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洪淑媛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 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立足學生的核心素養發展,集中體現數學課程的育人價值。核心素養具有整體性、一致性和階段性,在不同階段具有不同表現。運算能力是小學階段核心素養的主要表現。《課程標準》在“數與代數”領域中提出“體會數的運算本質上的一致性,形成運算能力和初步的推理意識”。五、六年級的“教學提示”中還指出:數的運算教學應注重對整數、小數和分數四則運算的統籌,要進一步感悟運算的一致性,從整體上理解和掌握運算的算理和算法,認識計算方法的共性和差異?!墩n程標準》中所提到的“運算的一致性”是指教師要深入理解數的運算本質,使學生建立數的運算知識體系,打破零散的、點狀的知識碎片,溝通整數、小數、分數在加、減、乘、除運算中的內部聯系,構建系統的認知結構,感悟運算的一致性[1]。
馬云鵬、吳正憲老師在《深度學習:走向核心素養》一書中提道:目前的教學中整數的四則運算是指運算體現了“一致性”,所有運算都是基于“計數單位”展開的[2]。由此可見,小學階段整數、小數、分數的加、減、乘、除運算的本質都是相同計數單位的運算。教師在進行計算教學時,應該緊緊抓住計數單位這個核心概念,構建以計數單位為抓手的加、減、乘、除運算的整體結構,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不斷感悟數的運算的一致性,加深對數的運算本質的理解。下面筆者以“一個數除以分數”一課為例展開論述。
“一個數除以分數”是人教版六年級(上冊)“分數除法”單元的內容,這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整數除法”“分數的意義”“分數乘法”與“分數除以整數”等基礎上進行的,也是學生接下來學習分數乘除混合運算、比和比例的重要基礎。分數除法的計算法則是“除以一個不為零的數等于乘以這個數的倒數”。這一計算方法很簡單,但筆者在大量教學實踐中發現,多數學生在學完分數除法后還會出現各種類型的計算錯誤,如:(只改變運算符號);(被除數倒數);(乘法也倒數)。究其原因,在于多數學生只記住了分數除法的計算方法,對于為什么要“乘以一個數的倒數”的算理并不理解。對此,教師可以回到教材再次研讀,思考為什么分數除法的算理特別難理解,學生的認知障礙到底在哪里。教師可以從教材中的例題1 開始分析。
教材例題2 用速度模型呈現“一個數除以分數”,本課包括“整數÷分數”“分數÷分數”。其中“整數÷分數”是借助線段圖呈現算理,但是大部分學生感到晦澀難懂;“分數÷分數”則沒有出現算理圖,這給學生理解算理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從數的意義來考慮,整數、分數、小數都是記錄不同數位上計數單位的個數,加、減、乘、除法計算的本質又都是計數單位的運算,因此可以抓住計數單位這個核心概念,打通分數除法與整數、小數除法的隔斷,融通運算的一致性。
出示口算題組:
師:大家口算得這么快,有什么計算秘訣嗎?
生:8 個十除以2 個十,計數單位相同,就是8÷2=4;6 個百除以3 個百,計數單位相同,就是6÷3=2;1.6 是16 個0.1 除以2 個0.1,計數單位相同,就是16÷2=8。
師:也就是說,計數單位相同時,整數除法和小數除法都可以直接用計數單位個數相除,這樣可以提高我們的計算速度。那大家思考一下,分數除法和整數、小數除法有沒有關系?
以上教學片段的設計,意在讓學生通過復習舊知,喚醒已有的學習經驗,建立整數除法、小數除法之間的聯系,為學生主動遷移到分數除法打好知識基礎。
生1:可以把分數轉化成小數,0.32÷0.16=2。
生4:剛才整數和小數除法中,計數單位相同,我們直接把計數單位的個數相除,這道題計數單位都是,我們把分子相除就可以。
師:你們真是會思考的孩子,能學以致用。把整數、小數除法計算的道理遷移到分數除法中,可以使計算更快、更方便。現在請大家做一組題目,大家有信心接受挑戰嗎?
以上片段的設計,意在讓學生通過主動遷移舊知,用已有的學習經驗解決新問題,在主動遷移中降低學習難度。后面的題組練習,能夠讓學生聚焦同分母分數相除,鞏固算法,體會算理。
師:剛才大家的計算都完成得很好,現在再看看這一題,你還會計算嗎?(出示:)先觀察這道題目的特點,說說這道題和剛才做的題目有什么不一樣,先跟同桌交流一下你的困惑。
生1:這題兩個分數的分母不相同,也就是說計數單位不同,不能用剛才的辦法來計算。
師:有沒有辦法能解決這個問題?
生2:分母不同,我們可以通分讓分母變得相同。
師:是的,我們可以通分。大家試著用這位同學的辦法做做看。
以上教學片段的設計,意在讓學生通過觀察對比發現本題兩個分數的分母不同,利用原有的通分、同分母分數除法的遷移,把新問題轉化成學過的問題來解決,培養學生推理能力。
師:觀察剛才做過的幾道題:
思考:觀察上面的兩組算式,想一想,這些算式是怎么轉換的,看看能否說清楚每一步在算什么。
生1:前面的幾步都看得懂,最后一步沒有看明白。
生2:最后一步其實就是分數乘法導過來的。分數乘法是分子乘分子作分子,分母乘分母作分母,我們反過來可以把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的算式拆開,變成兩個分數相乘。
生3:這兩組算式看到最后一步,我發現被除數還是一樣不變,除數變成了它的倒數,再把被除數和除數的倒數相乘。
師:大家聽明白了嗎?想一想,最開始我們用分子相除的方法已經算出了分數除法的得數,現在怎么還要用把分數除法變換成被除數乘以除數的倒數的辦法呢?
生4:分數除法有時候需要通分。如果遇到分母大一點的話,通分起來就比較麻煩,而用分數乘法比分數除法簡單多了。
以上教學片段的設計,意在讓學生在觀察思考中溝通算理和算法的關系,算式前面是通分,用計數單位理解算理,后面則是由分數乘法的反向運算推導出分數除法的算法,有效融通算理和算法。
師:同學們,現在老師想請你們用字母把上面分數除法的推導過程表示出來,大家動手試試。
師:其實早在我國古代《九章算術》中,就已經將分數除法概括為“經分”,魏晉時期數學家劉徽在為“經分”做注釋時,將這種方法又重新命名為“散分法”。后來劉徽在注釋《九章算術》的時候又提出了“顛倒法”,即用被除數乘以除數的倒數,因為“顛倒法”計算起來更為簡單、快捷,因此沿用至今,而“散分法”卻被淡忘。通過剛才的計算推導,我們發現,“散分法”其實是“顛倒法”的算理,“顛倒法”是“散分法”的“升級版”,它是統一計數單位后,計數單位個數的運算,更進一步融通了四則運算用計數單位運算的一致性。
以上教學片段的設計,意在向學生滲透古代數學家的數學思想,讓學生感受中國古代數學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時深化學生對分數除法算理的理解。
師: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分數除法和整數、小數除法的計算在哪些地方是相通的?在哪些地方有區別?
生:它們的相同點是整數、小數、分數除法都是可以用計數單位的個數來計算的,可以用等分計數單位,也可以用幾個計數單位包含幾個計數單位,都是計數單位個數的除法計算。它們的不同是有的是整數,有的是小數,有的是分數。
以上教學片段的設計,意在讓學生回顧四則運算,縱向梳理知識間的聯系,讓整個四則運算形成一個整體的、系統的知識網,從而理解運算本質的一致性。
綜合分析,本節課深入研讀教材,找準學生認知障礙,讀懂學生的學習難點,整體把握數的運算本質,巧妙引導學生的知識遷移,以計數單位貫通分數除法教學,突破教學難點;抓住知識間的內在聯系,構建知識網,從點狀知識走向結構認知,培養學生的運算能力,并能通過運算促進學生推理能力的發展。這樣的運算能力也有助于學生形成用數學思維思考問題的品質,真正落實學生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