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彭 瓊
現在的生活方式越來越復雜,視覺化已經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們每天都要面對不同的圖片,而各種圖片都有自己獨特的符號和表達方式,在日常生活中,視覺效果是不容忽視的。在進入“讀圖時代”后,我們除了要了解影像資訊,更要學會甄別、鑒別,以解讀影像的意蘊及其變遷。在新一輪的藝術教育變革中,藝術的核心素養的培養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根據《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 年修訂)》(以下簡稱《課程標準》),美術學科核心素養主要包括圖像識讀、藝術表現、審美判斷、創意實踐和文化理解。圖像識讀是藝術教育的首要內容,是培養學生藝術素質的關鍵。隨著閱讀時代的來臨,對學生閱讀和思維能力的培養愈發重要。在高中美術教育中,優質的圖片資源被充分利用,而學生的圖像閱讀和思維能力還需要進一步提升。
從本質上分析,圖像識讀是一種建立在學生視覺體驗下的教學方法。尹少醇教授曾說過,圖像識讀是建立在學生主觀思維下的一種認知發展模式,有利于提升學生對圖像的感知能力和體驗能力,同時也有益于教師開展美術教學活動。在此教學背景下,學生的實踐可以由片面轉向多元,這對提高學生的美術知識學習能力與素養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基于尹少淳教授在《美術核心素養大家談》一書中對圖像識讀的分析與解讀,教師在對高中生進行圖像識讀能力培養的過程中,除了要對學生進行美術理論知識的分析與講解,還要從美術實踐活動的設計角度優化課堂教學素材,結合學生的審美能力、核心素養水平以及對藝術的理解能力,進一步確定立體的教學框架,搭建有針對性的教學模型。學生在長期的學習中,可以借助圖像識讀實現個人美術學習素養的全面提升,培養對圖像肌理、空間、色彩、明暗、構圖等的解讀與分析能力。
此外,教師還需要結合圖像識讀能力思考如何培養學生的識讀技能。教師需要秉承“透過表象看本質”的態度,讓學生明白圖像識讀能力的養成并不是簡單地識別圖像,而是要在識別圖像的基礎上分析圖像、理解圖像并應用圖像。這對學生的思維能力發展及藝術感知能力的提升有重要的引導作用,同時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也有一定的輔助作用[1]。
圖像識讀與美術鑒賞活動的開展是相輔相成的,兩者之間有千絲萬縷的聯系,且教師在現實教學環境中同樣需要將圖像識讀與美術鑒賞活動整合,這樣才能滿足學生的美術知識學習需求,并借此提升美術知識學習興趣。從研究的角度來看,圖像識讀與美術鑒賞活動之間就像是相互表述與相互支持的關系。圖像識讀能夠有效幫助學生開展美術鑒賞活動。教師只有讓學生多參加美術鑒賞活動[2],才能有效地培養其圖像識讀能力。由此可見,教師在闡明兩者之間的內在關系之后,需要對兩者進行有機結合,然后制訂相應的教學方法和路徑,在滿足美術課堂教學需求的同時,凸顯兩者之間的關系與特征。我們可以結合《課程標準》中的相關規定和要求來解讀美術鑒賞活動與圖像識讀素養的內在關聯。高中美術作為一門獨立性較強的課程,其價值是凸顯藝術的文化與內涵,作用是培養學生的審美認知能力,功能是構建學生對美的認知與理解深度。因此,教師在對兩者進行結合的過程中,要從美術創作的角度切入,基于文化知識的應用、鑒賞素材的選擇、圖像識讀能力的培養等,構建綜合性、體系化的教學方法與策略。同時,教師還需要借助審美活動的開展需求,讓學生進行美術文化內涵的解讀,融合古代、近代、現代等多種美術學習素材,為學生提供全新的學習空間。
我們都知道,美術來源于生活卻高于生活,同時也回歸于生活[3]。因此,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圖像識讀能力培養的過程中,需要結合生活化的教學方法,構建美術鑒賞教學活動,同時需要在這一過程中烘托生活化教學的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與學習積極性。這樣可以進一步拉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同時也能夠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提升個人的圖像識讀能力。因此,這是一種符合學生學習需求的教學方法與路徑。
例如,在現實教學中,教師可以以陶瓷藝術相關內容為案例讓學生進行分析與解讀。通過講解,學生能夠了解我國自古以來就是“陶瓷大國”,甚至今天依然有很多外國友人稱呼我國為“陶瓷之都”。隨后,教師便可以結合從古代到現代的各類陶瓷藝術品設計和開展鑒賞活動。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分析與講解古代陶瓷和現代陶瓷之間存在的差異,并試圖說明兩者的文化底蘊和文化傳承理念。除此以外,教師還可以結合陶瓷上的圖騰與彩繪對學生進行教學。如在引導學生鑒賞相關圖片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出示一組唐宋時期的官窯陶瓷,上面的花紋和圖案都非常美麗,且大部分是以象征貴族身份的“龍鳳呈祥”等圖案為主題。隨后,教師再出示一組同一時期背景下的民間陶瓷圖案。此時,學生會發現民間流傳的陶瓷圖案紋路雖然比較簡單粗糙,但能夠在第一時間從相應的圖案上看到當時人們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例如,有的陶罐上繪制了民間過年的圖畫、有的瓷瓶上繪制了人們下地插秧的圖畫……學生能夠從中感受生活化的氣息,同時能夠將之與官窯陶瓷和現代陶瓷對比,實現個人學習能力的進一步提升,以及個人圖像識讀素養的進步。為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圖像識讀能力,教師還可以另辟蹊徑,對學生進行深入教學。例如,教師可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各類彩繪或各類金銀首飾上的雕刻圖案,從中探索與現實生活有關的內容。經過美術學習后,不論是鑒賞能力還是圖像識讀能力,學生都能夠得到相應的提升[4]。
在當前信息爆炸的時代背景下,高中生對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力普遍偏高,且在新媒體盛行的社會環境中,各類信息與資源對高中生而言都充滿了好奇和期待,但是由于學生無法對信息進行有效的甄別,導致在接受新媒體信息的過程中會采取“無差別接受”的方式。這不僅會導致學生的社會認知能力降低,甚至還會影響學生的審美素養與個人品格。因此,教師在高中美術課堂教學中,需要從圖像識讀能力培養的角度入手,基于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引導,以及對學生美術知識學習興趣的培養,借助新媒體渠道,創新課堂教學空間,為學生提供一個全新的學習環境和發展平臺。
例如,在當前的網絡時代背景下,“輕奢風格”“后現代風格”“抽象派風格”等各種元素的美術流派非常繁雜,但并非所有的網絡信息都能夠對不同的美術風格進行合理解讀與分析。這導致部分學生在接受網絡環境的影響后,會對美術的不同風格產生認知模糊的情況。例如,很多學生無法區分“輕奢風格”和“極簡風格”的美術表現形式,也難以區分“抽象派風格”和“后現代風格”的美術表現形式。對此,教師可借助不同風格的有代表性的作品,引導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鑒賞,幫助學生合理區分不同的美術風格,以及不同的美術表現形式,激發學生對美術鑒賞的興趣與熱情。同時,這一方法也有助于幫助學生提高美術學習能力,讓學生在鑒賞美術作品的過程中實現對不同作品的分析與理解。由此可見,教師在現實教學中,若想從根本上提升學生的圖像識讀能力,就要結合學生的學習渠道并對其進行嚴格把控與管理,指導學生自主分析與判斷學習渠道的優劣。這樣,教師不僅可以基于教材的應用拓展教學的空間和范疇,還能在美術鑒賞活動中凸顯圖像識讀的價值與功能。
地域性文化是美術發展和傳承的基石,同時也是提升學生美術知識學習能力和鑒賞能力的重要渠道。因此,教師要在現實教學中融合地域性文化和地方藝術特色,培養和提升學生的圖像識讀能力。此外,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還需要借助不同的美術文化資源,為學生設計一個全新的課堂環境與學習空間,借此表達美術的文化特色,反映美術的文化底蘊,凸顯學生圖像識讀能力提升的作用和價值。
例如,教師可以從民間美術入手,為學生選擇相應的教學素材,借此培養學生的圖像識讀能力。例如,教師在進行關于中國民間美術的知識教學時,可以從我國不同地域環境中選擇不同類型的美術教學資源[5]。教師可以選擇敦煌的壁畫,讓學生通過圖像識讀了解敦煌壁畫中隱藏的歷史故事和歷史人物。教師也可以選擇河北剪紙,培養學生的美術圖像識讀能力。借此,教師能夠讓學生對剪紙圖案進行分析與解讀,在學習的過程中認識到美術文化中對美好生活的寓意與期待。教師還可以從福建地區的民間木偶雕刻中選擇相應的美術教學素材,讓學生了解木偶藝術品中的色彩搭配、文化內涵、造型設計等[6]。凡此種種,都有助于進一步提升學生參與美術知識學習的熱情和興趣,同時教師也可以應用地方性的美術文化資源為學生開辟一個全新的美術圖像識讀能力提升空間。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美術感知能力與美術鑒賞能力會隨著對各類美術學習資源的深入認識和理解不斷深化,這對培養學生的社會認知能力以及學生的文化追求精神也有一定的輔助效果。此外,在教學中,教師還可以為學生設計實踐活動。美術教育的根本引導點在于培養學生的正確審美觀,提高其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通過“無目的素材”和“可見學習”下的兩次地鐵卡設計教學活動,教師能強烈地感受到學生的美術學科核心素養有所提高。學生設計作品構圖更新穎、內容更豐富、畫面更有個性。學生團體協作,嘗試合理分工、組織實地探究,討論設計路線,并進行匯報展示。在設計作品的同時,學生布置教室、校園環境進行展覽。此外,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設計專屬的班級微信公眾號,通過微信公眾號與更多人分享讀圖的收獲。
綜上所述,在高中美術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圖像識讀能力,是當前核心素養教學背景下提升高中生審美能力與藝術感知能力的重要方法,同時也是需要教師在教學中重點研究、重點思考、重點設計的教學內容?;诖耍瑢W生的學習能力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必然會得到進一步的提升,同時美術文化也會扎根于學生的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