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世勇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 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將培養應用意識作為數學教學目標之一,強調要引導學生關注數學本身的內在關系,與其他學科的關系,與現實生活的關系等,使學生能自主發現數學問題,并應用數學的思維和方法思考、解決問題,由此增強數學認知,同時發展數學應用意識。數學應用意識表現為內部應用意識和外部應用意識。其中,內部應用意識表現為自主探尋數學知識間的聯系,將所學數學理論應用于解決數學問題;外部應用意識表現為具有用數學知識解決數學問題或其他學科、現實生活問題的意識。實踐證明,有效培養學生數學應用意識,一方面可以調動學生數學學習積極性,使其主動發現問題,想方設法解決問題,由此實現有意義建構,增強數學學習效果;另一方面可以助力教師轉變傳統教學方式,切實以生為本,引導學生多樣探究,提高數學教學質量[1]。鑒于此,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應以《課程標準》為指導,以應用意識為重點,以內部應用意識和外部應用意識為立足點,著力探究多樣策略,培養學生數學應用意識。
數學概念是數學學科的基礎內容,是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基礎。因此,培養學生數學應用意識,應以數學概念為起點。數學內部應用意識強調知識間的密切聯系[2]。數學概念不是獨立存在的,概念之間都有一定的聯系。布魯納曾言,數學教學的核心是建構知識聯系,加強知識遷移。強化數學概念間的關聯,可以使學生建構深層次認知,靈活遷移知識。因此,在培養學生數學內部應用意識時,教師應強化基本概念間的關聯,助力學生做好遷移知識的準備。
比如,在學習立方根前,學生學習了平方根。平方根與立方根之間有一定的聯系,是學生學習立方根的助力。所以,在“立方根”課堂上,教師可立足平方根與立方根之間的聯系,應用溫故知新法,引導學生回憶平方根的概念。在已有知識儲備的支撐下,大部分學生會描述平方根的概念。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及時糾正錯誤,補充遺漏內容,幫助學生完善平方根概念認知。接著,教師可鼓勵學生與小組成員合作,嘗試歸納立方根的概念。在歸納的過程中,大部分學生積極思維,以平方根的概念為基礎,自主進行類比推理,對立方根的概念建構初步認知。教師則要立足學生的認知情況,有針對性地給予點撥,使其增強認知。
建立知識體系,需要學生具體了解每個知識點,同時準確定位知識點對應的認知水平,實現從點到線到面。所以,在數學課堂上,教師要以知識內在聯系為抓手,引導學生解決問題,順其自然地認知其聯系,建構知識體系。
例如,在“三角形的內角和”課堂教學中,為了引導學生證明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教師可以先鼓勵學生調動知識儲備,探尋相關知識點。在此過程中,部分學生聯想到了做輔助線、平行線性質、平角是180°等。教師可以鼓勵他們綜合相應知識點,證明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在已有知識儲備的支撐下,學生積極動手、動腦,用不同方法證明了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教師要及時贊賞學生的證明方法,同時鼓勵他們繼續利用這些方法,探究其他多邊形的內角和。如此教學不僅使學生把握了知識點間的內在聯系,還使學生實現了靈活應用,便于建構知識體系,形成數學應用意識。
完善的數學認知結構是學生應用數學的保障。建構主義教學理論指出,學習是加強新舊知識聯系,形成知識網絡的活動[3]。完善數學認知結構,正是學生形成知識網絡的活動。在完善的數學認知結構的作用下,學生會進行數學思維,分析數學問題,繼而遷移知識,解決數學問題,增強數學應用意識。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完善其數學認知結構。
比如,在學習函數的過程中,學生學習了正比例函數、一次函數、二次函數。這些函數之間存在一定的關系。教師可立足學生的學習情況,引導其制作思維導圖,將函數圖像、性質等展現在框架圖中。實際上,制作思維導圖的過程是學生進行邏輯思維的過程。學生會在邏輯思維的作用下,探尋不同函數的有關內容,同時發現函數之間的區別,順其自然地完善數學認知結構,為靈活應用數學知識、解決數學問題打好基礎。
教材是教師教學的依據。對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認真研讀教材,探尋實例,并以此為基礎,引導學生探究背后的數學知識,感受數學與生活的關系,意識到學習數學的價值,形成應用數學的意識,為靈活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現實生活問題奠定基礎。
例如,在“圓”這一章節,教材呈現了諸多生活中常見的圓形。教師可以走進現實生活,收集其他的圓形事物,并將其與教材插圖整合在一起,獲取諸多生活事例。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利用電子白板展現各種圓形事物,如摩天輪、呼啦圈、車輪等,同時鼓勵學生遷移生活經驗,介紹其他圓形事物,借此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并引導學生觀察、探尋這些事物的共同之處,歸納圓形的概念。如此教學,不但可以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之間的關系,了解數學來源于生活,為在生活中應用數學知識做好準備,切實提高數學應用意識,還可以使學生透過數學現象,逐步發現規律,掌握數學概念。
教學情境是以數學現象為基礎的活動,具有直觀性、趣味性,不但可以調動學生學習興趣,還可以使學生透過現象探究數學知識,順其自然地增強數學應用意識。因此,在數學課堂上,教師應以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之間的關系為基礎,創設生活情境,拓展數學內容,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
例如,在“實際問題與二元一次方程組”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設置如此問題:“小亮每周的零花錢是a元,小明每周的零花錢是b元。其中,小亮的零花錢多于小明的零花錢,兩人的零花錢一共為30元。請問,小亮和小明各有多少零花錢?”此問題具有生活性,很容易調動學生的探究積極性。通過探究,大部分學生列出算式,同時發現問題,如要想計算出他們各自有多少零花錢,需要知道其中一人有多少零花錢。教師要及時贊賞學生的發現,并引導他們加一個條件,看看能否計算出每個人的零花錢。此時,不少學生遷移數學認知,靈活思維,聯想到不同的條件,如兩人的零花錢相差10 元。在如此條件的作用下,學生繼續列算式:a+b=30,a-b=10,進而對此算式進行解釋。學生解釋的過程正是感知二元一次方程的過程。在解釋時,學生提到一元一次方程,把握一元一次方程與二元一次方程的聯系,為深入探究二元一次方程提供便利。由此可見,有效地創設生活情境,不僅可以使學生遷移數學認知,自主探究數學知識,建構數學認知,還可以使學生順其自然地增強數學應用意識,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解決問題的過程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F有實踐證明,學生有效解決問題,不但可以掌握數學知識,獲取數學思想方法,還可以培養數學應用意識、問題解決能力。數學思想方法是數學學科的“靈魂”,是學生學習數學、解決問題的“工具”。數學應用意識的培養離不開數學思想方法[4]。所以,在數學課堂上,教師應設計問題解決活動,助力學生獲取思想方法,增強數學認知,形成數學應用意識。
例如,在“實際問題與二次函數”課堂教學,教師出示例題:學校附近的小公園有一座拱形橋。已知,該拱形橋的拱頂距離水面2 米時,水面寬4 米。當水面下降1 米時,水面的寬度會增加多少?接著,教師引導學生閱讀題目,找出已知條件。立足學生的找尋結果,教師引導他們思考:“要想知道水面下降1 米后的寬度,首先要知道什么?”“可以將水面的寬度看作什么?”“水面線段的兩個端點可以看作落在哪條曲線上?”等。通過思考一個個問題,學生逐步聯想到直角坐標系。基于此,教師繼續引導學生思考:“水面距離拱頂2 米時,其對應的兩個對稱點應看作是哪兩個點?”“水面下降1 米的距離,是在求什么?”等。通過思考這些問題,學生能發現解題方法:根據建立的直角坐標系求解拋物線對應的二次函數解析式。之后,教師引導學生探究求解二次函數解析式的方法。在探究的過程中,不少學生將拋物線上的各點帶入解析式,得出縱坐標和橫坐標,進而得出水面下降1 米后的水面寬度。結合學生的探究過程和結果,教師總結建立二次函數模型求解的步驟。同時,教師呈現其他類似問題,驅動學生應用模型求解。如此做法,不僅使學生逐步解決了數學問題,建立了二次函數模型,獲取了建模思想,還使學生自然而然地應用了數學知識,形成了數學應用意識,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
陶行知先生倡導“做中學”,呼吁教師為學生提供動手操作機會,使學生動手、動腦,發現知識與實際的聯系,增強認知,尤其借助親身經歷形成應用意識[5]。在數學課堂上,學生體驗多樣活動,掌握了數學知識,獲取了數學思想方法,為進行數學實踐提供了便利。對此,在數學課堂上,教師應依據學生學習情況,組織實踐活動,引導學生靈活應用所學知識,提高數學應用意識。
例如,在“軸對稱”課堂教學中,學生通過體驗系列活動,了解了軸對稱圖形和對稱軸的內涵。立足學生的認知情況,教師可創設實踐活動。具體而言,在創設活動時,教師可提出操作要求:“請大家使用學具袋中的小刀和紙,沿著紙張上的紋路雕刻圖案,展開紙張,細心觀察圖案,你能發現其有什么特點呢?請和小組成員共享各自的作品,介紹圖案特點。”在如此要求的作用下,學生興致高昂,紛紛動手操作。在操作的過程中,學生認真觀察,積極思考,發現圖案是軸對稱圖形。之后,學生進行小組交流,發現雖然幾個圖形不同,但都有一條對稱軸。沿著對稱軸折疊紙張,可以使紙張兩側的圖案重合。教師要及時贊賞學生的發現,并鼓勵他們用數學的語言描述軸對稱圖形。立足學生的描述情況,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進行點撥。實踐證明,通過體驗操作活動和描述活動,學生提高了對軸對稱圖形的認知。
數學閱讀的過程是學生增強數學應用意識的過程。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關注數學閱讀,為學生提供適宜的閱讀內容,并進行閱讀指導,使學生邊閱讀邊應用,建構數學認知,增強數學應用意識。
比如,在數學課堂上,教師可立足學生的學習所得,為他們呈現一些文字較多的應用題,引導他們閱讀。在學生閱讀過程中,教師可提出相關問題,如怎樣從較長的文字中分析關鍵信息?怎樣找尋有關系的信息?如何發現信息之間的聯系?這些問題能為學生指明閱讀方向。不少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認真思考,甚至自覺應用數學學習所得,確定問題的考查要點,繼而遷移相關知識,探尋解決問題的方法。如此做法不但可以使學生鍛煉閱讀能力,還可以使學生在閱讀中應用數學知識,增強數學應用意識。
綜上所述,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以《課程標準》為指導,以培養學生數學應用意識為目的,以內部應用意識和外部應用意識為重點,以教學內容為基礎,發揮教學智慧,靈活應用多樣策略,引導學生把握知識之間的聯系,建構知識結構,并以此為基礎,體驗多樣活動,如情境活動、問題解決活動、實踐活動、閱讀活動等,順其自然地應用數學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形成數學應用意識,達成預期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