互點評,評選哪個小導游講得最好。對于最佳小導游,教師可以給予獎勵,調動幼兒主動鍛煉自己語言能力的積極性[7]。
4.利用傳統工藝制品開展美術欣賞活動
莆田地區素有“木雕之城”的美稱,當地的木雕制品、古典家具不僅技藝精湛,在海內外也都享譽盛名。教師可以組織幼兒開展美術欣賞活動,讓幼兒深入感受這些巧奪天工的工藝制品,還可以請專業的木工師傅現場演示制作一個簡單的小型家具,創設小木工作坊,準備一些木材的邊角料以及安全的木工工具,讓幼兒嘗試模擬一些木工的基本操作。教師還可以邀請木工師傅現場制作榫卯結構,之后讓幼兒嘗試拼裝。傳統的木質構筑物通過榫卯結構進行拼裝,全程不需要一根螺絲釘,就會非常牢固。幼兒可以通過自己拼裝,感受先民們的聰明才智。
莆田是中原文化和閩越文化交匯之地,人文薈萃,自唐代以來,涌現眾多文人墨客,在碰撞和融合中形成了地方特征濃郁的莆田文化。富有深厚文化底蘊的莆田文化對于幼兒來說具有一定的教育意義。教師可以將優秀的地方民俗文化作為幼兒園課程資源,創新開發教學課程,將莆田地區的傳統文化融入幼兒園教學活動,使幼兒感受到傳統文化的內涵,增強民族自豪感[8]。
1.以莆田歷史名人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活動
莆田是著名的狀元之鄉,歷代共出過2482 名進士,21 名文武狀元,以及包括蔡京、劉克莊、鄭樵、林照恩、蔡襄以及柯潛等在內的眾多歷史名人。這表明莆田歷來重視文化教育,有求知上進的基因。這些歷史名人都有各自的故事,這些故事對于幼兒來說都有極大的教育意義。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些名人的事跡對幼兒開展文化教育活動。例如,教師可以收集關于莆田名人的影視劇、動畫以及繪本等,對幼兒開展專題教育,選擇有教育意義的故事,對幼兒講述這些故事,帶他們看相關的動畫、美術作品,或到名人故居參觀,現場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還可以組織幼兒朗讀、背誦這些名人的詩詞,欣賞他們的書法和國畫作品等。
2.利用優秀的非遺資源組織非遺進園活動
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莆田當地有莆仙戲、大鼓吹、舞龍、十音八樂、車鼓舞、媽祖祭典樂舞等,其中的莆仙戲和十音八樂被正式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它們不僅是莆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還是全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為了傳承優秀的莆田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幼兒園可邀請一些專業的非遺傳承人走進幼兒園,讓幼兒感受這些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如莆仙戲歷史悠久,被稱作“宋元南戲活化石”。莆仙戲在唱腔、化妝、舞臺表演等方面都非常具有特色。教師可以請當地的莆仙戲藝術團走進幼兒園,為幼兒講解莆仙戲的唱腔、身段等并為幼兒現場表演。教師還可以組織幼兒在美術活動中畫莆仙戲的臉譜。在莆仙戲中,不同顏色的臉譜代表著不同的人物特征。例如,紅色臉譜表示忠誠、勇猛,象征熱血男兒,如關羽、姜維;黑色象征公正無私,如包拯、海瑞等,也可表示性格暴躁、魯莽等,如張飛、項羽等;白色表示奸詐,如曹操、趙高以及秦檜等。總之,臉譜上畫五彩斑斕的色彩不僅是為了舞臺造型,還能夠反映角色信息。教師可以找一些比較有特點的臉譜,讓幼兒嘗試畫一畫,再讓他們猜猜這些臉譜的角色是什么性格。
綜上所述,將本土民俗文化資源運用到幼兒教學中,能夠增強幼兒的民族自信和愛國情懷,不僅豐富了教學模式,還有助于地方文化的傳承,是一種創新型的教學手段。本文結合理論與案例,立足于幼兒教育經驗,挖掘典型案例,探討了如何利用本土民俗文化資源創新開發幼兒園活動課程,希望能為幼兒教育領域工作者提供一定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