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靖元 楊博文
摘 要:通過對中西方建筑美學的理論基礎、表現形式、差異形成原因以及互動與融合現象的分析,探討中西方建筑美學差異的表現。未來,建筑美學的發展將更加注重多元化、創新性和人文關懷,以實現人類和自然的和諧共生。
關鍵詞:建筑美學;文化差異;造型藝術;材料應用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推進,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在建筑領域,中西方建筑美學差異已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建筑不僅是人類居住、生活和工作的場所,更是一個國家和地區歷史、文化、傳統的具象表現。開展中西方建筑美學差異研究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二者的文化傳統、審美觀念和設計理念,分析中西方建筑美學的互動與融合現象,為未來建筑美學的發展提供啟示,同時為二者在建筑領域的交流與合作提供理論支持。
一、中西方建筑美學的理論基礎
(一)中西方建筑美學的起源
中國建筑美學的起源可追溯至遠古時代,尤其是夏、商、周等朝代。半坡遺址,有6 000-6 700多年歷史的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聚落遺址,位于陜西省西安市浐河東岸,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發掘的第一處古人類村落。早期的中國建筑受到道教、儒教、佛教等思想的影響,強調天人合一、和諧共生的觀念。至宋代,中國建筑領域逐漸形成了獨特的建筑風格和美學觀念,如宋代的木構架技藝、明清時期的建筑雕刻藝術等。
西方建筑美學的起源可追溯至古希臘和古羅馬時期。古希臘建筑以神廟為主,注重對稱和比例,形成了多立克、愛奧尼克和科林斯三種柱式。古羅馬建筑則吸收了古希臘建筑的美學思想,創新性地發展了穹頂、拱門等建筑形式。中世紀時期,哥特式建筑的出現標志著西方建筑美學進入了又一重要發展階段。
(二)中西方建筑美學的主要流派
在中國,古典園林建筑以江南園林為代表,強調自然和諧、隱逸境界,如蘇州的拙政園、南京的瞻園等;宮殿建筑以故宮為代表,展現皇權至上,如北京的紫禁城;民居建筑如北京四合院、福建土樓、山西民居等,體現地域文化和民俗風情;宗教建筑如佛教寺廟、道教宮觀等,展現宗教信仰,是人們的精神寄托之地。
古希臘與古羅馬建筑以神廟和公共建筑為主,強調對稱和比例,如帕特農神廟;哥特式建筑以教堂為主,強調高聳的尖拱、細長的柱子和精美的彩繪玻璃,如巴黎圣母院;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筑強調回歸古典主義,注重建筑的比例、秩序和對稱,如圣母百花大教堂;巴洛克與洛可可式建筑強調動感、曲線和豐富的裝飾,如凡爾賽宮。
(三)中西方建筑美學的核心理念
中國建筑美學強調自然與人和諧共生,建筑設計需要順應自然環境,力求達到內外景觀的統一;注重空間的層次感和序列感,通過軸線、院落、回廊等元素,營造出豐富的空間體驗;強調木結構、磚石雕刻、彩繪等傳統工藝的運用,體現中國建筑獨特韻味。
西方建筑美學強調比例、秩序和對稱,追求理性的空間組織和形式表達;注重對歷史、技術和形式的創新,如古典主義、現代主義等流派的不斷發展;強調建筑的個性和獨特性,追求建筑風格和類型的多樣化;注重建筑的實用性和功能性,認為建筑形式應當服從功能[1]。
通過以上對中西方建筑美學理論基礎的闡述,可以發現中西方建筑美學具有鮮明的差異和各自的特點,這也為后續的中西方建筑美學差異的分析和討論奠定了基礎。
二、中西方建筑美學差異的表現形式
(一)空間構成的差異
中國古典建筑強調中軸對稱,主要建筑沿中軸線布局,體現對中心的尊崇。中軸對稱建筑發端于商周時期,但最典型的代表卻要數明清兩代的宮殿以及城市建筑。多采用院落布局,將建筑圍繞中心空間組織,營造出寬敞的內外空間;通過多層院落、廊柱、回廊等元素,形成豐富的空間層次;注重與自然環境融合,強調建筑與自然和諧共生。
西方建筑注重整體比例和秩序,會關注體塊、門窗洞口、墻面分隔等本身的比例以及互相之間對比產生的比例,如窗洞和實墻的虛實對比等。采用功能分區的布局方式,空間在組合與劃分時以主要空間為核心,次要空間的規劃要有利于主要空間功能的發揮。西方建筑注重開放空間的設計,如大廳、走廊、露臺等,使建筑與環境相互滲透。強調空間的創新性,不斷探索新的空間形式和組織方式。
(二)造型藝術的差異
中國建筑以木結構為主,強調木構架的技藝和裝飾。屋頂造型豐富,有歇山頂、硬山頂、懸山頂等,體現了地域風格和等級差異。中國建筑注重雕刻、繪畫等藝術的運用,如磚雕、木雕、彩繪等,寓意吉祥、富貴。同時,強調象征意義的表達,如龍、鳳、瑞獸等圖案的運用。
西方建筑的柱式多樣化,如代表男性美的多立克,代表女性美的愛奧尼克、科林斯式等,強調秩序和比例。注重穹頂和拱門的運用,如羅馬式、哥特式拱門,表現出力學和空間的美感。強調立面裝飾,如雕塑、浮雕、壁畫等,展現出建筑的藝術性和歷史性。注重個性表達,各種建筑風格和類型都具有鮮明的造型特點和象征意義。
(三)色彩運用的差異
中國建筑在色彩選擇上喜歡運用紅、黃、綠等喜慶顏色,寓意吉祥、富貴。色彩具有較強的對比度,如紅與綠、黃與藍等,能形成鮮明的視覺效果。色彩具有一定的象征意義,如黃色代表皇家、紅色代表喜慶等,同時能體現等級差異,如皇家建筑多用黃色、宗教建筑多用紅色等。
西方建筑喜歡運用白、灰、米等低純度色彩,注重色彩的和諧搭配,如關注暖色與冷色的對比,形成柔和的視覺效果。西方建筑色彩的運用隨著建筑風格的變化而變化,如文藝復興時期的大膽色彩、現代主義的簡約色彩等。色彩運用強調個性表達,各種建筑風格和類型都具有獨特的用色規律和視覺效果。
(四)材料應用的差異
中國建筑傳統上以木材、瓦片為主要材料,在木材的基礎上,運用磚石等輔助材料,如尺二方磚、停泥磚、四丁磚等。中國建筑還會運用泥塑、彩繪等藝術手法來裝飾墻壁、梁柱等部位。在中國傳統民居中,竹、藤、茅草等自然材料也得到了廣泛應用。
西方建筑傳統上以石材為主要材料,如大理石、花崗巖、片麻巖等。隨著技術的發展,西方逐漸開始采用鋼筋混凝土、銅合金、鋁合金等現代材料,提高了建筑的穩定性和承載能力,并且廣泛運用機制磚、五金材料、人工制成品等,使建筑具有現代感和科技感。西方建筑注重綠色建材的應用,如環保隔熱材料、太陽能板等,提高建筑的節能性和環保性[2]。
(五)文化背景的差異
儒家文化強調禮儀、尊卑、家族等觀念,這些觀念在宮殿、廟宇、家族祠堂等建筑的設計中得到了充分體現。道家文化倡導天人合一、順應自然,這些思想在中國建筑美學中得到了體現,如園林中建筑與自然的融合。佛教文化影響了中國建筑美學的一些元素,如寺廟、寶塔等建筑的設計和裝飾。民間信仰中的吉祥物、圖案等也在建筑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如龍、鳳、瑞獸等。
古希臘、古羅馬等古典文明對西方建筑美學產生了深遠影響,如柱式、比例、立面裝飾等元素。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思想對西方建筑美學產生了重要影響,強調以人為本,尊重人的尊嚴和個性?,F代主義運動推動了西方建筑美學的變革,提倡功能主義、簡約理念[3]。
中西方建筑美學差異的表現形式包括空間構成、造型藝術、色彩運用、材料應用等方面,這些差異的根源在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歷史傳統。中國建筑美學強調中軸對稱、木結構、喜慶色彩、與自然融合等特點,受到儒家、道家、佛教等文化的影響;而西方建筑美學強調立面對稱、石材、低調色彩、創新空間等,受到古典主義、宗教、文藝復興、現代主義等文化的影響。這些差異體現了中西方建筑美學的多樣性和豐富性,也為世界建筑文化的發展和交流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三、中西方建筑美學存在差異的原因
(一)地理環境的影響
我國地勢多樣,地形復雜,導致建筑美學在空間組織和形式上具有豐富變化。我國地域遼闊,氣候差異較大,所以建筑在設計和材料選擇上具有很大的靈活性,以適應不同地區的氣候條件。我國自然資源豐富,為建筑美學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材料,如木材、磚石、竹子等。
歐洲地勢總體來說較為平坦,這使得西方建筑在空間組織和形式上更傾向于對稱和秩序;氣候溫和、四季分明的特點使得西方建筑美學在設計和材料選擇上更注重建筑的保溫性能和舒適度。歐洲部分地區石材資源豐富,這使得石材成為西方建筑中的主要材料,如大理石、花崗巖等。
(二)思想觀念的影響
中國:天人合一,建筑與自然環境相融合,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中庸之道,強調建筑的和諧、平衡和節制,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觀念;禮儀觀念,在建筑空間的等級劃分、裝飾的規范中得到了體現。
西方:理性主義,追求建筑的邏輯、秩序和比例,反映了西方文化的思維方式;功能主義,強調建筑的實用性、舒適度和經濟性,體現了其社會需求。
四、中西方建筑美學的互動與融合現象
(一)中國建筑美學對西方的影響
中國建筑美學中的部分元素,如屋頂飛檐、木構架等,對西方建筑產生了一定影響,被應用于部分西方建筑設計中。中國園林藝術對西方景觀設計產生了較大影響,如中式的假山、水池和駁岸等元素,同時改變了原有園林水域設置的方法,水體被處理成自然式的形狀被融入部分西方園林設計中。中國的建筑哲學觀念,如天人合一、中庸之道等,對西方建筑美學的發展產生了一定啟示。
(二)西方建筑美學對中國的影響
自近代以來,西方的建筑風格如巴洛克、洛可可、古典主義等被引入中國,影響了中國建筑美學的發展。西方的建筑技術與材料,如鋼筋混凝土、玻璃幕墻等被引入中國,推動了中國建筑美學的現代化發展。西方的建筑理念如人文主義、功能主義等對中國建筑美學產生了深遠影響,推動了中國建筑美學的創新發展。
(三)中國與西方建筑美學的融合實例
上海外灘既有中國傳統建筑元素,又有西方建筑風格的特征。北京鳥巢采用了中國傳統建筑中“巢”的形態,同時融入了現代建筑技術和理念。
(四)中西建筑美學融合的特點與趨勢
中西方建筑美學融合時,通常采取互補的方式,即在保留各自特點的基礎上取長補短,實現優勢互補。中西建筑美學融合體現了多樣性,既有傳統與現代的結合,也有東西方元素的交融,展示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創新精神。中西建筑美學的融合推動了建筑美學的創新發展,促使設計師在傳統文化基礎上探索新的設計理念和手法。
五、中西方建筑美學互動與融合的啟示
(一)對中國建筑美學發展的啟示
中國建筑美學應在尊重和繼承傳統的基礎上,積極吸收西方建筑美學的先進理念和技術,推動創新發展。加強中西方建筑美學的跨文化交流,可以促進中國建筑美學的多元化發展,提升中國建筑美學的國際影響力。在建筑美學發展中,應更加關注人的需求和舒適度,結合中國傳統文化,創造具有人文關懷的建筑。
(二)對西方建筑美學發展的啟示
西方建筑美學可以借鑒中國建筑美學中的哲學思想,豐富建筑美學的內涵。西方建筑美學可以借鑒中國建筑美學中的一些元素,如園林藝術等,豐富西方建筑美學的表現形式。通過加強中西方建筑美學的交流與合作,可以推動西方建筑美學的創新發展,實現中西方建筑美學的共同進步。
六、結語
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方建筑美學的互動與融合將進一步加強,未來建筑美學的發展將是以多元化、創新性和人文關懷為主導。隨著科技的進步,數字化、智能化等技術將在建筑美學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推動建筑美學的創新發展。面對全球氣候變化和資源緊張的挑戰,建筑美學的發展將更加注重可持續性和環保性,以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目標。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美學的發展將更加關注人的需求和舒適度,以提升人們的生活品質為核心??鐚W科交叉將推動建筑美學的創新發展,如建筑美學與心理學、社會學、生態學等學科的交融,將為建筑美學帶來新的啟示和可能性。
參考文獻:
[1]張偉.中西方建筑美學差異[J].科技視界,2015(15):95.
[2]金日學,李厚璞.基于建筑美學的中西方粗野主義風格研究[J].四川建材,2020(9):45-46.
[3]袁琳.比較美學視野下的當代建筑形式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工業大學,2012.
作者簡介:
鮑靖元,吉林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室內設計。
楊博文,吉林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風景園林。